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家長送 教學故事

2021-08-20 01:27:42 字數 1319 閱讀 1864

不給家長送「棍子」

我的班上有個調皮的男孩子,個子比別的同學高,胳膊比別的同學粗,動不動就打人,可說是以打人為樂。有時把同學打傷了,受傷的學生告狀,告到家長那裡,這個學生的家長不大講究教育方式,往往以狠揍一通的辦法來解氣。

一天中午,乙個學生流著眼淚到辦公室找我「告狀」,因為不小心碰了那個男孩子一下,結果被他拳打腳踢一頓。我一聽,又是他,心裡很火,便到教室去找他「算賬」,可是這個男孩子早逃跑了,逃跑時委託同座的同學替他請「病假」。我一聽更生氣了,做錯了事還要逃學,這還了得!

決定晚上去找家長,非要家長整整他不行。

下午,我的火氣漸漸消了,我細細一想,這個辦法不妥,本來這個學生的家長就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棍棒教育」,自己如果把這件事去一說,豈不等於給家長送去一根打學生的「棍子」?學生挨了家長的打,會記恨愛告狀的老師;決不會因為挨了打就改掉身上的毛病。一句話,根本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我又想到,這個學生打了同學,用請「病假」的方式逃掉了,一方面說明孩子幼稚,你逃了今天,逃不了明天;可是,另一方面也說明這個學生知道自己打人是錯誤的,所以才裝病逃避批評。這就是可教育的基礎。

想到這裡,我增強了教育這個學生的信心,決定改變家訪的內容。

這天晚上,我來到這個學生的家。學生一見我來了,就想溜,被他父親厲聲喝住,並說:「你這小子肯定又惹事了!」

我連忙解釋:「他上午請了病假,我是特地來找他的。」接著又同家長商量,如何督促和幫助學生搞好期末總複習的事。

一看老師不是來 「告狀」 的,學生不那麼緊張了,坐在一旁靜靜地聽。家長就無「火」可「發」了。

我結束了家訪往回走時,這個平時喜歡惹事生非,愛打架的學生,竟很動感情地把我送了一程,還主動提到了上午打人的事,並表示今後決心改。

第二天,那個學生當著大家的面,主動向被打的同學道歉,我帶頭給他鼓了掌。

從此,這個學生漸漸改了打人的壞習慣,變好了。這是乙個對比很強烈,很鮮明的小故事,發人深思。

是啊,送「棍子」給家長,讓家長打一頓學生,能收到怎樣的教育效果?而且這樣等於推卸班主任的責任,等於表示了班主任的無能為力。如果把「送棍子」變成了「送溫暖」,卻可以收到另一種效果,即在感情上,心靈深處征服學生。

從而使他們用自身積極因素去克服自身的消極因素。

當然,不向家長送「棍子」,並不等於不向家長說實話,不報告真實情況。不給家長送「棍子」,指的是學生家長不大懂得教育規律,對子女的錯誤行為往往採取過激的辦法;非打即罵的懲處辦法。如果學生的家長熟悉教育規律,懂得教育科學,具有一定的教育辦法,那麼,作為班主任,可以向這樣的家長開誠布公,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共同研究幫助學生的辦法。

還有一種情況,當班主任老師發現學生有極為嚴重的行為和問題時,要及時設法同學生及家長取得聯絡,互通訊息,否則,任何遮掩、遲疑或漫不經心,都可能延誤時機,造成不良後果。

德育故事 家長

家長教育孩子的經驗 我的女兒現在四年級了,從她出生到現在,我都想讓她成為我的驕傲,在教育他的方面,我也不斷的摸索,總結和學習。看到孩子在學習中不斷進步,不放棄,我感到十分欣慰。這幾年,在教育方面我得到了一些經驗。最重要的是 家長特別要注意孩子身上一些細微的變化,運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和疏導孩子,使之朝著...

教學故事 反思

任何教學正規化都需要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得以實施。在體育課堂裡學生與教師的情感不僅僅靠幾句表揚就能形成。不要小看學生的能力,要多創設情景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注重形成一種教學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共同參與評價 生生之間的交流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 獲得最大的積極情感狀...

教學小故事

雷鋒精神放光輝 三月三日下午,第一節課上課的鈴聲剛落,我精神振奮地走進教室和學生打招呼 同學們好!學生們卻有氣無力地回答著 老師好!我為之一振,今天怎麼了,同學們以往的精神勁哪去了,我默默地猜測著。但是我並沒有說什麼。這節課如果這樣下去,效果肯定不好,我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對同學們大聲說 你們知道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