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圖形」設計思路與教學反思

2021-07-08 19:28:32 字數 1678 閱讀 6531

一、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特徵的第一課時(二年級下冊曾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教學目標有兩個: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理解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兩個目標教材是通過兩個活動分別來實現的。

首先,通過尋找生活中的圖形,然後進行分類(在這個環節中教材沒有把長方形和正方形放在一起進行分類),進而比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異同,最後得出它們的特徵;第二,通過尋找一組四邊形中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思考、討論,得出: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並且會用集合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

我的設計思路與教材的安排有些不同。兩個教學目標我安排在乙個活動中,因為,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圖形,肯定會提到長方形與正方形,此時能把它們撇開不討論嗎?當然,兩個活動合在一起,勢必會影響既定的教學方案,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但我還是決定試試。

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用多**展示一些建築物**,如金字塔、廟宇、東方明珠塔,還有書上的情景圖。讓學生從圖中或生活中找出學過的、沒有學過的圖形,並將之貼在黑板上(學生找的圖形力求豐富,當然也包括長方形與正方形)。

第二,將各種各樣的圖形進行分類。我的意圖是:先從眾多的圖形中分出直線圖形;然後從直線圖形中分出四邊形;再從四邊形中分出平行四邊形、梯形、其他四邊形(可能會有學生把長方形和正方形歸為單獨的一類,也可能會把它們歸為平行四邊形一類)。

第三,比較平行四邊與梯形的異同,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特徵。此時適當滲透這兩種圖形邊與角的一些特點。

第四,討論長方形、正方形同平行四邊形的關係。我想這個時候學生利用平行四邊形的特點不難得出「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一結論。然後用集合圖來表示它們的關係。

第五,通過「只剪一刀」活動,加深對所學圖形的認識,並為今後學習圖形的面積作鋪墊。

二、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下來,總的感覺是很不理想,好多地方與最初的設計相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教學機智不夠,臨場應變能力差。在分類活動中,有學生一開始就說「按形狀來分」,她的意思是按邊數來分。而我的設計是先按邊的曲直分,再按圖形邊的條數分,最後按有幾組平行線分,從而得到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特徵。

當學生這麼一說,我愣了一下:如果這麼分,那麼圓形、扇形等算哪一類呀?所以我沒有肯定這個學生的方法。

學生又說了幾種,終於有一人說出了按邊的曲直分,我才繼續按我的思路講下去。過後想起來,這個細節是乙個非常大的敗筆。其實按那位學生的方法,一下子就可以過渡到對四邊形進行分類了,沒有必要再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來。

這讓我明白了乙個道理:教案真的要備學生,要想到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不能想當然地設計。當課堂上學生的思路與當初的構想不吻合時,教師應該隨機應變,靈活調整方案,不要讓自己受到教案的約束,也不能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學生,一句話,要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要具備臨場應變能力。

這就需要不斷的磨練、不斷的提高。

2、 沒有給與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在「只剪一刀」的活動中,我總是催學生「快點,快點」,這個圖形沒剪完又馬上進行下乙個了,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跟得上。其實囫圇吞棗地走一遍,學生根本沒有時間思考、回味,當然也沒有什麼效果了。

現在的課堂評價,對於是否完成任務、容量是否很大,並不是看得很重,關鍵要實,要讓學生真正有所得,所以,我們為什麼老是要催學生呢?道理我也很明白,可是臨場就是把握不了,這也是乙個經驗問題。

此外,還有語言沒有童趣、各環節銜接不自然等不足之處。

雖然這節課不是很成功,但有乙個地方的設計我認為是合理的,那就是改變了教材把兩個目標分為兩個活動來實現。我把它們融為一體,這是符合學生實際的。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38 39頁 認識圖形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 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辯認長方形 三角形,體會 面 在 體 上。2 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觀察 操作 交流 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3 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知數...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立體圖形 是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小學低年級數學中數與空間的教學開始,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學習幾何概念。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剛剛入學不久的時間進行,這時候的一年級學生還不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課大部分教學時間都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通過觀察 操作 使學生初步...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學校 鹿窩九年制學校 班級 二 2 班 姓名 項幹 認識圖形這一課主要是教學認識四邊形 五邊形 六邊形。通過初步的認識四邊形 五邊形 六邊形等平面圖形,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提高觀察能力 比較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交流意識。教學時,要盡量給學生創造條件,大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