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數學小學二年級上冊全冊教學反思

2021-04-03 01:30:53 字數 5073 閱讀 9228

《認識公尺》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學生在認識長度單位厘公尺後,又要認識的乙個新的長度單位——公尺」。這節課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為他們對於一公尺到底有多長心裡完全沒有數。所以,我為學生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1公尺的概念。

教學時,我以提問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嗎?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須要用到什麼?

從而引出尺子。然後介紹尺子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公尺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認識1公尺,安排了三次活動:

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公尺的長度,體會尺子的長是1公尺——建立1公尺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公尺,學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塊瓷磚的長度﹑窗子的寬度、從腳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公尺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劃出1公尺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公尺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公尺的長度觀念

在學生的腦海中,1公尺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讓學生硬把1公尺=100厘公尺記住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1公尺=100厘公尺」的轉化中,我請學生拿出捲尺用20厘公尺長的學生用尺來測量,1公尺長的捲尺有幾個20厘公尺,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明白1公尺長的捲尺上有5個20厘公尺,問5個20厘公尺想家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公尺。學生就明白1公尺實際長度。

存在不足:

1.公尺尺、1公尺長的線應該多準備幾份,這樣學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公尺的長度,也加深了學生對公尺的認識。

2.在課堂教學中,在讓學生匯報交流這一環節裡,當學生表達不出或不清楚時,我不夠耐心,急於給學生提示,這樣不利於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如果當時我能不急於幫學生下定論,而是請其他同學發表意見,相互補充,將更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更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

《100以內的進製加》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安排了許多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中,加深100以內的進製加法的理解,同時感受數學的應用意義,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充滿了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如下的體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像58+6=?應該怎樣算,你有什麼好辦法?

讓學生用學具分別表示58和6,然後動手擺一擺。在這裡,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動手操作學具和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為鼓勵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說說是怎樣想的?

對不同的方法都給予了肯定。並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然後我簡單的說了進製現象及進製點之後我放手讓學生嘗試先練習,試著自己解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製的計算。

學生計算的勁頭很高,問他們有問題嗎?都一致搖頭說沒有

計算結果很快交上來了,我發現學生的錯誤比較多。總結錯誤型別有:題目數字抄錯導致計算錯誤;該進製的沒有進製橫式得數漏寫。

我想學生是會計算的,只是很容易出錯誤。我沒有過多的批評,讓孩子一一訂正之後,總結了幾種主要的錯誤情況,讓他們分別對號入座,並且一起總結出了檢查的三步驟:

1.讀兩遍題目,橫式一遍,以防抄錯題;

2.檢查橫式的得數有沒有漏寫;

也許是剛剛經歷了錯誤,所以印象特別深刻吧,練習時學生的正確率大大提高了。

3.玩中求知,體驗生活數學。

練習時,為了避免學生單調計算的枯燥性,我設計了「找朋友」比賽性的練習,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這節課總體來說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多樣化的練習題使得課堂氣氛較好。但同時也有很多遺憾之處。如對學生的巡視不夠徹底, 學生說算理的過程不夠完整。

《直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直角的初步認識》這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是讓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在上課時,教師的語言要有輕有重,要有變化,要有表揚、激勵的話語,鼓勵學生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此外要關注學生的現狀,如學生的心理活動,學生的情感,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的協作性和參與性等。只有注重自己的教學語言才能真正吸引學生,讓課堂有張有弛,老師與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教學與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注重學生聽課習慣的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因此,上課時要關注學生的眼神,不僅在講授時要關注,在與個別學生交流時,教師的眼神同時也要關注其他的學生。上課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是否按老師的要求在操作學習用具,同時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在判斷直角時,就要邊操作邊說,角的頂點和直角的頂點重合,角的一邊和直角的一邊重合,再看另一邊也重合了,才是直角。

只有會說會操做,才能真正的掌握直角的判斷方法,這樣也為畫直角打下基礎。

課堂教學時,不一定全部的學生都掌握了我們今天學的內容,即使掌握好的學生也存在著遺忘,特別是這些幾何單元,學生的遺忘性更大,因此,加強練習,與鞏固就十分重要,溫固而知新,這是真理。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這節課,按以往的教學經驗得知,教材中解決實際問題時只要求學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參中敘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學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減),不必強加給他們。」可大冊上出現了看一幅圖用乘加乘減列出兩種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學生掌握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可乘減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它包含了逆向思維。記得前幾年我對此課還專門寫了一篇有關數形結合的文章,就是針對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乘減的算理的。今天這節課我主要注重以下幾點的講解:

1.關注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對資訊的收集與整理,即讓學生多說圖意。2.

對算式含義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對數量關係的理解以及乘加與連加之間的聯絡。3.滲透並逐步強化無論採用哪種方式解決問題,最後的答案必須一致,因為解決的問題是統一的。

(如數數的方法、連加的方法、乘加、乘減等)4.講清列乘減算式的思考步驟,借助「形」為學生的思維搭好腳手架。具體步驟:

1.畫。把最後乙份也畫的和前面的同樣多。

2.數。數一數現在有幾個幾。

列乘法算式。3.劃。

把剛畫上去的劃去即減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圖中是可視的,對學生來說是真實存在的,而乘減減的部分則是一種虛擬存在,低年級兒童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建構偏差。如果憑空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是超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

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數、劃——數形結合,為學生搭了個「腳手架」,理解起來就「有理可據」了。

反思:可整節課上下來,效果並不令人滿意。也許是安排的太滿了,強調的太多了,書上練習沒有全部練完,也許把乘減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課時,訓練的會更紮實些吧。

《鏡面對稱》教學反思

《鏡面對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3課時的內容。

《鏡面對稱》主要是讓學生明白鏡子裡的人上下與前後位置不發生變化,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這節課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照鏡子來體驗鏡面對稱。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明白了鏡外的物體與鏡內物體的像是對稱的。

教學中主要是通過鏡子外的人和鏡子內的人像對稱來得出結論。這是本節課教學成功之處。

然而,本節課教學中學生遇到的困難——「鐘面的鏡面對稱」教師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有使所有學生完全解決。因為在一年級時,學生學習認識鐘錶特別是幾時幾分認識和表達困難。這樣有難度的內容加上鐘錶的鏡面對稱就加重了學生認識上的難度。

在教學中,我自己製作了乙個鐘錶模型貼於黑板上,先讓學生複習順時針方向認識鐘錶,明白鐘點面上的12個資料和12個大格,每個大格5個小格。然後讓學生複習鐘面的1——12這些資料對的是多少分。再讓學生根據鏡面對稱左右位置對換的原因來以12和6的兩個點畫一條對稱軸,以時針和分針離數字12或6幾個大格或小格來確定鏡內或鏡外時針與分針的位置,從面確定鏡內或鏡外的時間。

如果學困生還是不明白原因,就讓他們先照鏡子認識指定的鐘面圖形的鏡內時間,再按照鏡內順時針方向說出鏡內鐘面時間。讓他們感受鏡內時間與鏡外時間主要是時針和分針對稱。這樣即使不再照鏡子只要會以對稱軸為中心畫出對稱的時針和分針也就知道了指定的鏡內或鏡外鐘錶的時間了。

這樣的教學還只是對於腦子反應快的學生,對於腦子轉不過彎的學困生還需要花大力氣進行演示操作或實際輔導完成鏡面對稱認識鐘錶。

《看一看、擺一擺》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這是一節實踐活動課,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鞏固對前面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應用。本課是由「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和「用小棒拼擺圖形」兩部分內容組成,在第一節小組教研的基礎上,形成的二次教案。

再次教學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內容生動有趣,激發學趣,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中通過從不同位置觀察實物玩具,將「看」和「擺」兩個不同的數學活動內容結合起來,通過看一看、擺一擺、拼一拼、說一說等活動,全面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生數學意識和思想,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徵。

2.培養學生**意識和能力

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然後放手讓學生主動操作、自主**,使學生去嘗試和探索,並盡量讓他們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過程,比較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課件都是和生活聯絡緊密的,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通過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別人角度看待問題才能和大家友好相處」的生活道理。

《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在生活隨處可見,本節課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使生活素材貫串於整個教學的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資訊來自生活,並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作為切入口,激起學生統計的慾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知識的程式就越高,課中教師就從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喜歡哪只羊匯入新課,從「到底哪只羊喜歡的人數最多」來切入主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

2.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從資料的收集、整理到資料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學生的親身體驗。如在這節課中,到底哪只羊喜歡的人數最多,很自然地引入統計,然後學生又根據資料製作統計圖,通過小組間的合作交流得出當資料比較大時為了方便,可以用乙個格仔表示兩個單位。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整個統計的過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充分展現出來。

3.放手讓學生交流合作,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時會大大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學中,要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寬鬆的探索環境。如在教學由以前的乙個格仔表示乙個人過渡到1個格仔表示2個人時,充分讓學生討論「格仔不夠了怎麼辦?

」這一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想辦法,得出了在資料比較大時可以用乙個格仔表示2個單位的辦法。使得教學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發了學生創新意識。

人教版數學小學二年級上冊全冊教學反思

認識公尺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學生在認識長度單位厘公尺後,又要認識的乙個新的長度單位 公尺 這節課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為他們對於一公尺到底有多長心裡完全沒有數。所以,我為學生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1公尺的概念。教學時,我以提問的方式引入 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嗎?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須要用到什麼...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第一課時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 課本p1 2,例1 教學目標 1 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2 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教學重點 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帶反思

二年級魏碧蘭 第一單元 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 認識長度單位公尺和厘公尺 會用公尺 厘公尺量,認識線段量 畫線段。教學目標 知識點 1 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2 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公尺和公尺,初步建立1厘公尺 1公尺的長度觀念,知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