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考試內容

2021-04-05 14:27:05 字數 3642 閱讀 4674

1、什麼叫自然辯證法?其性質和研究物件是什麼?

2、自然界物質系統演化的週期性(可能出辨析題)

自然界的系統演化,既不是單調地走向有序和進化,也不是單調地走向無序和退化。有序和無序的不斷轉化,進化與退化的不斷交替,使自然界處於永恆的物質迴圈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組織機制。自組織理論及其意義

答:自組織是自然界物質系統自行有序化、組織化和系統化的過程。乙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其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資訊的交換,能夠形成有序的結構,或從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開放性、遠離平衡態、非線性相互作用和漲落,是自然界物質系統演化的自組織機制。

通過對自組織理論的認識,我們可以分析現在的各個國家甚至社會的發展。我們在對自組織理論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時,還可以將得到的實際經驗應用到社會中去,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關係,有沒有本質區別?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經存在的並且未經人類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創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類文明,可分為兩類:

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態系統;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關係: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體」,人工自然屬「第二性客體」;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發性作用」的規律,在人工自然過程中,則有「應用性作用」的規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屬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天然自然的演化節奏是緩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節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學技術的物化,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論的定義

答:「混沌理論」是對確定性非線性動力系統中的不穩定非週期性行為的定性研究。在

沒有變數的情況下,系統運動是一項有規律的重複行為,通過研究認識這一系統狀態,非週期性行為就變成了可以觀察的物件。不穩定非週期行為則複雜得多:它不做重複運動,不斷展現出任何細微變化動亂對系統造成的影響。

根據當代數學理論的定義,混沌系統就是對「對初始條件極度敏感」的系統。換句話說,為了精確**系統的未來狀態,需要知道它無限精確的初始狀態,即便很小的誤差,都將立刻導致**錯誤。混沌理論:

是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確定性系統中出現的內在「隨機過程」形成的途徑、機制的研討。

6、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p70)

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有:改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努力減少環境汙染;樹立生態自然觀;堅持可持續發展觀。

實現人類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世界各國即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共同發展;實現人類世世代代的共同發展。並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突出發展的主題--發展原則;發展的可持續性--可持續性原則;人類根本利益和行動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則;人與人關係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則。

7、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可能出辨析題)

8、科學和科學事實的關係

答:科學的定義見題7。科學事實,是科學認識主體關於客觀存在的、個別的事物(事件、現象、過程、關係等)的真實描述或判斷,其邏輯形式是單稱命題,區別於理論的普遍陳述(全稱命題)。

科學事實型別:事實i——客體與儀器之間相互作用結果的描述;事實ii——觀察實驗得到的結構的陳述和判斷;事實iii——理論事實。

科學事實是形成科學概念,科學定律,科學假說,建立科學理論的基礎;科學事實是確證或反駁科學假說和科學理論的基本依據,是推進科學進步的動力之一。同時科學的進步有助於科學認識主體更好的對客觀存在的,個別的事物(事件、現象、過程、關係等)更好的描述和判斷,也就是促進科學事實的形成。

9、科學和偽科學,非科學的劃分標準(用辯證唯物主**釋)

答:科學劃界問題指區分科學與偽科學及其他非科學的界限問題。此問題由邏輯實證主義提出,其核心是科學劃界標準。

關於科學劃界問題大致形成以下四種觀點,邏輯經驗主義的觀點、批判理性主義觀點、科學歷史主義觀點與科學實在論的多元觀點。

邏輯經驗主義認為有意義的命題才是科學的命題,否則便是非科學的問題。

批判理性主義者波普爾認為科學的理論或者命題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經驗證實,而只能被經驗證偽,因為經驗總是個別的,所以他主張可被證偽的理論或者命題才是科學的,否則是非科學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科學和偽科學,非科學是有本質區別的。可檢驗性是科學區別於偽科學的根本標準。偽科學是偽裝成科學形式的非科學,是一種社會現象,其內容不具有客觀真理性。

不可檢驗性和偽裝是偽科學的基本特徵。一般的非科學是指不滿足精確性和可檢驗性的命題問題或者理論,無法運用自然科學方法進行檢驗或者評價。

10、科學技術和價值的關係(是既有關係又沒有關係,注意辨析)(p104)

答: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價值的本質在於:它是現實的人同滿足其某種需要的客體屬性之間的一種關係;價值同人的需要有關

科學有內在價值、社會價值。

科學的內在價值:人類在探索自然界的過程中,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求真、客觀與人文關懷科學精神,懷疑、批判與創新的科學思想,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是科學的內在價值,這是科學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時代、國家、民族地區為轉移的。

科學的社會價值:主要表現為科學所具有的積極的、正面的社會功能。第一:

科學帶來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第二:科學對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第三:科學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11、科學和技術的關係(注意二者的區別)

答:技術和科學的區別

1、技術和科學與自然的關係不同。科學是人對自然的理論關係,屬於間接生產力;技術是人對自然的實踐關係,屬於直接生產力。

2、技術和科學的目的不同。科學屬於認識範疇,主要回答是什麼、為什麼;技術屬於實踐範疇,主要解決做什麼、如何做

3、技術和科學的可預見性程度不同。科學的具體發展途徑和結果一般來說是不可預見的;技術的具體發展途徑和結果一般來說是可以預見的。

4、對技術和科學的評價標準不同。科學進步的標準在於能否推動科學理論的發展;技術進步的標準在於能否生產出更新和更好的產品。

5、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

6、科學是發現,技術是發明。

7、科學是創造知識的研究,技術是綜合利用知識於需要的研究。

區別科學與技術的目的不是將它們分開,而是要更好的統一考慮。注重技術時要想到科學,注重科學時要想到技術。技術是科學的延伸,科學是技術的昇華。

12、科學是始於問題還是始於觀察?

答:科學是始於問題。科學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科學研究從科學問題的提出開始,確立了問題就確定了求解目標,預設了求解的範圍和方法。

科學觀察是人們又目的、有計畫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認識和描述各種自然現象,獲取經驗知識的基本手段。與理論思維方法不同,科學觀察不是通過演繹、模擬等抽象過程,而是依賴感官以及觀測儀器直接認識外部世界,記錄和報道事實。

所謂科學問題是指通過對科學背景知識的分析而產生的問題。人們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對科學背景知識的認真思索和分析,從中發現各種矛盾,它是現有人類認識未解決的矛盾,這種矛盾或疑難,就是科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科學研究開始於問題。對於從事科學研究的個人或集體來說,是否善於發現和科學地提出問題,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乙個重要標誌。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問題以及問題的多少與深淺,是表徵乙個學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乙個重要標誌。

13、科學問題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所謂科學問題是指通過對科學背景知識的分析而產生的問題。人們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對科學背景知識的認真思索和分析,從中發現各種矛盾,它是現有人類認識未解決的矛盾,這種矛盾或疑難,就是科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科學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是科學認識形成過程的核心。對於從事科學研究的個人或集體來說,是否善於發現和科學地提出問題,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乙個重要標誌。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問題以及問題的多少與深淺,是表徵乙個學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乙個重要標誌。

自然辯證法

論亨利的科學方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無數多的科學家做出了偉大發現和發明,其中,約瑟夫 亨利也算是一位。亨利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和卓越的科學領導人,終生獻身於科學事業,歷時長達半個多世紀。在大部分科學技術史書本中,亨利幾乎是名不見經傳的,我們看到的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麥克斯韋預言並證實了...

自然辯證法

第四章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知識的構成 1.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 客觀真實性 科學知識的客觀真理性,在於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堅持用物質世界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不承認超自然的 神秘的東西。科學事實 科學定律 科學假說 科學理論無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學實踐為基礎,要經受科學實踐的反覆...

自然辯證法感悟

學習 自然辯證法 的感悟 朱凱工程系機制專公升本二班 2011701189通過 自然辯證法 學習以及 教育 和影片,感到學了很多科學知識,如宇宙起源,宇宙大 哲學,轉殖,時間與空間,相對論。特別是 宇宙起源和宇宙大 影片時,我對宇宙有進一步了解,而且還開啟我的思維,我本來認為乙個事物會有乙個答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