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禮儀的內容

2021-04-06 01:06:42 字數 790 閱讀 8512

1、 佛**之行儀

佛**是指學佛的七眾**,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樣,從一學佛開始,就產生了對行為舉止的調整,在不同的階段,而有不同的規矩,從「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善因法師著《學佛行儀》一書,詳細講述了佛**的日常生活當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為規範,有二十四條:

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師、事親、居家、待客、讀書、為官、經商、務農、司工、作務、禮誦、坐禪、受食、睡眠、入眾、看病、寂居、出外、務喪、住禪堂。

2、 一般信眾之禮儀

對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講的道理,但沒有正式成為佛教徒的,我們都把他稱為一般信眾。一般人到寺廟裡去,雖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為了禮貌起見,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行儀,這裡分以下幾點:入寺、進門、請教、稱呼、合掌、問訊、燒香、拜佛、觀賞、聽經、法會(浴佛、普佛、課誦、忌日、朔望、拜懺、焰口、水陸)、用餐、入廁。

3、佛教禮儀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雖然主張現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對佛、菩薩、老師的崇拜,並且認為通過這種禮儀上的恭敬能夠獲得善業的美好的果報,這是佛教禮儀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對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過錯、叫「諸惡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眾善奉行」。

區域性:佛教產生於印度,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性宗教,一般說來有三個系,即傳入中國漢地後又傳到朝鮮、日本的「漢語系」,也叫「漢傳佛教」;傳入**的「藏語系」,也叫「藏傳佛教」。傳入東南亞及我國雲南一帶的「巴利語系」,也叫「南傳佛教」。

在各個不同的地區裡,佛教的律制與禮儀也隨著各民族的不同風俗習慣而產生不同的禮儀,這一點在佛陀時代也是允許的。

佛教基本禮儀

1 入寺 入寺門後,不宜 直走,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裡,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2 拜佛 大殿 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用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3 閱經 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方可隨便坐看,須先淨手,...

禮儀培訓內容

走路時的行走路線是 腳正對前方所形成的直線,腳跟要落在這條直線上。正確的走姿 輕而穩,胸要挺,頭抬起,兩眼平視,步度和步位合乎標準。注意事項 1 自然擺臂,幅度不能太大,前後擺動幅度約45度。2 保持身體挺直,切忌左右搖擺或搖頭晃肩。3 膝蓋和腳腕應輕鬆自如,避免僵硬,忌外八字和內八字。4 走時不要...

中國佛教建築與佛教文化的聯絡

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12級地理科 2 班 馬建平 20122100233 摘要 長期以來,佛教的建築風格,不僅表現在佛教建築的外在型態,更反映其深遠的人文和思想以及其傳承對後來的影響。本文主要透過中國佛教建築的歷史發展的背景 發展 格局 規模等方面對中國佛教建築風格做乙個初步的 關鍵字 佛教建築佛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