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案例分析

2021-03-10 20:44:07 字數 5230 閱讀 2919

一、案例

王某,男,8歲,小學二年級學生。該生從小跟爺爺在老家生活,很少見到父母,對父母缺少依戀。別人老是欺負他,父親怕他吃虧,叫他回擊欺負他的人,漸漸地,他由乙個受他人欺負的人轉為乙個欺負他人的人,由乙個弱者變成乙個大「天王」,令老師極其頭疼。

該生學習成績差,性情怪異,很難與同學相處。手臉總是有汙穢;總是欺負周圍的同學,總以強者形象出現,無緣無故的,就打同學一巴掌或踢同學一腳,要不就咬人。上課時有話就說,沒有留心聽課、認真思考、舉手回答的習慣。

二、綜合分析與診斷

該兒童目前要解決的主要有三方面問題:

1.攻擊性行為;

2.人際關係;

3.學習適應性。

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攻擊性行為:

本案中的"攻擊性行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轉換,父親的錯誤引導導致 "強者打人"與"弱者挨打"的體驗在認知上讓他強化了這種打人的行為,讓他在認知上強化了這種行為的合理性。

2.人際交往問題:

該兒童的人際交往問題與他的攻擊性行為密切相關。攻擊性行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負",但卻引起了同學的"注意",這些行為也就形成了他在別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動不得、說不得、脾氣大、愛打人、即使有些行為是暗示"我想跟你們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認同和接受的。

3.學習適應性:

現該生學習沒有多大的進步,這是發展過程中的適應不良表現。這除了影響行為與人際協調外,還有對學習態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響。

目前,該生所面臨的學習問題主要是如何調整好情緒,給予學習相應的注意力,提高上課效率,並且這也是促進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在行為上給予積極的建議與指導,兩者結合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進行引導措施

1、詢問基本情況。

2、向家長反映該生的在校表現,表明想教育好其兒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與孩子交談,探尋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願;

5著重讓孩子表達"當時怎麼想,想怎麼做,感覺如何",目的一在於讓孩子宣洩;二在於讓父母學習與演練與孩子的溝通;三可以順勢引導家長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讓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歡迎的學生,讓他明白如何與同學相處,做個受同學歡迎的人。

7、指出繼續努力的方向:繼續自我監督與控制。

8、制定行為目標,加強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該同學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別是母親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養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處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為家務繁重,對她主要採用了聽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較強,而學習習慣較差。

後來,父母離異,家庭經濟狀況較差,母親從原單位下崗後來富陽打工,她隨母親轉校借讀,住在阿姨家,阿姨視之如同己出。 就讀的小學是一所普通城鎮小學,劃片招生,就近入學,但因實際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讀生。所以班裡的學生層次複雜。

班主任又是一位剛分配不久的新老師,管理經驗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較差,成了乙個老師、同學嫌棄的雙差生。 他們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進入新學校以來,案主的外在表現比較浮躁,上課思想易開小差,愛和別人說話,經常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就不願意聽,作業錯誤率高,經常受到任課老師的訓斥。作業也不怎麼完成,作業做不做,考試成績高低都無所謂,老師批評也無動於衷,經常被同學嘲笑,是乙個大家都不喜歡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譏笑的話題。

心理原因分析與診斷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愛

因案主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處的時間不多,相互缺乏溝通。因夫妻離異,母親覺得這個孩子是個累贅,又因工作不順心,常常瞞著阿姨拿孩子當出氣筒。而阿姨覺得她特別可憐,盡量滿足她的要求,凡事包辦代替,致使案主誤以為父母不喜歡她,養成了一種逆反心理,而對阿姨產生了一種依賴,堅信阿姨對自己會百依百順。

2、自尊心過多地受到傷害,變得麻木

案主自上學起,由於表現不好,成績差,就經常受到指責、批評,而得到的表揚很少,幾乎沒有。因此,她對批評之類已經習慣了。

3、 自卑感強烈, 助長了虛榮心

「笨豬」、「活死屍」、「沒出息」等言語,在案主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擊了她的自信心,她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時又希望有機會改變現狀,虛榮心變得強烈起來。

4、社會環境的影響, 對前途無信心

現今的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經濟上有求必應,零花錢隨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經濟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還不如過一天算一天,管它將來呢。

(二)診斷:

家庭。差。

一、基本情況:

黃同學男   12歲成績中下寡言少語

二、背景資料:

黃同學在小學二年級時出於好奇偷了一塊電子手錶,之後受到母親的打罵,他認識到了錯誤並進行改正。在此事件後,黃同學的母親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黃同學稍有不對,就拿這件事來諷刺他,還在左鄰右舍前令他難堪。因此,黃同學害怕母親,在心裡有些恨媽媽,但從不頂撞,因為黃同學不想媽媽讓傷心。

在家的言行舉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對就會遭到白眼和辱罵。於是,他很害怕回家。他還覺得在家裡,母親並不愛他,他對這個家充滿了厭倦,認為自己是這個家庭中多餘的一員。

因此,他無時無刻不想逃離這個家。黃同學對家庭的害怕影響了他在學校的正常生活,儘管換了環境,可他內心還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礙。

三、案例分析

黃同學由於被母親打罵而討厭回家,這是從一般的眼光來看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黃同學所表現出來的厭家,害怕同學的談論,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強的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辦事缺乏信心,處處感到不如別人,悲觀失望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會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

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較複雜,既有個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母親的責罵與毒打、同學的嘲笑、鄰居說長論短,都增加了黃同學的心理壓力,誘發自卑心理。黃同學總以為處處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

黃同學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幾年來,黃同學的自尊屢受挫折,因羞恥感和屈辱感地不斷加強,導致自我否定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表現為消極的自我評價。隨著消極的自我暗示不斷出現,智慧型水平逐漸下降,逐漸形成逃避現實、離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謹小慎微、容忍退讓的懦弱性格。

四、干預措施與輔導過程

為了幫助黃同學面對現實,改變對自己所犯錯誤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同學們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樹健康、科學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與王同學進行了長期的交流,取得了黃同學的信任,並實施了以下輔導方案:

在整個輔導過程中,共分四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解決的是黃同學對「偷竊事件」的認知,建立他對我的信任感。這一步花了乙個星期。在與黃同學的交談過程中,黃同學大多數面帶微笑的,但這個笑不是發自內心的。

因為,在說到家時,他就顯得很失落、很無助,笑的也很牽強。我沒有因為他曾偷過手錶而瞧不起,貶低他。我給予了他讚賞的目光,感謝他對我的信任。

於是,他哭了,因為他在我這裡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關心。在此後的日子裡,我都主動和他打招呼,鼓勵他與父母多溝通,減少誤會。

第二階段是處理黃同學與母的關係,這一問題在六星期後得到解決。為幫助黃同學改變對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陰影,我到黃同學的外婆家進行家訪,了解到黃同學在她們眼中是個活潑、開朗、懂事的孩子,而現在變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黃同學心中最可親可敬的長輩,他愛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裡,他才會感到自己是個快樂的孩子,可又怕媽媽會阻止他,會罵他,內心非常痛苦和矛盾。

為此,我找了黃同學的外婆,讓他們進一步了解王同學的想法,並適當地給他以鼓勵和支援。親情的呼喚是無法替代的。在這幾次家訪中我也了解到黃同學的母親確實如黃同學所述,在黃同學面前老是揭他的傷疤。

事情都過去好幾年了,作為黃同學的母親卻仍將此事時刻掛在嘴邊。

我想要解決黃同學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讓他感到在母親的眼中,他還是受母疼愛的孩子。於是,我又去了黃同學的家,這是乙個非常淳樸的家。黃同學的母親說他不愛玩,較深沉,老喜歡獨自一人。

言談之中流露出一點失意。我與他們談了黃同學在家的感受,也談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們平時責罵對他的傷害,還與他們談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徵:渴望受到尊重,極要面子。

因此,對小孩的批評要有理有據,否則極容易自暴自棄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黃同學母說他們不知道黃同學有這些想法,有時在鄰居面前也罵他,可能是因為是男孩不要緊,太不顧及他的感受。他們保證以後不再拿舊事來傷害黃同學的自尊心。

他們說他們是愛黃同學的。這樣,通過家訪,得到了黃同學母的積極配合,使黃同學又有了乙個溫馨的家庭氛圍。

第三階段是創造輕鬆和諧的課堂班級氛圍,減輕黃同學的心理壓力,並獲得自我價值的體現,這一步與前者同時進行。為了盡量排除黃同學的自卑心理,我給他安排了一項工作,即每星期

一、三的讀報寫字課由他來帶領大家學習。黃同學的學習成績屬於中上水平,關鍵是黃同學的自我評價過低,因而在班中我開展了多次心理導向課,目的是讓他能正視自己,接納自己,六星期後我安排了「自我解剖——優缺點投向我」一課。當然這一課的設定必須考慮到黃同學的性格以及實際承受能力。

當我要求「誰願意說說自己最煩惱的事?」時,黃同學第乙個舉手,當著30位同學的面說出了曾犯的錯。此時,整個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後同學們給黃同學的勇氣與坦誠以熱烈的掌聲。

課後,他說:「老師,現在我感到從未有過的輕鬆,原來是我想的太多了。」經過這次活動,黃同學對自己的評價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科學,他已認識到自己是受同學們歡迎的。

第四階段是對黃同學的耐挫力培養,花時五個星期。在這過程中,有時黃同學成績考差了,老師點名批評;或受到同學的指責時,引導他合理利用心理防禦機制,促進心理上的平衡。

小莉是個處事果斷,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學,但是,十分任性,脾氣暴躁,小指甲時常要發揮作用,她平時對同學說話也是相當不客氣,因而很多同學寧可躲著她,也不願和她發生衝突。對於這一點,小莉是心知肚明的,她自己也很苦惱。前幾天她乙個大個子的男同學又發生了一點不愉快,本是件小事,但她卻將這點邪火就撒到了臨桌同學身上,一連幾個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學胳膊上,臨桌同學一手未還,同學們見此情景都憤憤不平,紛紛對小莉進行指責、批評。

在這種情況下,小莉採取默不作聲作為消極抵抗的辦法。

心理分析: 這些不良習慣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上分析:小莉自尊心強,但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從客觀上分析:

小莉的父母在她三歲時離異,從小她就有一種自卑心理。在小學時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學和朋友的冷嘲熱諷。但這些情況由來已久,為何今天小莉反映如此強烈呢,更何況班中從未有人因其父母離異而冷落她。

下課後老師主動了解了一些情況,有兩個原因:其一,小莉從小都寄宿,剛剛開始走讀學習,很不適應,為此,她心裡煩躁時常發火;其二,新學期伊始,她希望改變和同學的關係,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點,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原來今天的事是個導火索,看來,事情的發生絕非偶然,不能草率處理。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據同學反映的情況,不能單純的認為是小莉任性驕橫, 同時存在著青春焦慮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為,初中三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心理叛逆時期,作為老師不能採取訓斥的態度,應循循善誘,妥善處理.。

小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分析

存在問題 郭同學,三年級新轉來的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愛搞小動作,下課的時候也很忙,不是找這個玩就是找那個玩,別人不跟他玩就歇斯底里地扯著嗓子喊,可同學要是跟他玩了,沒說到兩句話,就不歡而散,甚至大打出手,後來大家都不跟他玩了,他就直接上去攻擊別人,有時還情不自禁地小聲說話,經常不完成作業,還撒謊,...

自卑小學生心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 基本情況 姓名 張同學,性格 寡言少語,性別 男,年齡 10歲,父母工作 務農,成績 中下。二 背景資料 張同學在小學二年級時出於好奇偷了一塊電子手錶,受到父母的打罵,他認識到了錯誤並進行改正。在此事件後,張同學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張同學稍有不對,就拿這件事來諷刺他,還在左鄰右舍前...

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

心理輔導案例 讓壓力變成動力 教師郭述桂 一 案例分析 對於即將小學畢業的六年級學生來說,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習造成壓力的竟達到90 以上,這與學習成績是否優秀關係不大,也就是說他們或輕或重地都有這樣的心理困擾。優秀者,擔心考不好,學習成績不能連續優秀 學習興趣不大者,感到天天都是做不完的作業,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