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體會

2021-07-03 15:09:21 字數 1536 閱讀 1480

三、以生活化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思想品德科的宗旨是充分發揮育人功能讓學生對知識充分體驗,感悟,運用。這就要求老師多設定生活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在無形中淡化學生意識,學習意識,強化體驗意識,積極開展生活化活動教學。起初學生不適應,我便不斷採用表揚和鼓勵的語言,激勵學生,讓學生大膽表現自己、展示自己、體驗知識,現在學生已經踴躍參加。

例如在教學《老師伴我成長》一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列舉一些與老師不能溝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後談論解決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動中深化了解知識。就這樣,根據教學內容設定生活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活動中,學生的認知有展現的過程,情感有宣洩的過程,行為有親身體驗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特別可信的。例如上《同學朋友》這個框題時,我舉個小故事:有個小姑娘很遲才回家,她媽媽問到:

「你怎麼這麼遲回家呀?」,小姑娘回答到:「我同學的自行車壞了」。

媽媽說到:「你又不會修車,幹嗎留下來呀?」,小姑娘回答到:

「我不會修車,但我可以陪她一起哭呀!」。乙個簡短的小故事吸引了學生,學生笑了。

進而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因此在教學中用些小技巧,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將生活實踐貫徹到底

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教育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裡。」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融入情感,才能達到知行統一的效果,只有把傳授知識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才能體現出來。

同時,與其他課程相比,思想品德課在教學方法上更應該體現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滲透,否則就變成空洞的理論說教,枯燥無味,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更不能達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

德育的最終目標是理論聯絡實際,將所學知識應用與生活,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覺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教師必須設定生活實踐題目,讓學生在動手做中內化知識,並經過長期訓練讓這些好的行為固定在學生的頭腦中,固定在他們的人生中。

例如在教學《我與父母交朋友》時,學生在課堂上明確了應該怎樣孝敬父母。為了讓學生知行統一,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外作業: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說一聲,每天要幫父母幹一件家務活,每週與父母談一次心,並要求家長做好記錄,每週一次反饋給我,裝進學生的成長檔案。

通過這些方式,學生把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內化了知識,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我還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開展一些調查、訪問、參觀等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公升了學生的生活技能與生活經驗。

另外,以現代教學技術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也是行之有效地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還原學生生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供了方便。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創設生活情境與生活畫卷,拓展了學生的時空領域與思維空間,對學習教學內容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展示了共產黨員抗雪災、「5·12」抗震救災的影片,學生無不動容,學生有的甚至留下了眼淚,對「****」有了更深的感悟。

總之,密切聯絡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是思想品德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可以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中,與社會、自然相融,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

讓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

作者 宋靜 讀與寫 下旬刊 2016年第07期 摘要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知識豐富,語言生動,引導初中學生感悟人生哲理,解決生活問題,體現了 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的教育新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將課本理論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創設生活化課堂情境,讓課堂生活化,激發學生的情感...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初探

作者 馬軍平 神州 下旬刊 2017年第07期 摘要 生活世界 作為 科學世界 的意義之源,時刻提醒教學必須注重 生活化 對教育而言,必須回歸生活,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實際,將教材和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設計一系列有實質性的 活動,引導學生在...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反思

二 讓學生體會思想品德教育的愉悅以及德育發揚所得到的精神滿足,從興趣的源頭來避免德育過程的盲目重複高投入。德育雖然被人們所重視,但時時育事事育的效果如何,我們不言而喻,問題在於時時育事事育並沒有讓學生體會思想品德教育的愉悅以及德育發揚所得到的精神滿足,德育的盲目重複投入並沒有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