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反思

2021-07-10 03:23:51 字數 5236 閱讀 3071

站中外巨人之肩,觀古今智慧型之海------藍鵬題記

有人說,「百味不如讀書味,回味無窮數讀書」。讀書之所以可以讓百味甘拜下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能夠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而且,這種滿足與愉悅是可持續的、永久的。

一頓美食只能解決一日三餐的三分之一,而一部好書卻可以讓人銘記並受用一輩子。美食可以輕易地用金錢換取,而書卻只能通過閱讀才能變成知識的力量。因此,人們對飽食終日的饕餮之徒經常嗤之以鼻,而對囊螢映雪的讀書之人卻每每肅然起敬。

書,人人會讀,但要讀出境界,就必須解決三個基本問題,即:為什麼要讀書?怎麼讀書?

讀什麼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藍鵬反思五十多年讀書之旅,學而時習之,不僅樂在閉門讀書複習之;而在於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紙上得來終覺淺,欲知此事須躬行",把書上的知識之花培育成實踐之果,才能品嚐到"梨子的滋味",體會真知之樂!讀書,只有走過人生的春夏秋冬,才能領會生命的四季風景和瓜果的酸甜苦辣!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讀書,鑽進乙個書呆子,跳出乙個才能人!不讀書,愚昧一代人;死讀書,愚弄一批人;活讀書,造就創新未來,大智若愚之人.讀書與實踐,是人類站起來從愚昧走向文明的兩條腿!

第一,為什麼要讀書?

有一位網友這樣寫道,「書,不是遊覽勝地,滿足於你的觀光;書,不是百貨超市,滿足你的物慾;書,是一方棲息地,能滋養你的心靈;書,是百草園,能醫治你的感傷;書,是一片夜空,讓你的夢能盡情飛翔;書,是一座碉堡,讓你的心有抵抗侵擾的堅強。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朵花的花園,是沒有乙隻鳥的樹林,是沒有一顆星星的天空,是沒有一滴水的湖泊。沒有了書的港灣,心靈又要到**停泊呢?

」這種浪漫的感觸大概只能來自於讀書。

1、讀書有三為。一是為知。知者,知識也,求知也。

讀書就是為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識見和智慧型。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都是這個道理。二是為己。

己者,自己也,讀書人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說法雖然有些極端,但讀書的過程無疑是自我修煉提高的過程,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的過程,以此培養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所以西漢文學家劉向有「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之說;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有「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之說;北宋詞人黃庭堅有「三日不讀書,則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說;清代學者梁章矩有「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於士大夫之林」之說;中國現當**意畫之一代宗師李苦禪有「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之詩;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更在《和董傳留別》一詩中留下了「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經典名句。

三是為人。人者,他人也,社會也。讀書是為了更好地奉獻於社會。

蘇聯文學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總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美國前**尼克森在《領導者》一書中則說:「所有我認識的偉大的領導者幾乎都有乙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他們都是偉大的讀書者。」三為當中,為知為己比較容易被常人理解,為人則必須有大胸懷和大抱負。

2、讀書不為裝點門面。中國現當代美學家朱光潛說:「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

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游,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

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3、關於讀書目的的一項調查。某調查機構曾經面向北京市民進行過一次閱讀習慣抽樣調查(摘**《中國人讀書透視:1978-1998大眾讀書生活變遷調查》一書,康曉光著,廣西教育出版社2023年8月第1版)。

被訪者的讀書目的可以歸為四大類:第一類,讀書對心態的影響因素,包括「心情不好時願意去書店」、「沒事時願意去書店」、「讀書可以忘卻煩惱」、「讀書是最好的消遣」四個變數,說明讀書可作為一種消遣。第二類,讀書對個人地位的影響因素,包括「讀各種政治類**能夠改變自己對政治的看法」、「讀某些名著是為了適合自己的身份」、「讀書少容易讓人看輕」、「有空兒,我喜歡讀武俠**」四個變數,說明讀書可作為獲得社會地位的一種手段。

第三類,讀書對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的影響因素,包括「多讀書會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讀黃書容易誘發犯罪」兩個變數,說明讀書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第四類,讀書與互動的關係因素,包括「書中自有**屋」、「買書不如借書」和「朋友們認為好的書一定要讀」三個變數,說明讀書可作為獲得他人承認的一種手段。將這四類與前面所述的讀書三為聯絡起來看,不難發現,這項調查的起點比較低,四類內容的設計沒有超出「為己」的範疇,多少反映出問卷設計者思路的狹隘。

第二,怎麼讀書?

1、讀書要三破。「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哪三破?

一是突破。博覽群書,胸羅萬卷。唐代的書,一捲少則幾千字,多則上萬字。

萬卷書不過一億字,相當於現在32開本500頁的書300本的文字量。乙個中等水平的讀者讀一本一般性的書,每分鐘能讀,15分鐘就能讀。如果每天堅持15分鐘,一周就能讀,乙個月能讀12萬字,一年的閱讀量可以達到160多萬字,推算一下,大體可讀十幾本書。

二是磨破。孔子晚年讀《周易》,競使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多次磨斷,即所謂「韋編三絕」。三是識破。

把外在的書讀破只是一種表象,更重要的是理解消化書中的內容,做到爛熟於胸,精讀而透徹理解書中之理。

2、讀書要五到。一是心到。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是斷然不行的,讀書不用心就是讀死書、死讀書。

郭沫若說:「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

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二是眼到。書更多的屬於視覺享受,聽詩朗誦可以聽得激情澎湃,但卻感覺不到詩句編排的形式之美。

電子圖書也經常會讓人無法感知傳統圖書的裝幀之美、油墨之香、手感之爽。三是口到。北宋的司馬光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 唐代詩人賈島《題詩後》一詩有雲:「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 為什麼是「一吟雙淚流」而不是「一看雙淚流」?可見口到也是有助於調動情感的。四是筆到。

讀書不帶筆,猶如吃飯不帶筷子。讀書時在書上隨手寫寫划划,既是一種讀書歷程的紀念,同時也更能引發思考。當然,另外做讀書卡片也是積累資料的一種好方式。

五是時間到。讀書要擠時間。魯迅先生說: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你願意擠,總是有的。」他自己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談天的時間,用在了學習上,並終有所成。

3、讀書要講厚薄。講厚薄就是先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把書讀薄,意味著能夠由表及裡,把握書的精髓,學習檔案抓住綱;把書讀厚,意味著能夠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綱舉目張。

讀薄讀厚都是一種能力的反映。把書讀薄體現讀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把書讀厚則體現讀者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4、讀書要講出入。講出入就是讀書既能夠進得去又能夠出得來,好比演員與角色,適時適度地定好位。南宋陳善《捫蝨新話》中有雲,「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

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乃盡讀書之法也。

」 讀書讀到死在言下的教條主義、固步自封的境界是悲哀的也是有害的,所以孟子才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5、讀書貴在專一。清代政治家曾國藩曾經給自己的讀書行為訂下了十二條規矩,其中有一條是讀書不二,即一書未完,不看他書。他的這一信條是否淵源於明代薛煊所說的「讀書必專精不二,方見義理」,現在不得而知,但他們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

當今社會資訊**,圖書遍地,讀書人只恨閱讀時間無法保證,而絕不會無書可看。然而越是這樣,越容易產生浮躁,總想把寶貴的時間用在最有價值的閱讀上,同時又總是會暗示自己下一本書可能比手上的這本更有價值,於是本該安靜的讀書過程不知不覺地演變成了躁動的淘書過程,其結果也只能是,每本書都翻了幾頁或幾十頁,卻很少能夠把一本書從頭至尾耐心地讀完,收穫自然了了。這種狀態,與黑熊掰玉公尺倒十分相像,看起來掰了很多,實際上屬於自己的卻只有最後那一棒。

6、讀書有四個比喻。清代詩人法式善,寫有《讀書四首》,運用四個比喻,論述了讀書的道理和方法,很能給人以啟迪。第一首講藏書的豐富:

「讀書如蓄貨,一室靡不有。瑰奇產巖阿,幽怪發淵蔽。當其求莫致,豈借跋涉走。

」 第二首講讀書的循序漸進:「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

露葉既暢茂,煙打漸蒼莽。」 第三首講讀書要克服困難:「讀書如行跑,歷險毋惶惑。

安保萬里程,中間無慾仄。自古志士心,往往傷壅塞。」 第四首講讀書的立意:

「讀書如將兵,當先講紀律。將軍掃群寇.勢若風雨疾。」

第三,讀什麼書?

1、讀書要有所選擇。杜甫有詩言:「富貴必從勤苦得,男人需讀五車書。

」學富五車只是量的特徵,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讓閱讀價值最大化,還必須進行理性選擇,有所讀有所不讀。英國哲學家培根說,「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嚐,有些可以吞嚥。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

」朱光潛說:「每個人都應該讀些壞書,不然,他不能真正地懂得好書的好處。不過在每個時代.每個國家裡壞書都『俯拾即是』,用不著乙個專門家去把它指點出。

與其浪耗精力去攻擊一千部壞書,不如多介紹一部好書。沒有看見過小山的人固然不知道大山的偉大;但是你如果引人看過喜馬拉雅山,他決不會再相信泰山是天下最高峰。好書有被埋沒的可能,而壞書卻無永遠存在之理。

把好書指點出來,讀者自然能見出壞書的壞。」

2、讀書要適合自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別林斯基說過: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 元人陳秀民在《東坡文談錄》中說:

「學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3、讀書要講精博。精博指精讀與博覽的關係,也是專與通的關係。在現代學者胡適看來,乙個人要有大學問必須「精博雙修」,只精不博會一葉障目,而只博不精則好似「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

朱光潛說:「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任何—種學問的書籍現在都可裝滿一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十部甚至於數部。

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者儘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者儘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佔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踏—腳,就成了『消耗戰』。

」4、讀書品位有高下。因為書的品位有高下,所以讀書的品位自然也有高下。外國學者威爾·公尺歇爾說過:

「透過乙個人愛讀的書去了解他,這勝過其友人的傳言。」書的品位是由它對人類文明程度所產生的影響決定的。所謂高品位的書,應是運用人類最精湛的表達方式所體現出的同一領域中人類最高的思想成果。

不過,讀書的品位很大程度上是讀書人內在修養和精神需求的折射,剛識字的兒童通常只能讀***,而皓首窮經的學者卻能研習詼譎詭怪高深莫測的論著,這種境界的差異絕不是刻意追求所能達到的。常言道,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體現在讀書上,就是有什麼知識儲備才能讀什麼書。

讀書的反思與思考

咱們這代人從小就開端讀書,從幼時也就知道要讀書,由於爸爸媽媽把咱們送到了學校,交了不菲的膏火,咱們似乎就必須要這麼坐在教室裡聽的教導,承受知識的洗禮。但是,至於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和金錢坐在還算寬闊的房子裡,或許咱們從來就沒有認真的思考過!咱們聽到的最多的理由即是爸爸媽媽勸誡咱們要盡力讀書考上好的中學...

閱讀書目與反思筆記

海底兩萬里 海底兩萬里 的作者儒勒 凡爾納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這本外國的名著有太多值得我們好好品味的細節。無論是詞語,句式還是文章字裡行間種所透露出的一種思想。每一次讀起都有不同的感覺,每一次都有想去探險的衝動。心中是多想拋棄城市中的喧囂,跟著文字去聽一聽那來自自然深處的動人心聲。魔幻的想象力 ...

《荷塘月色》的讀書與反思筆記

朱自清先生是現代著名散文家 詩人 學者和民主戰士。我們從初一開始就學到了他的文章,一開始我是為他那優美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而在課餘時間,我讀完這篇文章之後,卻實實在在的從內心深處敬佩他的思想和他的為人處世。這是一條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 通過幾句平實的話語,巧妙地引入了主題。隨後作者在訴說了自己的不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