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複習《歷史與社會》基礎知識

2021-07-04 09:50:15 字數 4108 閱讀 9599

《歷史與社會》中考複習基礎知識

班級姓名

第一部分地理知識

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圖例、使用地圖獲取資訊

1、 社群的主要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管理功能。 城市與農村是差異比較明顯的兩類社群。

2、地圖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

3、地圖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種。一般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

4、方向判定的規則:

在沒有指向標,也沒有經緯網的情況下使用「一般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是地圖上普遍採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指向標定向法」:畫法有多種,但一般都指向

「經緯網定向法」是最準確的定向方法。在地球儀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5、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

6、比例尺判定規則:同幅大小的地圖,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實際範圍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詳細;比例尺越小,地圖標示的實際範圍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簡略。(大小詳,小大略)

7、圖上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地勢起伏比較和緩;等高線密集的地方表示地勢起伏比較陡峭。

七大洲的位置與分界線、四大洋的位置、主要海洋、海峽、運河的位置。

1、地球上海洋佔據了71% ,而陸地只佔據了29% 。(三分海洋,七分陸地)

2、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是歐亞大陸。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亞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其中大洋洲和亞洲跨東西南北半球

3、被歐洲、北美洲、亞洲所包圍的洋是北冰洋。北冰洋在北半球。面積最小的洋是北冰洋。

在亞洲、非洲、南極洲和大洋洲之間的大洋是印度洋。印度洋主要在南半球 。

在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大洋是大西洋,大西洋呈s型。

在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間的大洋是太平洋。中國東臨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洋。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跨經度最廣的是大洋是北冰洋。

4、海峽和運河名稱及它們的位置。

直布羅陀海峽溝通了和大西洋,

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太平洋和

白令海峽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溝通了北冰洋和

麥哲倫海峽連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荷姆茲海峽連線了和印度洋,是海灣地區石油輸出的重要通道。

5、運河: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

巴拿馬運河——是南北美洲的的分界線,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6、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裡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

主要大國的位置(會看圖)

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六個國家是俄羅斯(歐洲、北半球、東半球)、加拿大(北美洲、北半球、西半球)、中國(亞洲、北半球、東半球)、美國(北美洲、北半球、西半球、)、巴西、(南美洲、南半球、西半球)、澳大利亞(大洋洲、南半球、東半球)。

2、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東經160度西經20度經線圈來劃分的(160e和20w)。南北半球的劃分是以赤道(0度緯線)來劃分。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東經的代號是e,西經的代號是w,北緯的代號是n,南緯的代號是s。經線和緯線是互相垂直的,經線的形狀是半圓,而緯線的形狀是圓或點。

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中國的鄰國、領土組成、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與圖上位置。

1、中國(亞洲東部,北半球、東半球)、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公尺,居世界第三位。

2、我國的四個端點是:最東端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是新疆的帕公尺爾高原。最北端是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最南端是曾母暗沙

3、我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

4、我國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黃海、東海、南海 ,其中渤海被稱為內海。

5、我國的十四個陸上鄰國按照逆時針分別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緬老越。

)6、俄羅斯與印度同我們中國各有兩段邊界是相連的。

7、六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從北往南依次為南韓、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韓日非,馬文印)

8、中國領土面積大,為了便於管理,促進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全國過的行政區基本可以分為省、縣、鄉三個級別。目前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2個特別行政區 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乙個中國 2個特別行政區 23個省 4 個直轄市5 個自治區 )

9、我國跨經度最廣的省區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的省區是海南省,最北的省區是黑龍江,最西的省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的省區是黑龍江。鄰國最多的省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鄰省最多的省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和陝西省。廣東省的鄰省是福建(閩)、江西(贛)、湖南(湘)、廣西(桂)。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是新疆。

我國領土的最東端和最北端都在黑龍江省;長江和黃河都流經的省區是青海和四川;長江的上游和中游都流經的省是湖北省;

五種基本地形與特徵、中國的地勢特徵、我國主要的山脈、高原、盆地、平原的名稱與圖上位置

1、我國的地形型別有五種: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山地:海拔500公尺以上。(山地呈條狀形成山脈、被稱為「大地的骨架」)

平原:海拔200公尺以下,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海洋邊沿。(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平原)

高原:海拔1000公尺以上,表面起伏不大。邊沿陡峭。

盆地:四周被群山包圍,

丘陵:起伏和緩。

2、我國地形的特點是:地形複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

3、我國的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分布。

4、第一階梯的地理單元是(1+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第二階梯的地理單元有(3+3)準葛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第三階梯的地理單元有(3+1)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5、由於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所以影響到我國的氣候東部降水量比西部豐富,東部氣溫比西部要溫暖。也影響到我國的河流,河流大致是自西向東流。(一江春水向東流)

6、中國的中國地勢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分界線: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一線;

中國地勢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

中國的人口與民族分布

1、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是黑河線。此線以東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少。

2、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省區是雲南省。少數民族中「回族」以普通話為本民族的共同語言。

對於少數民族,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設立了5個自治區。

3、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漢族人口多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而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東北的邊疆地區。

長江、黃河的概況

1、黃河、長江比較

2、在黃河下游出現地上河

3、長江以下四季通航,被稱為「**水道」。

4、長江流經的主要地形單元有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巫山、長江中下游平原。

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單元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5、治理黃河關鍵在於治沙——防止水土流失,尤其要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修築梯田等,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6、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措施可以有:加固江防大堤,興建水庫,疏浚河道,中上游禁止砍伐樹木。

7、著名的水利樞紐工程有:黃河小浪底(黃河的中游),長江三峽工程(全國最大的、長江的上游),

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概況、

1、我國南方與北方的範圍: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

2、南、北方兩地的差異:

3、東部和西部各自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優勢:

東部:優勢——資金雄厚,技術力量強大,管理經驗豐富,人才多,交通便利。

不足—— 礦產資源和能源短缺,環境汙染較為嚴重。

西部:優勢——面積廣大,牧業發達,資源、能源豐富,可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不足—— 自然條件較差,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交通等社會條件與東部差距大。

4、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是南方地區、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 (深圳屬於南方地區)

5、東西差距大——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如西氣東輸工程,西電東送工程、青藏鐵路。

6、南北資源互補——如南水北調,北煤南運。

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2023年中考歷史複習方案

九年級歷史集體備課中心發言人 劉莉 在強調新課程理念,注重考察學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導學生複習,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績呢?一 系統複習,夯實基礎 根據考試內容和時間,擬訂切實可行的複習計畫,整個複習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 梳理教材 時間大約在2月底 5月上旬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

2023年中考歷史與社會考試技巧及複習策略

七 材料型選擇題 八 最佳 程度 型選擇題 備選項的內容與題幹要求的標準之間,不同於一般的正 誤關係,而是一種程度關係。常出現的標誌性詞語有 最主要 重要 最重大 最突出 等。牢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是作出正確選擇的首要前提,而學習方法 解題技巧的提高則是獲得事半功倍效果的主要手段。選擇題的解法除了具有...

2023年中考歷史複習計畫

在強調新課程理念,注重考察學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導學生複習,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績呢?下面我結合今年的歷史複習工作,和大家談談我校的複習計畫。一 目的要求 1 全面貫徹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 的有關精神,加強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整合與梳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2 加強歷史主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