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2021-07-16 08:58:12 字數 3194 閱讀 8261

就本節課來講,學生提出看法,教師可能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案:

方案一:學生提出看法,老師不予理睬,長期以往將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方案二:課堂上,老師為了完成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程式,聽到學生的不同意見後趕緊把學生的思路拉回來。這樣久而久之,學生會不去想,不去問,更不會有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能力就成為一句空話。

方案三:學生提出異議後,老師創設平等交流的氛圍,先肯定學生敢「思」敢「疑」的積極態度,再分析學生「問題」的合理部分或組織全班學生討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思」「問」「議」,這才有可能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教育是愛的藝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只有發自內心、真正地去愛學生,從突發事件中探求出學生的潛在動機、思想奧秘,並能抓住突發事件這一契機,充分挖掘、利用這種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如果問題化解得巧妙,不僅能使教師自己擺脫窘境,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而且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節課雖然最後沒有完成預先設計的教學任務,但是學生真正經歷了乙個學習的過程,回味起來,我認為也是一節很成功的課。

(一)在閱讀中置疑、釋疑和存疑

1、置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認為,閱讀要善於「置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好問、善疑、鑽研是古人學習的優秀傳統。

善疑、好問,在當今一點也不過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鼓勵並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時敢於懷疑。雖然本人對「我認為『起舞弄清影』一句是寫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宮中起舞,而不是在月光下起物。」這一答案毫無準備,但我能冷靜考慮,看準並把握這個教學契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培養了學生「置疑」的精神。

2、釋疑。我們知道,《論語》中記錄了孔子與**採用師生互動交流,彼此溝通釋疑的方式開展教育工作。我在安排學生討論時,也採用了「合作的方式」,師生一起共同**疑難問題。

具體做法:一是學生互動中的釋疑。圍繞兩句詞,針對不同理解,全班同學展開一場「天上——人間」大討論。

每個學生都參與這場討論,他們說出了自己的體驗,嘗試著講出自己對這兩句詞意的理解。二是師生互動中的釋疑。為了尋求合理的解釋,我查閱相關資料,雖找不到滿意的答案,但從中發現了更多的問題。

(1)「起舞弄清影」的意境感受較相同,都認為在月下起舞,清影隨人,令人陶醉。(2)「何似在人間」理解有二:一是「清冷的月宮哪比得上人間?

」二是「這**像在人間呢?」或「這不也像仙境一般?」。

教師的理解勢必對學生有所影響,又將促進學生對詞句的釋疑。

3、存疑。我們在學習中、在閱讀中,當碰到實在想不通、弄不懂、說不明、理不清的事情時,乾脆暫時擱一擱,等有了某些經歷與體驗後,說不定就會豁然開朗。在語文教學的閱讀學習中不論有無確切的答案,不論學生有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這個「置疑——釋疑」的過程中,師生們經歷了「對形象感受和情感體驗」的閱讀過程,經歷了「發現問題」、「共同**疑難問題」的解讀過程,也就是「運用合作的方式」、「**與研究」的嘗試過程,經歷了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

在經歷了這些之後,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固然值得高興,當仍未找到最佳答案時,我採用了存疑的方法,把疑問留在課後,帶到課外,不失為是乙個妙著,因為它能激發與鍛鍊學生不斷**、深入鑽研的興趣與能力。

(二)教育資源不愁「踏破鐵鞋無覓處」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覺得教育資源匱乏,其實資源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罷了。就如這節課,在答案本身是沒有討論的必要的,因為這是名家名篇,前人對它有過深入的研究,如果有什麼不妥,早被人否認了,而同學們經過這樣的相互辯論,既培養了他們主動**的精神,又加深了對這兩句詞的理解,同時還進行了一次口語交際訓練,真是一舉多得。可見,我們的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及時發現課堂上富有價值的資源,並納入臨場設計的範疇之中,這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策略。

1、質疑生成。「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因此,針對課堂上出現的缺省外問題,教師不能迴避學生的質疑問難,而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使之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2、出錯生成。教學過程是學生認識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說錯話、做錯事都是正常的。

有時,正是學生的天真無邪、幼稚無知,才使教學活動意趣橫生,多姿多彩。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錯誤」中找準「豁口」,或因勢利導,在「錯誤」中發現合理的因素,把學生從錯誤引向正確;或將錯就錯,讓「錯誤」暴露無遺,使學生自己發現錯誤,自己改正錯誤;或將「錯誤」和「正確」加以比較,讓學生自行判斷,自己得出結論。

3、偶發事件生成。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與教學無關的「偶發事件」。如果對這些「事件」處理不當,不僅使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還可能傷害學生,損害教師的形象。

如果處理得好,既能使教學正常進行,還能化被動為主動,使課堂出現意料之外的精彩。

4、空白**生成。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字的意義充滿了未定性。一方面,因為文字自身存在著創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為讀者與文字的對話是一種不對稱的交流,這種不對稱的交流,產生了許多空白和未定點,造成文字意義的未定性。

這樣,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發現文字的空白,便找到很好的教學資源。

5、拓展遷移生成。「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的確如此,我們不能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薄薄的課本內,而應把課本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合在一起。一篇課文學完了,並不是學文的終結,而應是以課文為范文,讓學生在拓展延伸中生成新的知識,以提公升語文素養。

(三)從學生的狀態和問題出發組織教學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關於課堂,教師要有這樣乙個認識,那就是:課堂是動的,是活的,是情境化的,也是富有個性的,不存在一模一樣的課堂。正如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里特告誡我們「乙個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同樣的,「乙個教師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乙個課堂」。

課堂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教師要在課堂上根據變化的場景,隨時注意整堂課的節奏、內容等。真正的課堂是應該出現種種「想不到」的,如果課堂上的一切都在教師的意料之中、掌控之內,那麼課堂中生命的靈動也就沒有了,課堂也就開始步入壓抑、死氣沉沉的狀態了,教師的教學也就逐漸成為機械的、重複性的勞動了。因此本堂課雖對學生4的答案討論沒有求得乙個共識,也導致沒有完成預先設計的教學任務,但這動態化地處理課堂,改變教案的做法,不但能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而且能培養學生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學生有了一次學習與**的體驗。

可見,在當今的教學改革中,需要給學生乙個平等、民主的課堂,需要乙個展示自身的舞台。一節課,一次突發事件,本來困窘的場面卻成了整堂課的亮點——不僅教師贏得了寶貴的思考時間,而且學生也得到了一次拓展思維的訓練,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成長許多!

小小課堂,知識與才情齊飛,奇思與妙想共色,情趣無限,真知無限!

水調歌頭學案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主備人 劉紅豔輔備人 江克英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培養語感。了解詩歌常識。2反覆朗誦,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懷,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教學重點 把握意境,有過去背誦詩歌。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變化。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

一 匯入。共同演唱 明月幾時有 這一首歌的詞作者是九百多年前的蘇軾。這首詞歷經近千年仍然廣為傳唱 膾炙人口。以其非凡的藝術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這首千古名作。板書課題。解說水調歌頭是詞牌名。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作者我們並不陌生,老師這裡有個資料介紹,我們一起讀一讀,看能...

水調歌頭全集 蘇軾

一 水調歌頭 安石在東海 北宋蘇軾 原文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譯文 當年謝安隱居在東海,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