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自然地理環境的結構特徵

2021-07-27 12:53:52 字數 5602 閱讀 4811

目錄一、四大地質構造單元

二、三大地貌單元

三、差異明顯的氣候與水系

四、豐富多樣的植被

一、四大地質構造單元

陝西由南向北存在著鄂爾多斯地台、渭河地塹、秦嶺褶皺帶、大巴山過渡帶等四個地質構造單元,構成陝西省的地質構造基礎。

鄂爾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級構造單元,陝北高原位於該地台的東南部。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變質岩構成,蓋層很厚,由震旦紀以來的不同時代的研習組成,無岩漿侵入。蓋層中二疊紀以前的岩係主要為海相沉積,二疊紀及其以後的岩係為陸相沉積,表層為第四級的黃土和沙漠。

渭河地塹亦稱關中斷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北以北山南側大斷裂與鄂爾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嶺北坡大斷裂與秦嶺褶皺帶相連。基地構造在寶雞、隴縣一帶主要為中生界白堊系岩層,寶雞以東主要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係。蓋層為第三系的紅層、第四系黃土和河流沖積物。

秦嶺褶皺帶分為三部分:

北部最古老的岩層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變質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積岩,岩漿活動發育,生成不同時期的花崗岩;

中部最古老的岩係是早古生界的變質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積岩,岩漿活動差,花崗岩很少;

南部最古老的岩係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變質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積岩,有花崗岩分布。

大巴山過渡帶是揚子準地台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其凸起地區,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變質岩和古生界的岩係;凹陷地區基岩被覆蓋,覆蓋物為第三系岩層和第四系的鬆散沉積物。

二、三大地貌單元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間低。北部是由深厚黃土層覆蓋的陝北高原,一般海拔 800~1300 公尺,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 45% ;中部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沉積為主形成的關中平原,一般海拔 325~800 公尺,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19% ;南部是主要由變質岩系構成的構造上公升運動強烈的陝南山地,一般海拔 1200~2000 公尺,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36% 。

陝北黃土高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體以白於山和長城為界,以北為風沙區,以南為黃土區。風沙區分布著連綿起伏的沙丘,在沙丘之間和窪地上分布著許多大小不等的湖沼與草灘地。

黃土區的基本特徵表現為,以塬、梁、峁為主體的溝間地和以各種溝壑組成的河溝地。塬面一般平坦開闊,邊緣支離破碎;梁頂多呈穹性,兩側緩傾,脊線起伏;峁呈園穹狀,頂部面積不大,峁坡較長且陡。高原上自北而南分布有白於山、嶗山、子午嶺和關山等山脈。

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東西綿延 360 多 km ,號稱 "八百里秦川" 。其南北寬窄不一,寶雞附近只有 30km,西安以東寬達 100 多 km ,狀似喇叭型。關中平原以渭河為軸,項兩側呈台階式結構,即河床—河漫灘—河流沖積階地—黃土臺塬—山前洪積扇。

但兩側並不對稱,南窄北寬。平原北部渭河北為一斷續低山,自西向東較高的山峰有岐山、五峰山、嵯峨山、將軍山、堯山、梁山等。關中平原是陝西主要的產糧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帶。

陝南山地,北自秦嶺、南至大巴山,中間夾漢江谷地。秦嶺東西走向、橫貫中部、山坡南緩北陡,是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其主峰太白山是我國大陸東半部的最高峰。巴山位於陝西最南端,是陝西與重慶、四川的交界線。

在陝西境內的是大巴山的北坡,山勢交換,岩溶地貌比較發育。漢江把一連串的谷地和峽谷連線起來,谷地中較大的盆地有漢江盆地、石泉盆地、安康盆地等,其一派江南水鄉景色,是陝西的魚公尺之鄉。

陝西地貌複雜性不僅從地貌分割槽上表現出來,即便是在同一地貌區中,地貌型別也是複雜多樣的。在黃土區,有塬、梁、峁、溝、石質山地及溝谷地貌之分;在秦巴山地,有低山丘陵、中山、高山及河谷地貌之別。又因組成物質的不同,它們在地貌形態上,也表現著各自的特點。

因此,陝西地貌形態處分為陝北高原、關中平原、陝南山第三個大地貌原型別之外,此下還可分出比較小的 13 種二級地貌單元型別。

三、差異明顯的氣候與水系

(一)氣候特徵

1. 陝西省地處中緯地區,從太陽輻射糧的特點上,決定了其在氣候熱量帶中的位置。同時,因東亞季風的影響破壞了行星風帶的正常分布,從而在世界其他地區多為荒漠的同緯度地帶,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東亞季風區這塊「綠洲」。

由於陝西省位置偏於內陸,海洋水氣輸送受到限制,所以其降水量不如東南沿海那麼充沛,夏熱冬冷的大陸性特點也比較突出。因此可以說,地處中緯度東亞大陸所具有的特定輻射、環流和海陸相對位置,在根本上決定了陝西氣候具有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和半乾旱、季風氣候的特徵。表現為:

四季分明,分配不均。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公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乾濕季節分明,秋末冬春少雨,夏季初春多雨。

2.因南北而異,隨地形而別。溫度南高而北低,降水南多北少。

在溫度、降水的季節變化上,由於受緯度、海岸距離和冬夏季風影響的程度不一,使得北部比南部呈現出更強烈的大陸性氣候特徵,溫度變化,無論年較差或日較差都比較大,春季溫度( 4 月)高於秋季溫度( 10 月),春旱嚴重。相反,關中、陝南由於夏季風影響,雨季長而雨量大,但每當 7 月中旬至 8 月,由於副高的控制,常出現伏旱。秋季副高中心區退居長江流域時,關中、陝南又位於東、夏季風交綏地帶,秋雨連綿。

根據氣候的緯向地帶性差異,通常把陝西省劃分為長城沿線溫帶半乾旱氣候、陝北高原暖溫帶半乾旱氣候、關中平原暖溫帶半溼潤氣候、秦嶺山區溫帶溼潤氣候、秦嶺高山寒溫帶溼潤氣候、漢江河谷北**帶溼潤氣候、大巴山區北**帶溼潤氣候等七個氣候區。

3.年際多變,災害較頻。

陝西省氣候資源不僅在季節和地區間差異明顯,而且年際間變化也很懸殊,尤以降水為甚,加之其它氣候要素的年際波動,造成頻繁的災害。

全省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各地夏雨的集中程度及其旬、月分配也不盡相同。由南向北集中程度漸次增加,且由雙峰型轉換為單峰型。陝南、關中降水峰值有兩個,分別出現在 7 月和 9 月,而 6 月和 8 月則為雨季裡兩個相對少雨時期。

因而夏初及伏期幹伏旱明顯。陝北雨季短而集中,最大降水出現於 7 月、 8 月,無明顯伏旱,而春旱及夏初旱嚴重,影響春播和夏田生長。全省降水變幅,與常年平均值相比,澇年最大可偏多250~300mm ,旱年則偏少 150~250mm ,各地旱澇年降水量極差均在 570mm 以上, 7 月降水極差可達 195 — 332mm 。

以漢中為例,年降雨量 1956 年多達 1137.2mm , 1959 年只 621.1mm ,而 1976 年同期僅 33.

5mm ,相差 8 倍多。其它氣象要素的年際波動亦相當劇烈,以至災害較頻。

4.雨熱匹配,同季同區

陝西省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農地休閒或農作物越冬苗期,溫度低、雨量少。夏季農作物旺盛生長期,溫度高、雨量多。

四季的冷暖乾濕變化與作物的生長需求匹配。雨量和熱量的南北低於分布也是同步的。溫度南高北低,降水量相應南多北少,即雨熱同季同區。

但在垂直分布上,預熱卻不同區,一般是低處溫熱而乾燥,高處冷涼而濕潤。在時間分配上,夏熱的雨季內,還會出現伏旱期這樣的少雨時段。確切的說,誰熱在巨集觀分布上,基本協調匹配,而在垂直地帶及個別具體的旬月時段上,也有不協調現象。

這正是在正常年份有規律的出現旱澇時段或旱澇地區的直接原因。

(二)兩大河流水系

在河流方面,全省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黃河流域面積為 133301km2(其中內流區面積km2,佔全省面積的 2% ),佔全省面積的 64.6% ;長江流域面積 72265km2,佔全省面積的 35.

4%.據統計,省內流域面積大於 10000 km2 的大河由 7 條,5000 — 10000 km2 的河流由 14 條, 1000 — 5000 km2 的河流 47 條, 500 — 100 km2 的河流由 64 條, 100 — 500 km2 的河流由 427 條, 3726 條 100 km2 的河流由 10 —。

晉、陝交界上的黃河,由北向南穿切黃土高原,在禹門口以上穿流於峽谷中,禹門口以下進入平原。其在陝西境內的支流從北向南有窟野河、無定河、清澗河、延河、渭河等,其中渭河最大。

渭河由甘肅省流入陝西,在省內長度 492km,橫貫關中平原,其支流很多,主要由北洛河,徑河,漆水河,千河,霸河,灃河,黑河等。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從甘肅流入陝西省,在陝西境內長度 275km;

長江在陝西境內的主要支流為漢江和嘉陵江。

漢江源於秦嶺西端南坡,在白河縣流出省境,省內長 625km。漢江支流眾多,主要有褒河、胥水河、子午河、牧馬河、嵐河、月河、旬河、丹江等。其中以丹江最大。

丹江經商州,丹風於商南流出省境,省內長 243km。

嘉陵江源於秦嶺主峰南坡,子寧強縣流出省境,境內長 244km。

內流河地區由 300 多個 "海子" 和數十條小河組成,水面近 90km2。海子中最大者為神木縣的紅鹼淖,水面面積 57 。2km2 ,是陝西省最大的內陸湖泊。

河網密度的地區差異明顯:其空間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減少。秦嶺以南降水量河經流量最豐富,河網密度相應最大,一般都超過 0.

5km/km2 ,漢江幹支流在漢中地區的和王密度一般均達 1.02 — 1.70km/km2,漢江北岸堰河的河網密度高達 2.

21 km/km2

。而秦嶺以北地區的河網密度小,一般不超過 0.3 km/km2 ,關中平原東部及長城沿線的部分地區形成低產流區或無流區,使全省河網密度顯著減小的地區。

(三)水熱資源地域分異明顯

1、 從氣候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作用出發,結合氣候資源的區域特徵,陝西水熱資源在地域上可明顯分為三個區,即:陝南水熱資源優勢區、關中光熱資源豐富地區、陝北光照充足、水熱資源較差區。

2、 陝南水熱資源優勢區。

這一地區屬於北**帶溼潤氣候,是陝西省水熱資源最優的地區,熱量豐富、無霜期長、稻麥兩熟,切盆地、平壩兩熟有餘。水分充足,出水田外,雨水可供旱作兩熟。冬季溫暖,冷月多在 0 ℃以上,越冬作物基本上無休眠期,小麥品種以春性為主。

沿秦嶺北坡海拔約 800m一線以南,冷月溫度 1 — 3 ℃,年極端最低平均溫度-5 —-9℃,**帶作物一般可安全越冬。秦巴山區,熱量條件雖次於盆地平壩,但雨水豐沛,尤以巴山為勝,雨量多在 1000mm 以上,發展喜溫涼潮濕寡照的林土特產條件優越。優越的水熱資源和豐富多樣的小氣候環境使得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

該地區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夏秋季的暴雨山洪、秋蓮陰雨,伏旱也有一定影響。

3、 關中光熱資源豐富地區。

本地區氣候溫和,熱量可滿足夏秋兩季,水分你能滿足一熟種植,但本區農業歷史悠久,水利發達,平原區通常是夏秋兩料。渭北無灌溉條件,以一熟為主,正茬小麥表現穩產高產,是一優勢。西部雨水較多,適宜油菜種植;東部光熱較好,有利棉花生長;北部高原,氣候溫涼,雨量適中,為蘋果、梨、花椒及菸草的優質產區。

關中地區大中城市較多,發展以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為主的郊區農業的自然條件和環境優越。其主要的氣象災害是伏旱和秋霜,對秋糧、棉、菜生長不利,但秋雨對積蓄夏糧的秋播底墒有利,這和華北秋高氣爽、常常抗旱種麥的情形恰成鮮明對照。

4、陝北光照充足、水熱資源較差區。

這一地區長城沿線屬中溫帶半乾旱氣候,以南大部為暖溫帶半乾旱、半溼潤氣候。產能沿線,基本與陝西省極端最低平均氣溫-23 ℃和降水量 400mm 等雨量線一致。

此界線以北,沙丘遍布,氣候乾旱,雨雪稀少、多風沙,無霜期短,是陝西省水熱條件最差的地區,但光熱資源為全省之冠。冬季嚴寒,負積溫高達 600 ℃以上,冬小麥越冬困難,多種春麥。農作物以年一熟,無灌溉不能穩收。

農耕地多集中於沙丘之間的灘地與河谷兩岸的灘地,主產耐寒的球雜糧,牧業比重大,羊只佔全省的 1/4 。

此界線以南至關中北界,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屬暖溫帶半乾旱、半溼潤氣候,光照較充足,而水熱條件較差,冬春乾旱嚴重,夏雨集中,伏旱不明顯。暴雨、冰雹、洪水為害,水土流失嚴重。北部早霜、南部晚霜及秋季連陰雨,均有一定影響。

熱量可供喜溫農作物一熟,以秋糧為主。區內向南水熱漸次改善,農耕制為兩年三熟,夏糧油比重增大,但作物越冬條件仍差,小麥凍害時有發生,油菜只有耐寒型品種。

延安以南,海拔高,氣候溫涼濕潤,溫差大,土層深厚,適宜果樹生長,洛川蘋果馳名中外,是為我國蘋果的優質產區。此外,玉公尺高產穩產,也是乙個優勢。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目標定位 1.掌握地理環境各要素及其相互關係。2.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形成與表現。3.結合例項分析某地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一 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 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 水 岩石土壤 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2 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途徑 構成地理環境的各個地理要素間通過和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

高三地理 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徵類

5.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徵類 模板展示 應用體驗 1.2016北京西城期末 鹽地鹼蓬染紅了半個中國。讀圖和材料,回答問題。鹽地鹼蓬,一年生草木,夏秋季節呈火紅色,有很強的抗鹽性 耐寒性 耐澇性和耐旱性,是典型的鹽鹼地指示植物。簡述我國鹽地鹼蓬主要分布區的自然地理特徵。6分 解答示例 2.2016北京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說課稿

平湖市當湖高階中學 張正春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一節為必修1第三單元第三節,對本章節來說,它是對第一節 自然地理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 的昇華,也是對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的乙個承接,因為它們同為自然環境的兩大特徵,讓學生認識到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是絕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