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整理筆記

2021-03-21 14:06:11 字數 5731 閱讀 7077

真題:材料分析:

1、對「教學即對話」的理解,教師在對話中的角色定位。

2、怎樣給學生寫評語。

3、簡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4、課堂教學評價

1、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知識、技能和智力等認識領域,態度、習慣、興趣、意志、品德及個性形成等情感領域;

2、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教師的教學修養、教學技能,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特別是課堂教學質量。

五、作為一名班主任應該怎樣教育學生。

4、學習方式的有關理念。

5、課程評價存在哪些問題。

6、從學生參與、學習方式轉變、語言發展等方面綜合評述兩個設計。

7、對於課堂吵鬧現象老師的基本態度和常規做法是什麼?

十、如何建立優良的班集體?

1、確立共同的奮鬥目標;

2、選擇和培養班幹部,形成班級骨幹力量;

3、培養良好的班風,形成健康向上的集體**;

4、堅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教育活動。

教材考點梳理:

第1章教育基礎

1、小學教育的特殊特點:

1、教育物件的特殊性

2、基礎性

3、義務性

4、全面性

2、小學教師的勞動特點:

1、複雜性

2、創造性

3、示範性

4、勞動時間的延續性和勞動空間的廣延性

5、長期性

6、系統性

第2章學生指導

三、感覺的特性:1、感覺適應;2、感覺對比;3、感覺後象;4、感覺的相互補償;5、聯覺。

知覺的特性:1、選擇性;2、理解性;3、整體性;4、恆常性。

注意的分類:根據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為:1、無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後注意。

意志品質:1、自覺性;2、果斷性;3、堅持性;4、自製性。

四、記憶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5、運用多重資訊編碼方式,提高資訊加工處理的質量。

6、重視複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五、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理論

1、內**。孟子、弗洛伊德、威爾遜(「基因複製」)、格賽爾(「成熟勢力說」)、霍爾(「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高爾登(「優生學」)。

2、外鑠論。荀子、洛克、華生(給我一打健康嬰兒,培養成領袖、小偷等)、斯金納(強化)。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七、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教育啟示

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階向高階的順序,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

2、階段性——「**化」

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教育工作必須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採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關鍵期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平衡;二是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的發展速度不平衡。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告訴我們,人有其發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教育必須適應人的發展的不平衡性,在關鍵期內施以相應的教育。

4、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一方面的技能受損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

教育應結合學生實際,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注重發現學生的自身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5、個別差異性——「聰明早慧」、「大器晚成」

在教育工作中發現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徵,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

八、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

實質: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絡。

條件:1、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2、有意義學習的心向;3、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絡。

九、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

1、建立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

2、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創設問題情境

4、改進教學方法

5、依據學習結果的反饋,激發學生進一步學好的願望。

除此之外,激發需要、明確目的、積極的鼓勵、適當的競賽、教師的期望等。

十、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1、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知——即道德認識,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情——即道德情感,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

意——即道德意志,調節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為,是衡量乙個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標誌。

2、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是乙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十一、小學德育的原則

1、導向性原則——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2、疏導原則——循循善誘,以理服人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十二、小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

途徑:1、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課外、校外活動

3、勞動

4、少先隊活動

5、班會、校會、週會、晨會

6、班主任工作

方法:1、說理教育法

2、榜樣示範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導實踐法

5、品德評價法

6、品德修養指導法

十三、美育的任務。

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

使學生具有正確理解和善於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的知識與能力,形成他們對於美和藝術的愛好;

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

十四、美育的內容: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藝術教育

十五、美育的實施途徑和方法

途徑:1、課堂教學

2、開展課外活動

3、利用美化校園、教室環境進行美育

4、教師的示範作用

方法:1、教師教導法

2、欣賞法

3、活動法和實踐法

十六、小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

1、強化法

2、代幣獎勵法

3、行為塑造法

4、示範法

5、暫時隔離法

6、自我控制法

7、懲罰法

第3章班級管理

十七、班集體的發展階段

1、初建期的鬆散群體階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體階段

3、成熟期的集體階段

十八、班集體的基本特徵

1、共同的奮鬥目標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組成的共同活動;

2、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堅強的領導核心

3、嚴格的組織紀律和健全的規章制度

4、健康的**和良好的班風

5、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十九、班級管理的模式

1、常規管理—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

2、平行管理—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影響集體

3、民主管理—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管理的前提下參與管理

4、目標管理—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然後轉化為小組目標、個人目標

二十、班級突發事件的處理

型別:1、成員間的分歧

2、打架鬥毆

3、頂撞

4、惡作劇

處理原則:1、教育性原則

2、客觀性原則

3、有效性原則

4、可接受原則

5、冷處理原則—教師冷靜、公平、寬容的心態,不要急於表態下結論;冷處理不是不處理,而是先進行正常活動,結束後再處理。

方法:1、沉著冷靜面對

2、機智果斷應對

3、公平民主處理

4、善於總結引導

二十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實施素質教育的骨幹力量

2、學生全面發展的引導者

3、班級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協調者

二十二、班主任工作內容

常規工作:1、了解學生

2、組織和培養良好的班集體

3、建立學生檔案

4、班會活動

5、協調各種教育影響

6、操行評定

7、班主任工作計畫與總結

個別教育工作:1、先進生工作

2、後進生的工作

二十三、班級活動的基本型別:

日常性:1、班隊會活動

2、班級晨會活動

3、值勤活動

4、班級自辦報刊等**宣傳活動

階段性:1、工作型活動

2、競賽型活動

二十四、班隊活動的型別

1、主題教育活動

2、班隊例會

3、班隊文藝活動

4、班隊體育活動

5、班隊科技活動

6、班隊勞動

7、班隊遊戲活動

8、少先隊活動

二十五、課外活動的特點

1、性質的自願性和選擇性

2、內容的伸縮性和靈活性

3、形式的多樣性

4、活動組織上的自主性

5、活動方法的實踐性

6、活動評價的綜合性

組織形式:1、個人活動

2、小組活動

3、群眾性活動

第四章學科知識

第五章教學設計

二十六、教學設計的步驟與內容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研讀課程標準,明確對本部分內容的要求;

分析教材。重點分析教材內容的知識型別、相互聯絡,確定知識脈絡和教學素材;分析挖掘認知功能。

2、學生情況分析

明確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與所學知識之間的差距,分析學生的認識脈絡。

對學生「前概念」的分析;認知方式的分析。

(三)教學目標設計

(四)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五)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第三節教案設計與編寫

二十七、教學過程設計:

1、匯入新課。直觀匯入(實物、教具演示法;視聽匯入法);設疑匯入(提問析題法;以舊引新法;懸念匯入法);趣味匯入(故事、事例匯入法;遊戲、活動匯入法;歌謠、謎語匯入法);目標展示匯入。

2、新課講授、

3、鞏固練習、

4、課堂總結

二十八、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內容:

1、研究性學習

2、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

4、資訊科技教育

第6章教學實施

二十九、小學教學的基本任務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教學)

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小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三十、教學過程的本質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畫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1、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

2、~~~~~~~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認識的間接性(認識教材,教材是對客觀世界的間接反映);認識的交往性(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認識的教育性;有領導的認識(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整理

教育知識與能力 考點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專題一教育與教育學 考點 1 教育 一詞的由來 教育 一詞最早見於 孟子 盡心上 考點 2 教育的概念 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 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 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都稱之為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狹義的教育...

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

2012年教師資格 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 全真試卷及解析 1 一 單項選擇題 1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進行交往而產生的關係,稱之為 a 社會關係b 人際關係 c 教育關係d 師生關係 2 人類最早的教學手段是 a 文字材料b 口耳相傳 c 直觀教具d 黑板加粉筆 3小學生常常出...

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0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題幹 兒童身心發展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特點決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漸進 b.因材施教 c.教學相長 d.求同存異 2.題幹 庶 與 富 是 教 的先決條件。首次提出這一教育觀點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題幹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