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試卷反思

2021-07-12 11:52:05 字數 2271 閱讀 8051

從學生的困惑看待課堂教學

剛拿到試卷,我粗略的看了一遍,對於:李華身高140厘公尺,比張明高。張明身高多少厘公尺?

這道題有些擔心,其實這正是我教學中拿不準、困惑的地方。預感著學生的解題情況不會很樂觀,果然我班大約有一半的學生出錯,雖然在意料之中,但數量之多令我不得不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教學,學生的困惑正是我的困惑。

1、新舊教材對比

剛接觸新教材,我對比了新教材與北京版教材的區別:北京版教材首先通過方程法引出算術法,利用線段圖突出數量之間的關係,重在找到數量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更關注的是算術法。可能是自己對老教材的理解也是不到位,在我的印象裡:

如果問學生求單位「1」為什麼要用除法?很多學生會回答:「老師說的,讓我們背誦的小竅門,單位「1」已知用乘法,單位「1」未知用除法,用數量÷對應的分率。

利用線段圖可以清楚的找到量率之間的對應。可見在我以前的教學中很多情況是針對考試,這樣教,看似很多學生都會,但是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為此,我試圖讀懂新教材,分數應用題求單位「1」這一型別,新教材中2個例題均是以方程的形式呈現解題過程的,新教材的用意在於從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絡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中小學教學銜接等方面考慮,選擇了相對較為優化的解題方法----方程。用方程解,思路比較統一,可以直接根據數量主見的相等關係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列出方程。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本著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注重分析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讓學生感受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優勢,體驗方程的簡便。

從教材一開始的分數乘法的教學上我就注重意義的教學,從分數乘整數、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及解決求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都緊密聯絡分數乘法的意義,特別是對單位「1」的理解,以便為後面的分數除法打下基礎。想想自己在教學中也費了不少力,也研究新教材,也想在新教材、新理論下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有後勁的,有能力,有想法的學生。可是在分析了試卷後,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為什麼自己很盡力的教,很努力的讀懂新教材,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

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困惑:

①種情況:學生能做對,但是是經過反覆修改後做對的。

分析:從試卷上看,本質上學生並不很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自己也不能完全肯定這樣做是對的。(持懷疑的態度)

學生對於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不十分清楚,但是從第一次的解題結果看出人的身高得到乙個分數,並且是無限迴圈的分數,不符合生活實際。從結果上看出解題過程有問題,為此進行了修改,但是真正的數量間的相等關係並不很清楚。

種情況:

分析:對於數量關係有一定的認識,知道李華身高要大於張明身高,因此想用李華身高-相差部分=張明身高,學生有一定的估算意識,從自己的計算結果來看張明身高確實小於李華身高。但多的是單位「1」的不明白。

可見,學生對於單位「1」的認識不夠。

③種情況:對於單位「1」和數量之間的關係均不清楚。

。分析:學生基本的估算意識沒有,張明身高168厘公尺比李華還高。對於單位「1」和數量之間的關係不清楚。

④能夠畫出標準的線段圖,但不識圖,線段圖並沒有起到幫助分析數量關係的作用。

分析:學生能夠根據題意畫出標準的線段圖,但線段圖只是為畫而畫,沒有真正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

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為什麼關注了乘法的意義,教給學生畫線段圖的方法,注重畫批,寫等量關係式,可是學生還是不明白?線段圖在解題中的利用率很低,會畫不會用。

經過認真思考,再次讀教材,仔細分析新教材的意圖。我針對自己教學上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做了以下的調整:

主要存在問題:知識點分散,教師的教學只是零星的講,例如:一節課教畫圖,一節課講數量關係,一節課教畫批。

沒有將知識打包成乙個整體,線段圖和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也只做到學生能畫,會找關係,並沒有真正做到數形結合,沒有真正的理解。

為此在試卷講評課上我重點將知識打捆,將線段圖與數量關係緊密聯絡:

具體做法:

①題型對比,將分數乘法與分數除法應用題進行對比,找到相同點與不同點,將思路統一。

②讓線段圖真正成為孩子解題的工具,不僅會畫,更會識圖,通過線段圖找到數量之間的關係。

關係式對比溝通:對於一道題每個孩子理解數量關係的角度是不同的,因此寫出的數量關係式也是不盡相同的,例如本題:

張明身高×(1+)=李華身高

張明身高+張明身高×=李華身高

李華身高-張明身高=張明身高×

李華身高-張明身高×=張明身高

還有一些學生寫出了除法關係式。我帶著學生將關係式進行整理,溝通,最後學生一致認為第乙個關係式無論在列方程還是算術法都是乙個很好的依據,並且對於單位「1」的認識更為清楚。

③數形結合:將線段圖與關係式進行溝通,利用線段圖理解數量之間的關係。

不是單純的講怎麼畫線段圖,看圖找數量關係。

通過對知識的打捆,互相溝通,學生對數量之間的關係更為清晰了,尤其是對單位「1」的理解,線段圖也不再是單純的為畫而畫,而是為解題服務。

花鐘教學反思 張慧娟

三 滲透寫作方法。在課文講解中,學習欣賞作者的寫作方法 表達方式,並及時引導學生練習運用,強調指出在日常寫作中也應學習作者,用多樣句式表達,提公升文章檔次。在課堂上,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文章優美句段。四 拓展延伸。本課的重難點解決後,學生心中的疑惑被開啟明白了什麼是花鐘。這時我展示了不同的花鐘 進一步...

張娟教育故事

抓住動態生成 黃村鎮第三中心小學 張娟 抓住動態生成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抓住每一次機會。人們都說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確實是這樣,在課堂中,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抓住學生的生成資源,也許以後就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機會了,這樣使學生的資源被大大浪費,同時學生也就丟掉了學習知識的機會,這樣對學生來說是一大遺憾,然...

張秀娟簡介 張秀娟簡歷 中國講師網

張秀娟簡介 資歷背景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華商俱樂部秘書長 清華大學總裁培訓專案班主任 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 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培訓中心副主任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創新管理研修中心副主任 北京名仕致遠教育科技股份 董事 北京大學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多年來,立足於清華 北大等著名高校的教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