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2021-04-03 01:33:01 字數 5116 閱讀 6860

〈識字1〉〈識字3〉

1、「專題識字」是低年級識字課的乙個學習內容,因此,設計要充分發揮按「專題」編排教學內容的優勢,引導學生嘗試自讀課文,自主識字,並能通過同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自主學習中,自我獲取知識,教師充當引導的角色,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在閱讀中,在感悟中識字。在識字1的教學中,我注重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中保持主動學習的狀態,培養自主識字的能力,提高識字的效率和質量。

2、識字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乙個綜合訓練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凸現識字教學的特點,採取多種學習形式,如:認字與閱讀相結合;認字與讀寫相結合;認字與詞語理解相結合;認字與字的音、形、義融為一體等方法。

在識字3的教學中,由於該識字是通過三字歌的語言形式來呈現的,讀起來節奏感較強,而且琅琅上口,學生讀起來特別有興致,抓住這一特點,我充分利用多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讀、齊讀、導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認字,讀中識字,課堂的識字效果顯著。在本識字的學習中,除了識字,學生還增長了有關民族方面的知識,同時也增強愛國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3、在這兩個識字的學習中,由於南方氣候的特殊性,學生對秋天缺乏親身感受,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因此學起來,有被動接受的感覺,只能通過**加以想像。再者,學生對黃河、長江、長城、珠峰缺乏認識,對識字2裡面的內容不甚理解。

4、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增加課外閱讀,擴大識字量。

《識字3》教學反思

本節課取得成功的地方。

一、充分利用課文插圖激發學生識字興趣,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通過看圖體會字義的形式幫助學生識字,既可使學生學到一種識字方法,提高識字能力,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如古時以竹做筆桿,以羊毛做筆頭,故「筆」從「竹」從「毛」,砌灶要用土,砌成後燒火做飯,故「灶」從「火」從「土」。

上小下大為「尖」,不正為「歪」等等。分析每個字是由哪幾個部件構成的,從而體會這生字的構字特點。這樣把文字的形狀與具體形象的畫面兩相對照,學生便從中悟出會意字的構字特點了。

二、「三動」參與兒歌教學。動口:借助拼音將兒歌正流利地朗讀,同桌互讀互助,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互學共進團結友愛的精神。

動手:動手將寧寧的畫修改過來,做個細心的小畫家,加深了對「粗心」一詞的理解。同時,將畫改過來後,能否將兒歌也改改?

小組內說後,匯報說,通過動手這一小環節,教育學生以後千萬別粗心,且讓學生說粗心的後果。從而使教學的教,從某種程度得以昇華。動腦:

讓學生按照兒歌內容繼續往下編。讓孩子自編兒歌,既可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又可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看到自己編寫的兒歌出現在教室裡,出現在小報上,他們的心裡該是多麼高興啊!

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動活潑地學習,這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將兒歌以歌曲形式讓學生唱,使學生樂學易記。激發求知慾,從而也使課堂盡顯愉悅氣氛。

本課存在不足:

一、對於學習練習、鞏固性的作業沒有將範圍拓展,忽視了學生想象思維的培養。

二、沒有充分利用兒歌,因此,不利於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意思,使字、詞與兒歌有脫節的現象。

三、時間的把握不夠好,在讓學生自編兒歌時,沒有讓人人動口說,只照顧了部分,沒顧及全體。

第三週《一株紫丁香》教學反思

上課前,我就擔心,這篇小詩這麼有詩意,恐怕學生很難理解,也很難融入詩的感情。但結果出乎意料,孩子們上課聽得很認真。

上課一開始,我出示了紫丁香的**,向孩子們介紹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徵,學完字詞之後,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棵盛開的紫丁香,幫助孩子們理解小詩。

上第三小節時,我提問:老師在什麼時候會疲倦?孩子們都紛紛想到了老師的辛勞,最後,我小結,只要小朋友們上課專心,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老師就不覺得疲倦了。

孩子們似乎聽懂了,上課都格外地專心。

學習第五小節時,我提問:老師做了乙個什麼樣的又香又甜的夢?孩子們都紛紛猜想,一位學生說:

「老師一定夢到了我們長大以後的樣子。」我接話:「對呀,老師夢到你們長大後成了科學家、醫生等等對社會有用的人。

」還有一位學生說:「老師夢到了我們班成了文明班級。」……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的,又是純真的。

如果我能建議孩子們讓老師做乙個又香又甜的夢,讀第五小節,我閉上眼睛,做一睡覺姿勢,我想孩子們也許能讀得更專注,更真誠。

但是,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要注意: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我覺得以後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你喜歡哪一段,就站起來表演朗讀給大家看,其他同學欣賞,提醒學生讀的時候要有快慢、有輕重、有節奏,像**那種朗讀。

二、重視老師的率先示範

老師率先範讀時,好像聽**一樣,請學生欣賞。然後請學生當我的小老師,說說老師是怎麼讀的?**讀得好?

為什麼要這樣讀?讓學生感到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一種榮譽,在老師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接受語知和語感。

qiuyou 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著文中的孩子向著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乙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

」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盪著。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著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識字2》是一篇識字的韻文,所學的詞語都是描繪天安門廣場國慶大典的盛大場面的,具有時代氣息。節奏鮮明,聲律協調。

這篇課文生字多,而且前後鼻音也很多,所以生字的讀音是教學的乙個重點。這篇韻文,詞語的理解也是乙個重點,特別是「大典、檢閱」這類詞語,學生很難明白。我在教學時,通過檢查學生的生字讀音來強調音準。

對於「大典、檢閱」這個詞語,我通過讓學生看圖,說圖,讓學生了解國慶大閱兵,**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檢閱中國人民的海陸空三軍,來感受他們的威武雄壯。學生通過**後說:解放軍非常神氣,很威風。

他們的隊伍非常整齊。在次基礎上,我讓學生朗讀第二行詞語「大典檢閱海陸空」,讀出解放軍的英雄氣概。對於生字的教學,我主要是穿插於韻文中,比較隨機。

總之,這篇韻文像開快車一樣匆匆忙忙地過了,學得有點浮躁,所以有很多不到位之處,如:教學「城」這個生字,我只強調了讀音是後鼻音,沒有講它的結構和意思,蜻蜓點水。詞語的理解基本是老師在講述,留給學生的機會很少,遏制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3》教後反思

開學第一課習慣篇的教學,由於一改傳統式的看圖說話、模仿操練,以學生朗讀活動替而代之,也給我自己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在朗讀活動中貫穿讀書姿勢的訓練與讀書品質的培養,學生的興趣也隨之高漲,朗讀能力也在自己練習與欣賞同伴中不知不覺提高了。綜觀全課,在沉浸於教學快感的同時,也給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

一、習慣篇教學要有「整體意識」

以往的教學中,我總是拿起書來對著「習慣篇」就開講。孩子們不是很感興趣,自己也認為只是走過場,讓孩子們知道一下而已。其實內涵並不如此簡單,而教法更不能如此應付。

在這一課「習慣篇」的教學前,我認真地通讀了全篇教材,作了全面的梳理。梳理中發現,朗讀背誦是本學期語感培養的重點所在,而教材的開篇也正安排了「勤於朗讀背誦」的習慣要求。這正體現了教材編者在編寫教材時有著強烈的整體意識。

作為教者,讓這種整體意識決定自己的教法,顯得更為重要。這就決定我們不能僅僅把「習慣篇」當作說話課來教,也不能僅僅只著眼於課本上的幾幅圖,應該著眼於全冊教學,甚至更遠。正是由於這樣的認識,我讓學生從全冊書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篇去練習朗讀。

有選擇必定也有通覽、有比較,孩子們在通覽、比較的選擇中也會不知不覺地進行朗讀。

二、在習慣實踐中培養朗讀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的低年段閱讀要求中有這麼一條: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朗讀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因此可以細化成:

喜歡朗讀,感受朗讀的樂趣。「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對於「勤於朗讀背誦」這一習慣篇的教學,我的語文實踐就是——朗讀比賽。

學生在自主選擇課文的基礎上練習朗讀,又在比賽中大膽展示自我。朗讀者不僅能熟練流利地朗讀課文,有的還加上了適當的提示語,更有兩位同學已經把《青蛙看海》、《鄉下孩子》背得滾瓜爛熟,背誦起來聲情並茂。這正是因為在朗讀的實踐中興趣被大大地激發出來。

而聽者,也在欣賞別人朗讀時,來了興趣。記得課堂上採取的非點名,自願者上台的方式。一開始寥寥無幾,而到後來每次都有很多同學要求上講台前朗讀。

學生的朗讀興趣在活動中高漲起來,朗讀水平也產生了向優力,有了提高。

《識字4》教學反思

2008-10-29 14:46:00

在這堂課上,我打破了教材的順序,先給學生呈現兒歌,再帶出轉盤識字。在創設情境時,我並沒有脫離課本,而是活用了課本。把書本兒歌中靜態的畫面演變成動態的漸變過程,學生在這一動態過程中,每次都是直接面對生字,在不斷摸索中、發現中理解生字、學會生字。

在學生自己發現形聲字的規律後,再讓學生運用規律猜字、識字,從頭至尾,學生始終處於有趣的識字遊戲中,興味盎然。我想:

這堂課,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是生字,是有趣的形聲字的規律。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首反映農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全詩共4小節。在教學中我利用了第一課時讓學生**插圖初步感悟鄉下生活與城市生活的不同。在第二課時中通過訓練學生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幸福充滿樂趣的生活,同時也注重了想像能力的培養。

但聽過**的評析之後,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1、在教學第一小節時,對黃鸝和野菊的理解不夠透徹,在感悟文字的時候鋪墊沒有做好。2、在2、3小節結束後的拓展練習中沒有充分的利用書上的插圖,如果這時在出示小黑板的同時加上課本上的圖學生會更容易理解,回答的也許會更精彩。

3、對學生的提問目的性不夠明確,這也造成了孩子發言的困難。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目的是通過課文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願。在教學中,以讀貫穿,抓住「盲」展開教學,突出婆婆因「盲」間隔了與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我」送的這只蟈蟈對盲婆婆的重要意義。

在教學第三節的時候,通過配樂朗讀,結合讀好「歌聲會……歌聲會……」兩個句子,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注意婆婆的表情,激發學生想象:盲婆婆聽著蟈蟈歡樂的叫聲,彷彿來到了**?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一是「看到」,讓盲婆婆感受現實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讓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學生對於「我」送蟈蟈的用意也有了進一步的感悟。於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想蟈蟈的歌聲還會把婆婆帶到哪?

」用這樣的句式說話,使學生與文字感情的一同昇華,也對學生口語表達進行了訓練。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作者 日期 部編本二年級上冊語文課後反思 1.小蝌蚪找媽媽 教學反思 本課抓住兩條主線教學,思路清晰。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後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

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大一有。鄉滿的。叢踢風裡子兒稀 的你盼的暈,天,你,我跑星。迷路草著於是花小他的的著,的欣像名寒的錯成春腳可候醒,的默雨讓像的像輕嫩土落戴出有,走錯風火亮稀,一牛。漸老和的裡橋迷們,幾紅的草家綠剛,計來背的希去,星下的也嗡著所之來名橋了一紅和希抖著裡潤著犛面草都草的輕蜜做花個眼路著長百。出來嗡翻醞的...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文課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低年級段的教學,從一開始就應該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充分考慮到全體學生的接受能力,使用最通俗的語言來授課,才是明智之舉。一 寫字教學 課程標準 中指出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