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觀課與評課》專題講座心得收穫

2021-04-17 07:57:02 字數 1565 閱讀 5537

觀課評課,是一名教師從事一線教學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教學研究的主要途徑和有效手段。從教多年,聽課和被聽課無數,評他人的課也被他人評課。一直以來,在觀課評課這個問題上,仍有很多欠缺。

在評課方面有一些觀點不夠成熟。記得有一次聽了華師附中的黃老師一節課。當時黃老師講的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黃老師這節課設定了兩條線索:第一,從何而歸?歸向何處?

為何而歸?第二,寫了什麼景?為何寫這樣的景?

怎麼寫景?整節課始終圍繞著這兩條線索來展開教學,思路明確,條理清晰。

我當時聽完課後是這樣評的:

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在於,在教學中,黃老師能夠聯絡學生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來加以比較閱讀,如先從《五柳先生傳》中可知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再從《歸園田居(其三)》中摘一句表現陶淵明的特點;由對「但使願無違」的「願」字的理解進而聯絡《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性本愛丘山」;又聯絡《桃花源記》和《飲酒》中的相關語句,從而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了陶淵明。在體會「方宅十餘畝,草屋**間……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閒餘」等描寫田園生活的語句時,黃老師巧妙地聯絡了《陋室銘》中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樣的聯絡比較閱讀,能很好地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在授課的過程中,黃老師很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從作者背景到詞語理解又到表達技巧,尤其注重細節上的東西,如:當學生回答描寫田園生活的詩句時,只從「方宅十餘畝」念到「雞鳴桑樹顛」,但黃老師卻追問一句:「下面一句不是田園生活嗎?

」由此引發學生對寫景的多種方法途徑的思考,從而引導學生更全面地把握詩中的景物描寫,進而更深入地體會詩人辭官歸隱後的平靜和諧的心境和對恬淡生活的追求。當學生在討論的時候,黃老師不忘提醒大家:不用面面俱到,提你所需,感你所感。

從後面學生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細節上的提醒還是不無作用的。

從整節課提的問題來看,黃老師一再強調這些問題是取自同學們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來開展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解讀,解決學生未能解決的問題,這樣能使得教學活動更具目的性和針對性。

最後,黃老師對大家讀詩歌的忠告和建議,可以說是這堂課的昇華。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方法的導向,一種能力的培養。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課也會有些許不足。對於詩歌的教學,這節課在「讀」方面做得還是不夠的,整堂課就只讓學生齊讀了一次。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詩歌教學,詩歌教學應該重視朗讀,體驗誦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感受詩歌的主旨,去體會語言的豐富意蘊。

這節課的最後,對詩歌的思想主旨提煉不夠,師生把時間過多花費在對「陶淵明做官」這個問題得糾纏上,卻忽視了對題目「歸園田居」的解讀,其重點應該放在「歸隱」的動機上以及「田居」的生活中。然而,從黃老師的教學課件來看,最後還有一部分內容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得到實施,這一部分內容恰好就是對詩人歸隱動機的**和對詩人情感的感悟。說明黃老師在備課時已經有體現這一點了。

總的來說,整節課是樸實無華的,但實實在在,於平實中見功底。黃老師那低沉舒緩的語氣語調以及富有親和力的笑容,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也拉進了授課者與聽課者的距離。黃老師的這節課就如同一杯濃茶,初呷時頗帶苦澀,過後細細回味,卻口留甘甜,餘味無窮。

現在看來,這樣的評課還稍顯簡單倉促,對課的分析並未做到深入淺出,僅是停留於表層評價。今天,學習了《如何觀課與評課》專題講座,尤其是當中的**課例,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觀課的精髓和評課的要義。

如何觀課與評課專題講座

華南師範大學陳建偉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手段。課是教學的基本單位。觀課評課既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研究的一種有效手段。我國中小學教育中,觀課評課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成為一種十分普及的教育文化。一 觀課評課的定義 1.什麼是觀課 所謂觀課,就是把課堂教學活動作為觀察物件,通過觀察...

如何觀課評課

我們都知道這樣乙個道理 能夠使學生有效學習的課才是好課。使大多數甚至是每個學生都能在相當程度上實現有效學習的課,是最好的課。而我們是否認真研究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知識能力準備,是否研究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效學習達成度的基礎。其次是看課解決,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否合情合理。所以 評課 還應關注有多少學生實現...

如何觀課評課

觀課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要關注教師的教學設計,任何一節課都是任課教師用心準備的,教學過程中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一堂課聽完後要能夠明確這個教師在這節課是教學設計主線,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二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是學生的 生成 對於學生的學習活動,觀課者應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