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

2021-03-28 01:14:09 字數 4631 閱讀 8057

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語言為依託的,離開語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癢。

2、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於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3、雖然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仍感覺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

時間太少。 如果我再上《觀滄海》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為基礎。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

《論語六則》教學反思

對於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十幾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質課。儘管如此,但對於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再上《論語》六則,我擯棄了以前我上這課採取的單一的講解注釋和文意的方法,而採用了讓學生在做課前預習時通過了解課文下面的注釋和反覆誦讀的方式,記錄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確與否,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理解。上課時,每個學生都拿出自己的預習成果。

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各抒己見,雖然有些同學理解的並不到位,但是他們的發言至少讓我知道,他們有認真的做過預習,而且讓過去的文言文教學中出現的教師「一言堂」變成了學生「眾言堂」。

在上這一課時,雖然我讓課堂活躍起來了,一掃過去上文言文課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課時也存在著有些不足的地方。由於太過活躍,對時間控制不恰當,所以課時耗費過多,到最後一課時的時候學生的情緒大不如前。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的

《木蘭詩》教學反思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布,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資訊科技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

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上了一堂課《木蘭詩》,感觸很多。

一、成功之處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的資訊交流屬於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資訊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巨集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資訊科技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

並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讚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這堂課的匯入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路遊戲《木蘭詩》,然後、請學生輸入**,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路遊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定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乙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

對於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採用**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定,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

而每次進入的一把密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處理問題較靈活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二、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煉」、「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 ,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詢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字似乎關係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三、改進措施

1、「讀木蘭」這個環節要加強,加強朗讀。

2、「譯木蘭」要加強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

《傷仲永》教學反思

課前、課中、課末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效果很不錯。

從以前學生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侷限於課文本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教學設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吧。

沒想到同學高舉著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說實話,這問題我心裡也沒底,誰知道他心裡是怎麼想的?

但我想,學生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於是我馬上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乙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後舉手。「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著他到處拜訪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裡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著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讚不絕口,仲永心裡一定很高興,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表揚。「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裡會怎樣想?」

於是教室裡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畢竟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後我請大家綜合出乙個較好的辦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說:

「既然大家這麼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

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賣油翁》教學反思

眾所周知,《賣油翁》這個文言故事告訴人們乙個「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麼長處也沒驕傲自滿的必要。但是,在接下來分析課文的過程中,同學們卻沒有按照我的教學思路走。有的同學對於課文當中賣油翁「睨之,久而不去」 這一句頗有微詞,因為它的解釋是:

斜著眼睛看,久久不走過去,那賣油翁這樣斜著眼睛看是否有不禮貌的表現呢?如果是不禮貌,按照老師對課文主題的總結,怎麼向他學習謙虛的精神呢?還有的同學認為陳堯諮射箭的命中率百分之**十,這樣的命中率應該算很高,他的驕傲是應該的。

開始,同學們的疑問使我一時不知道如何作答。在我與學生一番爭論過後,我對學生進行了這樣的引導:我的做法也許會和賣油翁一樣,因為前面寫到陳堯諮射箭的命中率也就**成,就到處炫耀。

所以這裡賣油翁的做法,並不僅僅是針對陳堯諮的射箭技術,更重要的是針對陳堯諮的態度。這樣斜著眼睛看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至於陳堯諮,他應該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畢竟他的技術還沒有達到最精湛的程度。

雖然學生們對於我的最終解釋比較贊同,但學生在本課上的表現依舊引起了我的震撼:他們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其實,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應該是學生自己**出來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課堂,也不應該按照教科書循規蹈矩的進行。

為了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教師給予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更需要教師具有開放課堂、駕馭課堂的理念與能力。

三峽》教學案例

《三峽》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雖然編者認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認為古人竟然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讓我嘆為觀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謝靈運這樣,陶弘景也這樣,蘇軾也這樣,更不用說陶淵明、酈道元這些人了。酈道元在三峽中著重寫了三峽雄奇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

那山,連綿而高峻,挺拔而秀麗,彷彿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一樣。你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

它奔放,它清幽,它淒婉。在酈道元的眼中,山彷彿成了容載萬物的容器,讓那高峽容括所有水的美,水彷彿也有了靈性,「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朗讀文章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談三峽的美,談我到過三峽後的感受,但當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的時候,學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說出文章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味作者對三峽的讚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學生沒有到三峽的緣吧。如果他能到三峽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樣了吧!

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課文裡有趙州橋,有盧溝橋,有故宮博物院,有蘇州園林,有錢塘江大潮,有西湖,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我都沒有全去過。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習課文並不代表我們一定熟悉課文的材料。讀書與實踐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學生長大,能有機會見識那些勝景,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都是注重在識記,記住作者,記住文學嘗試,記住字詞翻譯,記住文章的中心,記住文句的分析,記住一些「為什麼」和「答案」。其實,我認為,光靠記憶,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所以我嘗試著讓學生來給三峽進行描述,寫些導遊詞,做些繪畫,加入些詩詞,做點朗誦。但矛盾又出現了,學生根本就做不聊,他們寫不出導遊詞,也畫不了畫,更不能在畫上新增自作詩詞,當然朗誦可以進行,可只有別人的,什麼時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教學案例和反思

讓學生的情感之花自由綻放 草船借箭 教學案例 卡子鎮藥樹小學張吉富 我的語文課,咋看起來無序,雜亂無章,因為我上語文課喜歡打破常規,常常讓學生翻開語文書自讀自悟,或圈點字詞,或畫畫重點句,或標記疑問等等,放飛學生的心靈,放飛學生的思維,以牧羊式讓學生自己走進課文,自己去感悟課文中景色的美麗 人物的高...

《公升國旗教學》案例和反思

在語文教育高揚人文精神的今天。乙個源自遠古的新生命向我們走來。這就是感悟。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點,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感悟。這也是我校新課程改革的重點。那麼,何為感悟,感悟什麼?在教學實踐中又應該如何去引導學生去感悟呢?這些問題,一...

教學案例反思

王美花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的課堂中,可採用如下的教學環節 出示 小明的星期天。小明從家出發,帶了20元錢,走了180公尺經過學校,又向前走了c公尺,到了新世紀商場,買了x枝鋼筆,每枝鉛筆0。5元,又買了做手工用的彩帶m公尺,每公尺0.15元,回校做手工時把它剪成了b段。教師 根據其中的關係,你能想到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