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2021-06-06 20:11:03 字數 3580 閱讀 2540

「不違規加重學生課業負擔,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是第一次寫入師德規範當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現象的科學教育觀。但現實不容樂觀,盲目追求片面,短見的成績,學生受罪,老師受累的事屢見不鮮。我覺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規範,需要教師以博大的胸襟和長遠的目光面對學生,關注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怎樣科學量化評價學生的課業負擔,我覺得是個問題。不論怎樣,我一直在堅持探索少而精的作業數量,讓學生的學習保持良好的效率。

「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要針對學生個性、特長的特點,因材施教,盡可能地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空間,肯定學生的各個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我們相信,多乙個評價標準,就會多一位甚至一批成功的學生。作為教師要用哲學的眼光,以人為本,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每一位學生,並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科學家,或者是藝術家,因為我們所教的學生不能像生產線上的產品一樣,都是乙個模子刻出來。教師要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做一把「尺子」,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成偉人,我們要做到的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教育中獲得自己成才的道路。

這條道路通向千萬個方向,學生們這方面不行,有可能在哪一方面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教育家卡耐基認為:乙個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是靠專業知識,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際關係;現代行為科學家也認為:

決定人成功與否的不只是智商,還在於情商。當我們去掉成績這個標準後會發現,很多成績好的人,在後來的生活中往往並不比成績差的人更成功。

「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要我們真正地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學生,將學生當成乙個真實的「人」,他們是有靈魂的,有個性的、唯一的個體,而不是乙個個「考試機器」。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做到「以人為本」、「不以分數論英雄」的話,就應該為學生的未來發展考慮,把學生放到未來社會發展中去考慮,放到社會需要方面去考慮,而不是單單以學生在校學習考試時的成績來考慮。以成績為指標「量」出來的「好」學生,不一定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社會需要的是適應能力強、在某一方面、某一領域有專業特長的人,乙個成熟的社會人才結構,既應包括科學院院士,也應包括優秀的車間工人;既需要能幹大事的科學家、政治家,也需要優秀的木匠、瓦匠、種田大王……乙個人也不可能把在學校學到的所有知識在社會中都用得到。我們的老師要樹立乙個堅定的信念:兒童天性是善良而非**的,每乙個孩子都獨特才華的。

長期以來,公升學率、考試成績始終是我們教育主管部門評價一所學校教育水平和學生優劣的根本指標。在這種大環境下,考試績好的學生自然而然成為了「好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差學生」、「學困生」、「後進生」。這些學生也成了學校的「眼中釘」老師心中的「朽木」,實在讓人痛心。

新規範中的「不以學生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讓我們看到了從根本上消除所謂「後進生」的希望,也讓我們看到了素質教育的正確發展方向,同時讓我們感到了「以分數論英雄」的時代正在成為歷史。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達成一種共識:我們的職業是教育,「差生」更是我們的教育物件。有則經典的故事,說國外一位母親的兒子如願以償地當選為**,人們都跑來向這們母親祝賀,祝賀她培養了乙個優秀的兒子,這位母親自豪地說:

「我還有乙個同樣優秀的兒子,他正在地里挖土豆呢。」人們驚訝之餘,無不為這們偉大母親對待兒子們一視同仁的做法所折服。你不能教給學生優秀的成績,但你可以教給學生勤勞的雙手、誠實的心靈、高尚的情操。

人才並非都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差生」同樣有過人的一面。現在,新《規範》提出來了,「唯分數論」也將成為歷史了,我們的老師就應該徹底擯棄「差生」的概念,以人為本,發展地看問題。對孩子的評價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長遠發展的角度認識孩子身上的一切優缺點,用自身的陽光去放大孩子的優點,消融孩子的缺點。

只有將自己的心靈之窗開啟,才能融入孩子的陽光。

要還學生以本來面目。孩子必定是孩子,孩子是要生活在未來的,我們的教育更應放在孩子的未來上。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世界,不要對其要求太高。

自古以來,人們做事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人的這種追求是一件痛苦的事,是毒害自在心靈的誘餌,因為這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也沒有完人聖人。

要明白孩子們雖然在個性、天賦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在生命的意義上是完全平等的,他們需要尊重,需要被認同。老師與學生之間,天生就存在著某種距離,每個學生都有乙個個性化的心靈世界只有相互溝通,走進那片心靈世界,去感觸乙個個獨特的生命意識,才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盡可能深入的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

只有了解學生的社會、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發展特點,我們才有與學生相處的基礎。可現實生活中,師生之間有時溝通太生硬,有時太拘謹,有時太嚴肅,在沒有彼此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交流,沒有心與心的交流,引發了不必要的敵意,結果課堂內外滿是頂撞、對立、不快樂,對老師的付出,學生絲毫不能從中感受到關愛和善意,學生的解釋只是加深了老師的誤會。

「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讓我們的評價更加科學、更加充滿人性,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歡迎與認同,才會更好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才能真正體現。

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金燕:新規範增加此內容,是經過調查研究,針對當前一些地方和學校單純搞應試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產生極大影響的現實提出的。我認為,「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的根源不在學校、不在家長,更不在教師,而在於諸多社會體制問題,如考試評價制度、社會分配制度、就業和再就業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等。

如果社會保障體系足夠完善,一系列制度讓大多數人有更多成功成才的機會、更多就業謀生的機會,社會分配差距逐漸縮小,對分數的追求才不會如此火熱。社會呼喚「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教師呼喚「不以分數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分數之重,教師更甚於學生,因為學生承受十幾年,而教師要承受幾十年。

終身學習

金燕:在當前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大家都意識到需要終身學習,尤其是教師,知識能力與時俱進更加重要。以前我們說,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我們說,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成為一條流動的河。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長期以來,公升學率、考試成績始終是我們教育主管部門評價一所學校教育水平和學生優劣的根本指標。在這種大環境下,考試績好的學生自然而然成為了「好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差學生」、「學困生」、「後進生」。

2023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規定「不以學生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它肯定了人的發展的多樣性,人才標準的多樣化。讓我們看到了從根本上消除所謂「後進生」的希望,也讓我們看到了素質教育的正確發展方向,同時讓我們感到了「以分數論英雄」的時代正在成為歷史。

但現實不容樂觀,盲目追求片面,短見的成績,學生受罪,老師受累的事屢見不鮮。我覺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規範,需要教師以博大的胸襟和長遠的目光面對學生,關注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怎樣科學量化評價學生的課業負擔,我覺得是個問題。

不論怎樣,我一直在堅持探索少而精的作業數量,讓學生的學習保持良好的效率。記得曾教過這樣乙個學生,他在班裡擔任班長,威信很高,獨擋一面組織班裡的學生參加各種有益活動,並取得了好的名次,受到大家的好評,老師的「得力助手」當之無愧。可就是這樣乙個學生,每次考試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

班裡每次評先進時他總是落選。最後班主任和班裡同學溝通意見,不完全以成績的優秀來作考量。結果一出來,他的票數領先。

從這樣的乙個結果可以看出,在學生眼中,學生的好壞也是不應該也分數的高低作為標準的。

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素質的提公升,所以我們不能以分數定英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很多因素都顯示了他們的不同能力與素質,所以分數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讓我們的眼光寬一些、遠一些,做到全面的評價學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三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人的認識是否正確,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的,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主觀認識本身不能自稱自己正確,如果用一種認識去檢驗另一種認識,達不到檢驗的目的。所以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離開了實踐,認識是否正確,是無法得到證明的。第四 實踐是認識的最終...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裡面我只做一些基本的影印,打雜工作,但是在裡面還是獲益匪淺。首先,裡面的哥哥姐姐確實硬體有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軟體有自身完美的社交系統,能在各個階層都有很好的親和力。和他們相比我確實只是乙個雛形,畢竟只是最廉價的學生。公司各個部分分開工作卻也緊不可分,有多餘時間的同事可以負責中午伙食,說這是乙個公...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可以幫助高校大學生提前了解社會,提前接觸社會,學會融入社會。在實踐中進一步提公升社會交際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在鍛鍊的同時還能體驗與學生不一樣的生活。在暑假社會實踐中,學會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熟悉了很多任務作技巧,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我將會受用終身。在此期間,不僅拓展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