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原則與方法

2021-04-28 14:52:16 字數 5436 閱讀 9336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是有規律可循的,**家庭教育的原則與方法,就是掌握如何做好家庭教育這門科學的工具,掌握開啟開教育科學之門的鑰匙。家庭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即是乙個認知體系,也是一套行為規範。

只有認識和掌握它,並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運用它,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借鑑古人在實施家庭教育中所推廣應用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對於今天我們做好現代條件下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南北朝北齊時代著名教育家顏之推認為,「夫同言所信,所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意思是說,同樣的一句話,人們總是相信最親近的人所說的,同樣乙個命令,人們總是願意聽敬佩的人。宋代教育家司馬光說:

「慈而不訓,失遵之義,訓而不慈,害親之理,慈訓俱全,尊親斯備」。司馬光在《家范》中提出:「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楚,不能不楚言也」同於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志著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我國古代的家訓、家書中,古人比較普遍地採用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親身感受來教育子女,這無形中對後世子孫起到了一種榜樣的示範人選用。

因材施教是根據孩子性格和能力發展的不同特點實施教育。宋代學者袁采在家庭教育中提出「性不可以強合」的思想,他認為家庭中父子兄弟之所以不合,重要原因所在是沒有率分重視對方的個性和尊重對方的意願,「其性不可得而合,則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合之根源也」。清代學者在處理家庭教育中寬與嚴的關係上,更強調「教子宜嚴」,這種「嚴」不僅包括對子女的嚴,也名手對父母施教行為的嚴謹、嚴肅、嚴格和嚴於律已,以身作則等。

古人除了重視選擇優越的環境教育子女,還十分注重家庭傳統及家風,顏之推強調:「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家庭教育的原則與方法在實踐中有著豐富的內涵,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近年來,隨著家庭教育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有關專家學者在這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關於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需要掌握的要點有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家教一致、家教統一的原則;二是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的原則;三是寬嚴適度、馳張有度的原則;四是平等相處、亦師亦友的原則;五是教育個性、建立自尊的原則;六是共同成長、與時俱進的原則。

關於家庭教育的方法,需要掌握的要點有以下六個方面:一是確立目標法;二是循序漸進法;三是興趣培養法;四是適應條件法;五是親情感染法;六是獎懲並用法。

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

家庭教育的原則是根據家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據對家庭教育的規律性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家庭教育實踐的基本要求。它是以家庭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對施教過程中各種矛盾關係的認識和處理的基本規則。

第一家教一致、家教統一的原則。家教一致的基本含義是家庭內部教育觀念的統一。當孩子有了缺點錯誤,需要批評教育時,家庭成員內部的意見往往不統一,有的從感性出發、要包庇護短,當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員之間先開始鬧起來矛盾,作為孩子,當然會喜歡袒護自己的一方,會記恨批評自己的一方。

這種場面不僅會影響家庭和睦,而且不利用孩子的教育,久而久之,會導致孩子任性、混淆是非、聽不得批評和無理取鬧等不良行為習慣。因此,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家庭成員應做到互相配合、步調一致,即使意見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則會給孩子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注意的。在矯正孩子學習或生活方面的某些問題時,父母或其它家庭成員之間應事先商量,取得基本一致的理念,採取步調一致的方法,就某乙個問題,以乙個人為主和孩子交流。

先提出存在問題,拒絕來自家庭的「羅嗦」。家校統一是家庭與學校的統一,主要是教育理念的統一和教育方法的統一,前提是及時主動地與學校,尤其是與班主任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家校互通是家庭與學校統一的重要環節。

在父母及家庭成員與孩子就交流產生障礙時,應及時把存在問題向學校老師反映,聽聽老師的看法,求得學校的幫助。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講一次道理或做一兩次練習就可以辦到的,而是要經過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而成的。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態度以及要求一致,就會促使孩子按照**所要求的進行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習慣成自然。

第二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的原則。人們常說,身教勝於言教。這一普通的語言提示了家庭教育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從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是孩子最貼近的人,是孩子最早的模仿物件,父母的行為有意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父母無需刻意地去做孩子的榜樣,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日積月累地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孩子在未成年時期,缺乏實際生活經驗和社會常識,不會辯明是非,時刻都需要父母的指點。

父母應該給孩子講清道理,告訴孩子自樣做是對的,怎樣做不對,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只是講道理還不夠,也還難以達到教育目的,孩子對於大人們所講的道理,只能在乙個特定的環境中或有限的時間內起作用,有時甚至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需要因時、因地、因事進行不斷地提醒,父母的道理是常講常新的,對於孩子的確教育,應像孔夫子說的,要有誨人不倦的精神。

此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僅要重視對孩子的說理教育,更要重視以身作則,做到言行一致。父母要求孩子做的,自己應該首先做到。若父母待人接物講究文明禮貌,為他人著想,維護公眾利益,孩子就自然會對父母產生敬意,並以父母為榜樣模仿效法。

如果父母給孩子講的頭頭是道,而實際行動卻是別一回事,孩子自然就不會信服,就會地父母所講的道理產生疑慮。不信任是從謊言中來的。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說謊,可自己在生活中卻對別人說謊,那麼孩子對父母的教導就難以信服。

第三寬嚴適度、張弛有度的原則。父母親心受護孩子是人之天性。這種愛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感情基礎,沒有這種愛,就談不是教育,就難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但愛而不教,管而不嚴,自然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南北朝北齊時代著名教育家顏之推認為,「父子之嚴,不可以押,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教不接,押則怠慢生矣。」很多父母把孩子管得很嚴,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引起非劇。

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乙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嚴格要求和尊重愛護相結合,沒有嚴格要求的愛,不是真愛,而是溺愛。嚴寬有度,不遷就、不溺愛、不放任,對孩子實施正確、適當、明確的教育。

對孩子的關愛,應以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與望子成才的願望背道而馳;應該是有理智的,有分寸的,絕不能溺愛,否則就會成為孩子身心畸形發展的禍根。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或祖父母把對孩子的關心愛護變成了溺愛,一味的嬌慣,偏愛和護短,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和習慣不批評,不教育,往往包庇護短;吃飯穿衣一切事務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孩子讓父母幹什麼,父母就幹什麼,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使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好逸惡勞的懶惰生活;逐漸養成自私、任性專橫的壞脾氣。如任其發展下去,錯過教育的最佳時機,一旦養成習慣,再去糾正就難了。

第四,平等相處,亦師亦友的原則。與孩子平等相處,像尊重朋友一樣尊重孩子。尊重孩子親不是對孩子的溺愛和遷就。

溺愛與尊重是有本質區別的。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的思想六流,甚至爭辯不休,傳統概念看來似乎是孩子不尊重父母,其實是一種家庭關係平等的表現。

這樣的思想碰撞不僅可以體現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是平等的,而且能夠通過這種直接的交往,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沒有交流的必要,還有的父母受傳統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認為孩子生來就是要服從父母的,把和孩子發生爭執認為是非常沒有面子的事情。在社會交往中,朋友之所以知心,是由於密切來往的結果。

在家庭裡,跟孩子的關係也是一樣。如果父母整天端著個架子,對孩子板著個面孔,說出來話就是訓斥,就是命令,孩子就會從思想到感情上對父母設起一道「防火牆」,你說你的,我做我的,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就會成為乙個個熟悉的陌生人,很難實現家庭教育的預期。尊重是相互的,孩子生來是一張白紙,不懂得什麼叫尊重,當有人尊重他時,他就會理解尊重的真實含義和感受。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需求,人都是有需求的。對孩子的需要要具體分析,要以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和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不能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過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發孩子過高的慾望,養成越來越貪的惡有惡習。

一旦父母無力滿足其需求時,勢必引起孩子的不滿,致使難以管教。當其慾望強烈而又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走上邢門歪道。尊重孩子尚未定型的人格意識,是父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有些父母認為:「有書你讀,有飯你吃,有衣服你穿,還想什麼?」人的成長不但需要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

父母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父母就沒有話說,就會形成思想隔閡,長期下去,父母與子女這間的交流溝通就會困難重重。

第五培育個性,建立自尊的原則。有些父母對孩子缺乏八任,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便說:「是不是抄來的,是不是偷看來的?

」當孩子成績差時又會說,「你也就這樣,沒什麼指望了。」儘管是一句很隨意的話,卻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寬容孩子的過錯,對於培養孩子的個性意識非常重要。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經常犯錯誤,父母應該寬容地對待,大可不必「小錯大罵,大錯木棒侍候」。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更具有效果。

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狀況許可的情況下,就盡量給予滿足。如孩子要求給買一些有利於增長知識,開發智力,豐富精神生活的兒童書畫及必要的生活、娛樂用品,一般應給予滿足。若一時難以辦到時,應向孩子說明理由。

如果對孩子動輒打罵,訓斥,孩子就不願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對父母敬而遠之或者既不尊敬,又不接近,更不願與父母交談,這就很難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我們所說的嚴格要求是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為前提的。

如果嚴的出了格,就會走向反面。

第六,共同成長,與時俱進的原則。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不斷調整,適時改變教育態度與方法。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及家人會因孩子小不懂事,採取哄的辦法,孩子哭了,哄,孩子鬧了,哄,孩子不聽話了,哄,我們知道,哄的教育方法,除了具有明顯的嬌慣意味外,還有為人們所忽視的善意的欺騙成分。

久而久之,孩子被哄大了。有的孩子還會沉溺於哄的意識氛圍之中,受不得委屈吃不得苦,經不起困難,容易受挫折;多數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已具有自己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對於這種哄小孩子的教育不僅不能接受,而且會認為這是大人們對他的不尊重,會產生嚴重的心理排斥。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意識及教育方法,一定要根據孩子年齡增長的實際情況,適時地調整思路,採取適合孩子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教育方法,孩子長大了,就應當採取像對待**那樣的態度,對待他們,和他們平等交流,建立理性的,充分信任的父子、父母關係。

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二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父母教育子女時所採用的具體措施和手段。

第一確立目標法。目標就是人們希望達到的成就和結果。不斷幫助孩子確立新目標,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鼓舞孩子不斷勵志。

目標不能訂得過高或過低,過高,孩子經過一番努力後不能實現,就會逐漸喪失信心;過低,孩子輕而易舉就可以達到,總讓孩子出於一種滿足狀態中,激勵作用就會減弱。確定目標,應基本符合孩子的天賦、興趣、能力等客觀條件,對孩子個性、特長、愛好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實現目標一事實上要有一些易見成效的短期安排,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在每個時期,每個階段與孩子共同確定乙個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奮鬥目標。培養孩子的目標意識,教會孩子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為實現目標付出了勞動,因目標的實現而獲得階段性的成功的喜悅,更會增強孩子自信心和上進心。當孩子遇到挫折或情緒出於迷茫狀態時,要適時給予心理干預,針對孩子的思想實際,該鼓勵給予鼓勵,該批評適時批評。

確立目標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榜樣目標、條件目標、成績目標等。比如,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應確立一定型別的榜樣,把榜樣的英雄事蹟、品德人格、立志名言等講給孩子聽,讓孩子熟悉並能理解他要學習的榜樣;用一定的條件作為激勵孩子進步的目標,是一種常見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可以用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的獎勵,或兌現承諾等,作為動力激發孩子成長的熱情和自覺性;用進步的目光給孩子確定乙個學習成績目標,讓孩子通過自覺的刻苦的努力,不斷進步。

家庭教育重在方法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起著 塑造人 的作用,父母的教育行為對孩子今後的成長至關重要。中國是乙個考試大國,人生中要經過各種各樣 大大小小的考試,但是就是唯獨沒有父母資格考試。父母的上崗施教確實是太容易了一點。與此相關的事實是,我國很多家長從沒有進行過教育方面的...

家庭教育方法二

五 解釋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鋼琴教育,因為你很肯定這是對他有好處的,那麼你會怎麼做呢?無論你想怎麼做,決不能衝你的孩子大喊大叫 聲嘶力竭地訓斥他。因為大叫後沒幾分鐘,他就不再去聽你在說些什麼了。相反,如果你耐下心來向他解釋為什麼你認為繼續練下去是重要的,他有可能會轉過神來同意你的看法。...

初中生家庭教育原則 1

1 父母應以身作則。從孩子出生,與之關係最密切的便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父母對家庭 對社會 對人生的態度,無不在其心理上產生或左或右的影響,很難想象乙個心理異常的父母,能教出乙個人格優秀的孩子。由此,父母要不斷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從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2 加強父母與子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