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最高境界在「無為而治」

2021-07-16 23:54:44 字數 3406 閱讀 3378

傳統及近代管理,以大眾所說「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即「家庭管

理」、「行政管理」及「教化管理」為主。現代特別重視職業生活,將以往的成家立業分開為「齊家」、「立業」,所以多了一項「企業管理」,而且居於相當重要的地位。

所謂「現代」,不但是乙個時間觀念,而且是乙個內容觀念。時間方面,係指近代之後的當代。內容方面,則是現代化必須實現某一些內容。

換句話說,「現代化」不僅是乙個描述性的觀念,還應該具有評價性的涵義。

現代化既然是可欲的,現代化管理也就成為合乎人性管理的一種追求。管理必須合乎人性,否則大家痛苦。只有利潤,只有績效,一切講責任,一切講效率,而人人不得其安。

請問對於增進人類幸福,有何實際幫助?

管理要合乎人性,首須順乎人性的要求,以達成「安人」為最終目的。

人都是不喜歡人家管他的,所以梁啟超先生把「無為」解釋為俗語所說的「別要管他」。他說:「俗語『別要管他』,文言即是『無為』。」

不要管他,那還談什麼管理?我們不要忘記:管理有兩個字,不要管他,卻不能不理他。

「理」是什麼?便是孟子當年所說的「敬」,孟子要我們「有禮者敬人」,公孫丑下篇明載「父子主恩,君臣主敬」,萬章下篇說明「用上敬下,謂之尊賢」,離婁上篇提示「禮人不答反其敬」,都是居於「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的人性基礎,希望所有管理者,首先要「看得起」(敬)部屬。

管理以看得起部屬為出發點,主管便不應該只重自己的權威,一心想滿足自己的成就欲。這實在上者「無為」,成為最合理的「看得起部屬」的人性表現。

無為絕對不是「一事不做」,什麼事情都不做,**能夠「無不為」?再說,人是天生要動的,做事才合乎人性,主管什麼事情都不做,基本上已經違背了自己的人性,如果真要一事不做,那就是造作。

主管要做的事,乃是「放手支援部屬去做事」。部屬的有為,正是主管的無不為。怎麼放手支援部屬去做事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得起他,相信他可以做得很好,所以正確的態度即是「別要管他」,但是更重要的是下面一句:「要好好理他!」

管理者敬重所屬,大家不好意思不盡心盡力,各盡其責的結果,便叫做總動員。總動員才是整體的績效,不像個人英雄主義者獨斷獨行那樣,弄來弄去,只發揮了乙個人的智慧型。

凡是部屬能夠做得好的工作,主管都不應該去做,否則便不符合「分層負責」的精神,也不合乎「分工專職」的原理。管理者敬重部屬,部屬並不盡心盡力工作,管理者就應該想想孟子的話:「禮人不答反其敬。

」「我愛人,人卻不親近我,我應該自反,再盡我的仁愛。我治理人,人卻不愛我的治理,我應該自省,再盡我的智慧型。我禮敬人,人卻不回答我,我應該反省,再盡我的禮敬。

凡是所做的事,有不能如己所願的,都從我自身檢討和反省。祇要自身純正,天下的人,自然都依著我了。」

如果遇到部屬不能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主管當然應該挺身而出,拿出辦法來,把事情做好。這時部屬由於自己做不好或不會做,自然很樂意接受指導和協助,心裡既不反感,接受命令就不會有所抗拒。

問題是:主管如何判斷部屬能做不能做,願意做不願意做?假若判斷錯誤,豈不是適得其反?

孟子當年用「不得已」來解決這個難題,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不是別人不會說,更不是我比別人說得更好,而是此時此地,別人都不願意說,我不得已才說的!這種古道熱腸,正是一種道德上的責任感,我們稱之為使命感,或者道德勇氣。

主管經常富於使命感,部屬就越來越缺乏使命感。因為主管權大位高,部屬那裡爭得過?乾脆成全主管,用自己的缺乏使命感,來滿足主管無敵的使命感,這是整個組織有氣無力的主要原因。

莊子更進一步,把孟子的辛酸苦澀,化之於無形。他說:「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乙個人不走門路,不刻意營求,心靈凝聚而處理事情寄託於不得已,這樣便是合乎人性的做法。他又說:「且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管理者必須順應事物的自然而悠遊自適,寄託於不得已而蓄養心靈的和諧,才是最好的表現。

莊子所說的自然,重在「自」字。萬物有其各自的性,必須順性自由發展,以求各得其所,千萬不要新增人為的偽,否則便不自然。管理者主觀上應該毫無要有作為的慾望,以部屬的成就為自己的成就。

但是,當客觀上部屬自動要求的時候,也應該不得已予以順應。因為毫無辛酸,毫無苦澀的心情,完全是不得已的動,所以能夠動而無不當。

孟子和莊子所處的時代,當然不如現代這麼自由。人力的素質也遠不及現代。現代人面對物質生活日越獲得改善、追求自由越趨強烈的情況,必須更加放手讓所屬能夠發揮潛力,因此主管更需要無為而治,亦即非不得已,不親自動手。

任何動作,都是不得已而為之。

老聃說:「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在己。」管理者如果能夠抱持「不得已」的心態,則功蹟廣被天下,也會看得好象與自己毫不相干。這種「不與部屬爭功」的素養,正是無為而治的基礎。

管理者一心一意要立功,便會霸佔所有表現的機會,力求自我表現,不與部屬任何工作,結果團體的力量無從產生。管理者也可能盡量誘使部屬工作,而把他們的功勞掠為己有,弄得同仁怨聲載道,誓死下不為例,嚴重傷害了團體的士氣。管理者越有為,同仁便更加無為。

相反地,管理者並無立功的心意,可不為即不為,轉而鼓勵、支援部屬有所作為,則部屬成功的機率大,成功感也強烈,這才是越來越勤奮的主要誘因。

管理者「功成弗居」,「為而不有」,凡事「不得已」才為之,便是無為而治的現代化意義。

同仁不努力,管理者威脅(懲罰)、利誘(獎賞),實在沒有太大的效果,而且也不可能持久有效。管理者必須有一套本領,使同仁能夠自發自動去努力,才能持久而有效。所以現代化的無為而治,應該是「人力自動化」的管理。

「無為而治」的現代化功能,表現在「團體內的人員,都能夠自發自動去努力達成目標」。自動化是現代管理的標的,但是世界上到現在為止,只講到生產自動化、程式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還沒有那乙個國家,講到人力自動化。我們先哲的理想「無為而治」,卻早已指明「無為」便是「自動化」,「無為無不為」則是人力自動化的具體效果。

現代人談自由,最要緊的在「把人當人」。管理現代化的主要課題,在「讓人自由自在地工作」。出發點在「把人當人」,原動力為「自動自發」,結果則是「自由自在地完成目標」。

所以現代化的管理,必須以人性為基礎,視人為人,完**力自動化,亦即達成現代化的「無為而治」。

人力自動化並非一蹴可成的,必須經過一些準備工作,加強一些觀念溝通。而最重要的,還在於主管是否真正了解「無為」,願意「無為」。

莊子外物篇記載惠子和莊子的對話。惠子首先對莊子說:「你的言論根本沒有用處。

」莊子回答說:「知道無用才能和他談有用。天地並非不廣大,而人所用的只是容足之地。

如果把立足以外的地方都挖到黃泉,請問人所站的這塊小地方還有用嗎?」惠子說:「沒有用。

」於是莊子說:「那麼無用的用處也就明顯了。」

一般人只知道有用之用,卻不了解無用之用。因而很容易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現代化的管理者,應該深切了解人性的真相;如果大家都要求有用,勢將無人來用;自己無用,才能使那些有用之用獲得發揮。

先知先覺者起於「有用」之上,因而自然「無用」;後知後覺者正當「有用」,要給他表現「有用」的機會;不知不覺者無所謂「有用」「無用」,也可以說「不用」分辨有用或無用,只等待著別人讓他覺得「有用」。這樣看來,「無為而治」畢竟是屬於高層次的,只有先知先覺得管理者,才能深明此理,而運用自如。如果無法忍受平凡,惟恐無用,實在無法提公升管理的境界,談不上追求理想的「人力自動化」。。

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 無為而治

明陽天下拓展培訓 企業管理看似簡單,實際上它是一門需要深入思考的學問。老子的 道德經 中這樣說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 我自然 這段文字初看有些吃力,它實際上可以作為企業管理上的乙個解釋來理解。解釋為 乙個優秀的管...

道家精髓無為而治

摘要無為而治是代價的基本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首先是由老子在 道德經 中提出的,老子認為 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朴 無為而治又譯順其自然 無為,道家所指順應自然變化之意 治,治理。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

什麼是無為而治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遵循道的規律。老子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二十五章 可見,道的最根本規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 本然。既然道以自然為本,那麼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