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建築與佛教文化的聯絡

2023-01-22 08:45:06 字數 3563 閱讀 7317

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12級地理科(2)班

馬建平(20122100233

【摘要】長期以來,佛教的建築風格,不僅表現在佛教建築的外在型態,更反映其深遠的人文和思想以及其傳承對後來的影響。本文主要透過中國佛教建築的歷史發展的背景、發展、格局、規模等方面對中國佛教建築風格做乙個初步的**。

【關鍵字】佛教建築佛教風格

1、引言

佛教建築是佛教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早在西元前五百年,釋迦世尊在成等正覺之後的弘法歲月,便有顰婆娑羅王建竹林精舍,給孤獨長者建祇園精舍,以貢獻給世尊作為說法教化的道場,這是最早的佛教建築。而世尊涅盤後,各地教徒為世尊起塔供養,以紀念世尊的教化,這種被稱之為窣堵坡(stupa)的佛塔,便成了早期佛教建築的重要遺構之一,隨著佛教的流傳發展,歷代**名主的倡導,佛教建築便有石柱、佛塔、石窟、僧院、禮拜堂等諸多不同形式的出現。

佛教入華後,這些不同形式的佛教建築,也相繼進入東土,由於中國的風土人情不同於中亞、印度,因此,佛教逐步華化。而華化後的佛教建築由石窟演為木造殿堂或僧房,亦即佛寺。佛塔也有密簷塔、樓閣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等不同的形式。

其中佛寺尤其成為佛教建築的主流,影響及於南韓、日本。且遍及江南、閩粵。佛寺的群組布局、殿宇的外型結構、屋頂、梁柱、藻井、壁間、窗門等的各項裝飾等,在長時期歲月的累積下,已和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結合,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國佛教建築風格。

2、中國佛教建築的傳入和發展

2.1東漢——三國時期

佛教的傳入中國的時候,也是佛教建築的萌芽時期。此時的佛教建築表現較少,主要用來為佛教的人進行佛事活動。其中著名的有:河南洛陽的白馬寺,江蘇徐州的浮屠寺等。

2.2魏晉、南北朝時期

是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時期,也是佛教建築與中國本土建築的相互融合期。就在這個時期,中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佛教運動,不僅大興建築,而且開鑿了較多的佛教石窟。

2.3隋唐時期

這個時期是佛教在中國的繁榮期,也是中國佛教建築在中國的昌盛期。此時佛教已經成為了比較普遍的宗教信仰,隋唐時期的佛教建築進一步中國化。從唐朝開始,塔與寺的關係開始產生變更,原來作為寺廟建築中心的塔終因不適合中國傳統的平面布局而被請出寺內,建於寺的近旁或另建塔院。

隋唐佛教石窟的窟形也進一步接近一般的寺院大殿。

2.4宋元明清時期

這個時期是佛教在中國的漸衰期,也是中國佛教建築在中國的世俗化時期。經過五代的戰亂,佛教建築更加注重實踐性,向民間的滲透性,逐漸產生了一批實用性佛塔,如:門塔、料底塔等。

以藏傳佛教喇嘛教為國教的是在元朝,元朝尊喇嘛巴思巴為帝師,使其統管全國佛教。隨著喇嘛教的擴大,喇嘛教建築也隨之興起,如金剛寶座塔、白塔和喇嘛等寺院建築的出現。

3、中國佛教建築風格概述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大約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然而,從石器時代到佛教傳入中國,中國本土建築已形成一整套高度性科學性的建築方式和獨特的建築體系,中國是以木結構體系為主的建築,有多種滿足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建築型別,如住宅、宮殿、衙署、作坊、壇廟、高台等,中國佛教建築也在此基礎和背景下生根、發展以至到最後融合成中國式的建築形式,佛教建築與其它本土建築型別共同發展,成為中國龐大建築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國佛教建築包括佛塔、石窟和佛寺。

3.1塔

中國佛塔的分類有很多,從建築材料而言,有木塔、石塔、玻璃塔、鐵塔之別;從塔的組合而言,有單塔、雙塔、三塔、五塔、群塔之分,從塔的平面而言,有方塔、多邊形塔、圓形塔之異。我國按塔身的結構的結構和造型特徵,可以分為七種型別:樓閣式塔、密簷式塔、亭閣式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花塔、過街塔。

3.2石窟

石窟是佛教建築的乙個建築型別,它是在山崖陡壁上開鑿出來的洞窟形佛寺。我國很早就有了鑿崖開窟並予以建築處理的風俗,但作為佛教僧徒靜修、頂禮的石窟寺,卻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有的。中國佛教石窟的造型特點有三種型別。

穹隆式、中心塔柱式、殿堂式。

3.3佛寺

洛陽白馬寺的產生,標誌著中國佛教寺廟建築的開始,同時也表明中國佛寺建築一開始便與傳統的宮殿與民居建築相聯絡。其功能一為僧徒的居所,一為信仰者拈香頂禮,誦經拜佛之處。

總之,中國佛教建築的特點可總結為:第一,具有明顯三部結構。第二,是典型的木構架結構;第三,具有軸心的建築組群。第四,優美的裝飾,鮮明的色彩。

4、中國佛教建築內部風格

中國佛教建築,在梁柱交接點上,多用木雕的鬥栱承托。若採用天花板,便有以彩繪及浮雕構成的圖畫故事為藻井,以平板貼花為平綦,以方椽施素板為平暗。四周牆面亦繪有壁畫。

寺院之中,若是禪寺,則比較樸素,其內既無藻飾,也無壁畫,甚至連天花板也省了,進入屋內,就直接看到棟、梁、柱、椽、桁。例如五台山的南禪寺便是如此。且中國佛教建築中,繪有壁畫的並不多。

除了石窟藝術的壁畫,只有嵩山少林寺白衣殿的北壁和南壁留有清人所繪表現少林寺武僧拳譜的巨幅壁畫、山西大同上華嚴寺殿內四周牆面的巨幅壁畫、五台山鎮海寺門廊牆面的幾幅近代壁畫。而其它諸大名山古剎,殊少發現壁畫。

而藏傳佛教的建築中,在殿宇內外繪有壁畫者,則處處可見。這大概是由於中國佛教以禪宗為主流,禪佛教是比較傾向於自然樸素而不重油彩形像的原因。

5、中國佛教建築外部風格

中國佛教建築,多用平頂、坡頂、尖頂、圓拱頂,在坡頂之中又分有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叉等等。

中國佛教建築屋簷的形式則有單簷、重簷,重簷則分二重簷、多重簷。如南京寶華山的隆昌寺,雖是一座大寺院,各棟殿宇的建築,都採用謙虛的單簷民居形式;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以及浙江新昌石城山的大佛寺等,則有依山而建的五重至七重屋簷之建築物。

6、中國佛教建築格局

中國佛教建築的空間布局至少是一座三合院,另加上前門及前門左右兩側的牆垣,成為四合院。也有以前門兼作天王殿的。 而較大些的寺院則有前後兩進的兩個四合院,或三進的三個四合院,構成一條軸線。

也有更大的,由二條以上的軸線構成一座大寺院。如嵩山少林寺,就是沿著緩坡,由三門往上,建有幾個四合院的軸線。

但也有些寺院限於山坡的地形,除了中軸線排列整齊之外,左右兩側陪殿及配院建築並不形成軸線的,但其必定要和主軸線的各棟建築物之間彼此產生呼應,不能是孤懸的建築物。如北京的戒壇寺配置,便是這樣的布局。

中國佛教建築在大寺院中,也宜有若干區域性的小院,在大統一的原則下,可讓它們各別自成一格,各具特色。 在大型的寺院,總院之下別設分院,每院在總院之內又各具乙個格局,如彌勒院、文殊院、觀音院、地藏院、華嚴院、戒壇院、翻經院等。在中等的寺院,則將分院之名改為殿名,同時設有堂口。

如法堂、禪堂、客堂、齋堂、講堂、念佛堂、如意寮等。不過不論寺院大小,必建有僧寮、大寮(廚房)、庫房等的配置。

7、中國佛教建築規模

中國佛教建築的用地大小與其建築物的配置疏密關係也很重要。若有廣大的建地,便可見其開朗雄偉之勢。殿堂高大,三門巍峨,讓人有進入靈山勝境的感受。

如唐高宗時代建於長安城南平原的大慈恩寺。全寺共有十餘個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間殿宇、房舍。其壯大雄偉,氣象萬千,有類於淨土變相呈現於人間。

也有限於山區及市區的地形地幅,運用巧思,以影壁、照壁、牆垣、曲徑等作陪襯,使人不致於一眼看透全寺景觀。雖然縱身很淺、橫面不寬,依舊讓人有幽靜、深邃、隱密、安定的感受。

中國佛教建築序列組合豐富、主次分明,群體中各個建築的體量大小搭配恰當、空間變化豐富,符合人的正常審美尺度。且其單座建築造型比例嚴謹、尺度合宜、造型巨集偉、裝飾精緻。正是千百年中國建築風格的傳承與發展造就了今天中國佛教建築如此磅礴的氣勢。

1、《梵宮:中國佛教建築藝術》 作者: 趙樸初倡上海辭書出版社

2、《觸控中國文化——中國傳統建築與中國傳統文化》

3、《中國古代宗教建築》

佛教與中國文化 上

樓宇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佛教是一種外來文化,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認為人們痛苦的根源是由於在面對世間的種種現象時有分別心,因為分別而產生執著,隨之產生煩惱,要消除這種痛苦,就必須認識到一切現象都是各種各件聚合而生的,並不真實。這就是 空 的思想。各位下午好,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關於佛教與中國...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作者 王玉昕 青年文學家 2012年第05期 摘要 伴隨佛教而來的還有天文 醫藥等科學技術。唐代高僧一行創 大衍曆 和測定子午線,對天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佛教的刻經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展,至今被儲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的版...

《史記》中的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絡

作者 樊娜劉曉瑛谷宇忻 青年文學家 2019年第11期 摘 要 史記 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重要積澱,是最為珍貴的文化寶庫。對我們價值觀的樹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並且在 史記 中也有和傳統文化所反映的價值觀 人生觀等一系列內容相吻合的地方。關注 史記 和傳統文化的聯絡,是我們體味 史記 文化,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