《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幾點體會

2021-08-30 21:39:55 字數 922 閱讀 3036

不知不覺,新課程的實施已有好些個年頭了。《品德與社會》作為活動課,這門課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而我在幾年的探索實踐中,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教學更是有了深刻的體會。

新課程強調學生從單

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使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乙個學生親身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乙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

一、 為什麼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1)教材的要求。在近年來的德育課程改革實驗中,「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課題組研究編寫的《德育》系列實驗讀本在德育回歸生活上進行了從個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群生活、自然辦生活、國家民族生活六個層面上設計活動內容。內容的選擇堅持「近、小、實、親」的原則,即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情感實際,提出問題小一點,回答問題實一點,使學生感到親切一點。

2023年6月,教育部頒發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所持的德育理念充分體現了以上要求,即「我們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種生活德育的理念。我們認為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整體生活之中,沒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而培養個體品德,改善、提公升社會的道德的,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

同樣,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生活。脫離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將導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體化,脫離了生活去培養人的品德也必將使這種培養因為失去了生活的依託和生活的確證而流於虛空、形式、無效。」新課程標準設計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等四個生活維度,提出了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群)、我是中國人、走進世界六大生活主題,充分體現了生活德育的理念。

(2)活動和交往是德育過程的基礎,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德育本質是育德,即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若缺乏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學生的道德認識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不能轉化為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品質無法養成。所以,生活實踐是促進學生由知到行轉化的根本,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根本方法。

我教《品德與社會》課的幾點體會

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關鍵是教師,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新課程實施對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為適應新課程的變化,教學改革要努力實現新的突破。本學期我校在三年級開始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三年級 上 品德與社會 課,從目前的實驗情況來看,這門課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作為教師,也明顯感受...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幾點感悟

品德與社會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了解社會,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 合作 交流 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認為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應採取下列策略 1...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體會

要讓小學生將來成為誠實和富有責任心的人,重在加強學生健康 向上的品德的培養。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必須重視小學生品德教育。下面就我個人的一些嘗試和耳濡目染,談談自己的看法。一 真正走進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現實生活品社與社會課應該主要解決學生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並不需要一味講大道理。教師必須實際走入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