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學案例和反思

2021-07-10 16:11:10 字數 1634 閱讀 9056

《水的組成》教學案例及反思

崔明英一、教學背景與定位:

教學起點分析:在上節中學生已經了解到在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變,本節繼續採用學生熟悉的水做知識載體,通過對水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從而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教學的起點定位於引導學生從觀察巨集觀現象到用微觀觀點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主要方式:實驗**,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

二、教學資源與裝置:

儀器與藥品:水電解器13套(玻璃管中注滿了10%~15%的naoh溶液),啟普發生器一套,鋅,稀硫酸,火柴,燒杯,橡皮導管,尖嘴玻璃導管

多**材料:課件:(1)水的電解示意圖(2)電解水實驗的指導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匯入

我們已經知道,水在加熱時變成水蒸氣。水的三態變化,只是水分子間隔改變。而「每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乙個氧原子構成」,這一事實始終沒變。

那麼,如果在水中插入電極,通以直流電,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決方法:

用實驗驗證

(三)學生分組實驗(共13個小組,每組4人,實驗時學生只需插上電源即可)

展示多**指導實驗

同學們在實驗中要學會合作學習運用觀察法,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1)兩個電極,兩支玻璃內液面有什麼變化:

兩個電極產生氣泡,並且與正極連線產生的氣泡慢,負極連線產生的氣泡快。通電一段時間後,兩極玻璃上部匯集的氣體體積比大約是v正極:v負極=1:2。

(2)用燃著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快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開啟活塞,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管中的氣體被點燃

(3)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慢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開啟活塞,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水通電文字表示式:水→氫氣+氧氣

反應物一種,生成物二種,像這種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其他物質的反應,我們叫它是分解反應。分解反應首先必須是化學反應,而且要符合「一變多」的特點。

(練習)判斷是否為分解反應

(1)蒸發食鹽水

(2)碳酸鈣→氧化鈣+二氧化碳

(四)多角度分析實驗

看待乙個問題,我們不能僅限於表面,而應從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1)從能量角度

(2)從元素組成的角度

(3)從微粒的角度(此時將很多問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無所適從)

回答:(1)水吸收了電能生成了氫氣和氧氣

化學變化中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通過化學反應,我們不僅得到了所需要的千千萬萬的新物質,而且也可以吸收或釋放能量,從而實現能量的轉換或儲存。

(3)水由水分子構成,氫氣由氫分子構成,氧氣由氧分子構成。

(五)得出化學變化實質

水通電時,水分子裡面的氧原子和氫原子分開,每兩個氫原子形成乙個氫分子,氫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氫氣,每兩個氧原子形成乙個氧

水通電時分子變成了原子,原子重組成新分子

水加熱時,分子沒變,變的只是分子的間隔

四、課後反思

本節教學,從課堂氣氛來看很活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師生的互動及小組生生互動合作進行的很好。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都很成功。採用多**,紙片模擬微觀世界中水的分解與合成有效突破了本節教學的重難點。

本節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實驗**,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等得到很大提高。

初中化學教學案例和反思

水的組成 教學案例及反思 崔明英一 教學背景與定位 教學起點分析 在上節中學生已經了解到在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變,本節繼續採用學生熟悉的水做知識載體,通過對水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從而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教學的起點定位...

初中化學教學案例燃燒與滅火

初中化學教學案例 燃燒與滅火 寬城第三中學裴慶敏 一 使用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二 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課講解燃燒的條件及滅火的原理。學生對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燒現象比較熟悉,在前面的化學學習中也已經了解了部分物質的燃燒情況,對燃燒的條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對滅火的方法也...

初中化學教學反思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 一課教學反思 教師 陳龍雲 在化學課程改革中倡導的科學 要和化學學科的特點即實驗緊密結合起來。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 的重要方式,學生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習化學和進行 活動的基礎和保證。而製取氣體實驗技能是初中化學實驗的重點和難點!下面我先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1 根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