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應急救援現場安全管理

2021-03-25 05:52:31 字數 4733 閱讀 5755

二、 建立現場工作區域

在應急現場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建立現場工作區域。在這個區域明確應急人員可以進行工作,這樣有利於應急行動和有效控制裝置進出,並且能統計進出事故現場的人員。在確定工作區域時,主要根據事故的災害、天氣條件和位置,如要考慮風向、工作區域和人員位置要高於事故地點等。

工作區域要確保有足夠的空間,開始時區域要大,必要時可以縮小。危險品應急區域要設三類工作區,即危險區域、緩衝區域、安全區域。

危險品應急現場區域的劃分

三、應急救援行動的優先原則

應急行動的優先原則是:

(1) 員工和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優先;

(2) 防止事件或事故擴充套件優先;

(3) 環境優先。

四、救援工作中的健康與衛生

在不同的應急事件救援過程中,**、危險品等救援現場存在著各種窒息性氣體、放射性物質、毒氣,進入現場的救援人員如果不進行必要的防護就會發生。中毒、窒息、灼傷,甚至危及生命,不但不能起到救援的作用,還會使事故擴大,因此進入事故現場的救援人員要佩好個體防護用品。

應根據事故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防護用品。防護用品的選用還必須注意選用經國家指定的防護用品質量監督部門監檢,並獲得產品生產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的產品,檢查產品是否明確標有生產廠名、廠址、產品名稱、商標、型號規格、生產日期等。

主要防護用品包括:防護服、防護帽、消防頭盔、防護靴、防護手套、安全帶、防護眼鏡、呼吸器、防毒面具等。

(1)防護帽:用於防止意外重物墜落或飛擊損傷頭部和防止有害物質汙染等。

(2)防護服:主要用於防靜電、防止化學汙染物損傷**或經**進入體內、防止熱輻射(防火阻燃)等作用。

從事易燃、易爆作業的工人,不宜穿著化纖織物的工作服;

(3)應急救援人員**應根據從事作業的不同,應選擇不同的面色。如:在應急救援時,總指揮應當戴橙色頭盔,身穿橙色外衣,外衣前後印有「總指揮」的反射性字樣;消防指揮官應當戴紅色頭盔,身穿紅色外衣,外衣前後印有「消防指揮官」的反射性字樣;公安指揮官應當戴蘭色頭盔,身穿蘭色外衣,外衣前後印有「公安指揮官」的反射性字樣;醫療指揮官應當戴白色頭盔,身穿白色外衣,外衣前後印有「醫療指揮官」的反射性字樣。

本款所指外衣可以是背心或者**。

(4)其他防護用品。防護眼睛和面部受電磁波輻射,粉塵、煙屑和化學溶液濺射等損傷。分為:反射性防護鏡片;吸收性防護鏡片。

呼吸防護器:淨化空氣中有毒氣體。

耳塞:輕噪音對耳的損害。

安全帶:用於救護人員登高滅火、救人時的安全保護,也可勾配合使用,進行自救和救援。

輔助工具:應急照明裝置;應急移動照明裝置、擴音話筒。其他工具有帳篷雨具等。

第二節救援現場的危險源識別

危險源評價是編制預案的重要依據,所以危險源的辨識編制的基礎工作。通過蒐集整理初步的資訊,確定業的危險因素後,必須進行危險源的辨識和評價。目的就是通過對系統的分析,界定出系統中的哪些王險源,其危險的性質、危害程度、存在狀況、危險源化為事故的轉化過程規律、轉化的條件和觸發因素重大危險源以及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後果的嚴重程度等。

1.危險源辨識分類

在危險源辨識和評價之前,應對危險源進行分類的綜述,逐項查詢。

2.危險源辨識

根據國家際準gbl8218—2000《重大危險源辨識》的規定,重大危險定義為為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質的數量等於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也就是說,危險源是能量、危險物質集中的核心,是指乙個系統中具有潛在能量和物質釋放危險的、在一定的觸發因素作用下可轉化為事故的部位、空間、崗位、操作程式、裝置及其位置。危險源存在於確定的系統中,不同的系統範圍,危險源的區域也不同。

例如:從全國範圍來說:危險行業(如石油、火工、化工等),具體的乙個企業就是乙個危險源。

而從乙個企業的角度來看,某個車間倉庫可能就是危險源;從乙個操作過程來說,某工序的一部分可能是危險源。因此,分析危險源應按系統的不同層次來進行。

危險源的危險程度決定於三個要素:潛在危險性、存在條件和觸發因素。

潛在危險性是指一旦觸發事故,可能帶來的危害程度或損失大小,或者說危險源可能釋放的能量強度或者危險物質的大小,危險源能量強度越大,潛在危險性越大。因此,潛在的危險性是危險源的固有屬性,決定著事故的規模和程度。

一定數量的危險物質或一定強度的能量,由於存在條件不同,其現實的危險性不同,被觸發轉換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相同。存在條件是指危險源所處的物理、化學狀態和約束條件狀態。在條件分析包括:

儲存條件(如堆放方式、盛裝容器的堅固性、周圍環境的障礙物、通風及其他物品情況),物理狀態引數(如溫度、壓力),化學穩定性,裝置狀況(裝置完好程度、裝置缺陷、情況等),防護條件(如防護措施、故障處理措施、安全標誌等)。

觸發因素可分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如操作失誤、不正確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經心、心理因素等)和管理因素(如不正確管理、不正確的訓練、指揮失誤、判斷決策失誤、設計差錯、錯誤安排等)。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險源轉化的各種自然條件及其變化。

如氣候條件引數(氣溫、氣壓、濕度、風速)變化、雷電、雨雪、**等。

觸發因素雖然不屬於危險源的固有屬性,但它是危險源轉化為事故或事件的外因。而且每一型別的危險源都有相應的敏感觸發因素。一定的危險源總是與相應的觸發因素相關聯。

在觸發因素的作用下,危險源轉化為危險狀態,繼而轉化為不安全事件甚至事故。

因此,潛在危險性、存在條件及觸發因素的分析是危險源辨識的重要環節,在進行危險源評價時,應全面考慮這三項因素。危險辨識是辨識出危險因素,即潛在和固有的危險性、觸發條件、存在條件,危險性評價是對辨識的結果做出科學的分析,以確定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及程度。

3.危險源的辨識原則和內容

危險源的辨識原則: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在危險源辨識與評價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上的原則,因為細小的遺漏也可能對導致重大事故因素的忽略,釀成災難性的後果,使「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危險源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

·應急區域圖:總圖,包括應急分割槽(救援隊伍、協同力量、傷員、指揮等)布置;有毒、有害、危險物品(或物質)分布;建築物、構築物分布;風向、安全距離、衛生防護距離;運輸路線等。

·應急環境條件:周圍環境;氣象條件;搶險救災的支援條件等。

·應急區域的危險源分布,包括:危險源的種類數量、危險程度、危險源的所屬者或管理者等。

·救援過程:涉及人數、航空器上油量、危險品的毒性、腐蝕性、燃爆性、溫度、速度、作業及控制條件、事故及失控狀態。

·救援裝置及材料情況:裝置效能、裝置本質安全化水平;裝置的固有缺陷;

所使用的材料種類、性質、危害;使用的能量型別及強度。

·作業環境情況:救援作業環境中地形,水域等環境因素。

·操作情況:操作過程中的危險;救援人員接觸危險的頻度等。

·應急中出現過的情況:過去曾經發生的救援過程中的事故及危害狀況;應急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以及事故處理應急方法;相應的處理措施。

·安全防護:應急場所安全防護措施;安全標誌;管理措施。

4.危險辨識方法

危險辨識就是找出可能引發事故導致不良後果的材料、系統、操作過程或事件類別的特徵。因此危險辨識有兩個任務:第一是辨識可能發生的事件或事故後果;第二為識別可能引發事故的材料、系統、操作生程或事件類別特徵的過程。

辨識後果可分為對人的傷害、對環境的破壞及財產損失三大類。在此基礎上可細分成各種具體的傷害或破壞型別。可能的事件或事故確定後,可進一步辨識可能產生這些後果的材料、系統、過程。

在危險辨識的基礎上,可確定需要進一步評價的危險因素。

辨識的方法主要有:

·分析材料性質的方法;

·分析操作工序和條件的方法;

·相互作用矩陣分析法;

·利用情景構建法;

·利用安全評價和分析方法;

·利用經驗。

下面對以上方法進行簡單介紹。

i.分析材料性質

了解生產或使用的材料性質是危險辨識的基礎。危險源辨識中常用的材料性質應分析:急毒性、慢毒性、致癌性、誘變性、致畸性、反應性、暴露極限、生物退化性、水毒性、環境中的持續性、氣味閾值、物理性質、自燃材料、穩定性、燃燒、**性。

初始的危險辨識可通過簡單比較材料性質來進行。然後進行危險評價工作。

有關材料性質的資料可**於**商、製造商或行業協會、專業組織及國家、地方的法律法規。火災危險性按照gb-16~87《建築設計防水規範》(97修訂版)進行分類。毒性物質可參考國家標準gb 5044—85《職業性接觸毒性危害程度分級》。

2。操作工序和條件分析

操作工藝和條件也會產生危險或使生產過程中出現危險性。例如,水僅就其性質來說沒有**危險,然而如果生產中產生的溫度和壓力超過了水的沸點,那麼水的存在就具有蒸汽**的危險。因此,在危險辨識時,僅考慮參考材料性質是不夠的,還要考慮操作中的條件。

3.相互作用矩陣分析法

相互作用矩陣是一種結構性的危險辨識方法,是辨識各種因素(包括材料、生產條件、能量源等)之間相互影響或反應的簡便工具。實際使用時,這種方法通常限制為兩個因素,做成二維矩陣,分析時也可加入第三個因素,做成三維矩陣,如果多種因素作用重要,且有能力詳細分析,則可建立n維矩陣來分析。

4.利用情景構建法

情景構建法也叫情景分析方法,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決策分析與規劃方法,在七十年代末興起的一種有效的規劃**技術。情景分析法的最大特點,它不是簡單地將現有的情況直線式地順延或外推,而是要顯示不同的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導致多種可能的變化;不是**未來的某一種可能,而只是根據對未來的描述**各種可能,並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的情景。比如,它關注的是如果發生情況a怎麼做,如果發生情況b怎麼做;在最好的情況下怎麼做,在最壞的情況下怎麼做。

因此能強迫管理人員制定出能適應不同變化因素的計畫,能使管理者對未來的機會和威脅達成共識。同時,它還能使管理者認識到他們對關鍵問題的分歧常常是因為彼此對未來有不同的假設。

5.利用安全分析和評價方法

許多安全評價和分析方法既可評價風險,也可以識別風險。如:安全檢查表、如果——怎麼辦/檢查表分析、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預先危險性分析、故障樹分析、事件樹分析等。

第十三章現場管理機構

一 管理機制 我公司充分體會到工程的緊迫性,對本工程十分重視,針對本工程特點及施工難點,公司將該工程列為重點工程,從組織上保證工程的順利建成,專題研究了專案經理部班子問題。設定由公司領導和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工程領導小組,直接對專案經理部實施領導管理,實行專案經理負責制,對質量 安全 工期 成本及...

第十三章 課堂管理

第一節課堂管理概述 一課堂管理及其功能 一 課堂管理的含義 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外的各種人際關係而有效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二 課堂管理的功能 促進與維持 1.促進功能 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對教學起促進作用的良好的學習環境,極力學生釋放潛能,促進學習。2.維持功能 在課堂教學中維持良好的內部環境,使學生...

第十三章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1 建立以專案經理為責任人,專案工程部 安全部及施工專職安全員 工班長及工班專 兼 職安全員參加的安全管理責任體系。2 健全各級安全生產責任制,制訂 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把安全工作要求列入各項合同協議中,做好管生產必須管安全工作。3 設定專案專職安全員及班組專 兼 職安全員,負責日常安全工作。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