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家風家訓

2021-03-04 00:54:36 字數 4845 閱讀 3914

近日在很多法治欄目中都看到了關於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不得不說這些誤入歧途的孩子令人痛心。但在這令人痛心的背後,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迷失了方向,一步步走向犯罪的邊緣?作為家長,作為未成年孩子的監護人和引導者,我們又該反思些什麼呢?

我認為從這些事件中,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重視家風,家訓,家教。

每乙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都猶如一棵棵小樹苗茁壯成長的歷程。不同的只是樹苗需要人工製作的木架來扶持它,匡正它的成長軌跡,而孩子們則是需要家長的精心教育與幫助來健康成長。對於那些誤入歧途的孩子們,我不敢斷定全部都是由於家庭的影響因素對他們造成了負面的影響而產生了惡果,但我確信,對於他們的錯誤,家庭環境自己家長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時候,家風,家訓以及家教的好壞都被最有力地證明!

在我看來,首先,家風是一種教育方式的傳承,它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教育,是一種需要潛移默化的教育理念。換言之,家風即家庭的一種風氣,是一種正面的,積極向上的行為準則。它需要先內化於心,而後外化於日常的行為中。

因此,對於孩子的家風教育並不能只停留在表層的行為教育上,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精神教育。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指不僅僅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簡單的判定正誤,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其所以然,進而引向教育的核心。如此反覆,使家風的存在逐漸進入孩子的內心,形成一種行事的內在準則。

再者,家訓作為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家庭傳統,至今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著強烈的影響。相對於家風來說,家訓則顯得更為具體易懂。它就是對家庭成員的一種要求或者說是一種警示,明確地指出行為方式中的禁區。

古人有每日誦其家訓並將其熟記於心之禮,細細想來,這種傳統也不是全無道理的。熟記於心之後,每當你行事之前便會不自覺地以家訓為準,符合則為之,不符則拒為之。事實上,家訓的存在是對家風的進一步補充與完善,以達到內外共同要求的目的。

最後,是我認為最為重要的一項——家教。它主要是以父母雙方為主導的對孩子的親身教育。這種教育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可以說,家風與家訓的教育都是家教內容的一部分。家教內容體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

當然,家教的成功與否也能直接反映出你是否是一名合格的負責人的家長。尤其是在孩子的認知階段,他們所有的認知標準都來自於父母對他們的引導,所以這段時期是至關重要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一旦形成,是很難再改變的。

因此孩子的一生與家庭教育的質量真的是密不可分的。要想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乙個好的未來,首先作為家長的我們就應該從現在做起,給他們乙個好的家庭環境,好的家庭教育。

我相信沒有哪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乙個美好的未來,更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誤入歧途者之一。可是這些不是只要想想就能夠實現的,它需要作為家長的我們來做些什麼是我們的孩子遠離危險的邊緣。家風不是說說而已,家訓也不是背熟就作罷,家教更不是簡單粗暴的打罵。

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我們必須首先自己要重視這三者的存在,而後才能將其運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家風正不正,家訓嚴不嚴,家教好不好,不是別人說了算,自己孩子的未來才是最好的證明。不要等到無可挽救的地步再後悔自己當初教育的懶惰與放縱,要從現在開始擔負起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百分百地投入自己的愛給孩子,給自己以嚴格的要求,以高標準的家庭教育助孩子成就美好的未來。

有感於家風家訓

有一齣戲叫《鍘包勉》,講的是包公大義滅親,處死貪贓枉法的侄子包勉的故事。這齣戲,雖塑造了包公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清官形象,卻似乎給人留下了治家不嚴、後輩不廉的印象。

其實,包勉只是戲曲故事裡虛構的人物。包公的兩個兄長均早逝,並無子嗣,包公自然也無親侄。而且包公治家極嚴,教子有方。

據史料記載,包公祖孫三代都是克己奉公,廉潔守法,深受老百姓愛戴的清官。

包公長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潔自律,但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包公次子包綬,歷任太常寺太祝、國子監丞、濠州團練判官,後轉任潭州通判,歿於赴任途中。包綬不論在何地任何職,都能清苦守節。

他任京官時,曾回故里為生母守喪數載,家雖貧,而無一毫乾於鄉里。包綬死後,箱囊之內除了書籍、著述外,別無他物。包公之孫包永年,曾任咸平縣主簿,官至崇陽縣令。

他廉潔自守,死後了無遺蓄,連喪事都是親朋出資辦理。後人評道:「包公言傳身教,子孫居官清廉。

」包公子孫為何能夠做到居官清廉?究其原因,除了後輩子孫自身努力加強修養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包公以身示範的表率作用,影響了後輩子孫;二是包公留下一則寶貴《家訓》,教育了後輩子孫。

包公廉潔從政,是後輩子孫的楷模。最典型的事例,是「包公知端州,不持一硯歸」的千古佳話。端硯享譽天下,文人墨客視為至寶,朝廷列為「貢品」。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包公任端州知州。上任後,他訪察民情,聽到硯工反映:以往州縣官吏,往往在「貢硯」數額之外,加徵數十倍端硯,中飽私囊,用以賄賂朝廷權貴。

廣大硯工如牛負重,苦不堪言。包公決心興利除弊。他嚴令各地只按「貢硯」數額徵收端硯,州縣官吏不准加碼,違者嚴懲不貸。

包公以身作則,知端州三年,不貪一硯,在任不用一端硯,離任不持一硯歸,實在難能可貴,令人肅然起敬。包公之廉潔自律、一塵不染,由此可見一斑。

包公對**汙吏深惡痛絕。他曾給仁宗皇帝上了一道《乞不用贓吏疏》,還給後世子孫留了一則極為嚴格的《家訓》。包公在《乞不用贓吏疏》中稱: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愛憎十分分明。他尖銳地指出了當時**遍地、貪濫成風的嚴重情況,分析主要原因是朝廷對**姑息遷就、包庇縱容,以致「雖有重律,僅同空文,貪猥之徒,殊無畏憚」。

在《家訓》中,包公給後世子孫立了一條嚴格的家規:「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就是說,包家後世子孫當官,如有貪贓枉法者,開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後也不准葬入包家祖墳。不遵從此訓,包公就不承認他們是自己的子孫。這在封建時代,是十分嚴厲的家法。

包公還囑家人請工匠,把這則《家訓》刻在石碑上,豎立在堂屋東壁,昭德塞違,垂照後世。千百年來,百姓一直傳誦包公為清官楷模。今觀其《家訓》,可見並非過譽。

包公這種嚴格廉潔自律,嚴格教育子孫的精神,在今天也不無借鑑意義。它說明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重於言教這個道理,更說明了良好的家風對為官者的重要意義。

官風即家風,家風亦官風。二者往往是互相影響,互相左右,甚至是互相決定的。現實當中,我們的領導幹部中間,有很多和包公一樣,用自己的良好官風言傳身教,樹立良好家風的感人事例,也有一些因家風不正而導致官風敗壞,乃至腐敗墮落、身敗名裂的反面教訓。

對此,我們不可不思,不可不慎。我們的領導幹部須知,後代子孫都在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倘若我們都能像包公一樣,廉潔奉公,一身正氣,率先垂範,為後世子孫做出榜樣,同時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嚴格監督,如此,就能實現官風、家風的良性互動,一方面更好地保證自己清正廉潔,另一方面能夠讓好的作風世代相傳,保證我們的子孫後代永不變質。

有感於家風家訓

有一齣戲叫《鍘包勉》,講的是包公大義滅親,處死貪贓枉法的侄子包勉的故事。這齣戲,雖塑造了包公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清官形象,卻似乎給人留下了治家不嚴、後輩不廉的印象。

其實,包勉只是戲曲故事裡虛構的人物。包公的兩個兄長均早逝,並無子嗣,包公自然也無親侄。而且包公治家極嚴,教子有方。

據史料記載,包公祖孫三代都是克己奉公,廉潔守法,深受老百姓愛戴的清官。

包公長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潔自律,但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包公次子包綬,歷任太常寺太祝、國子監丞、濠州團練判官,後轉任潭州通判,歿於赴任途中。包綬不論在何地任何職,都能清苦守節。

他任京官時,曾回故里為生母守喪數載,家雖貧,而無一毫乾於鄉里。包綬死後,箱囊之內除了書籍、著述外,別無他物。包公之孫包永年,曾任咸平縣主簿,官至崇陽縣令。

他廉潔自守,死後了無遺蓄,連喪事都是親朋出資辦理。後人評道:「包公言傳身教,子孫居官清廉。

」包公子孫為何能夠做到居官清廉?究其原因,除了後輩子孫自身努力加強修養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包公以身示範的表率作用,影響了後輩子孫;二是包公留下一則寶貴《家訓》,教育了後輩子孫。

包公廉潔從政,是後輩子孫的楷模。最典型的事例,是「包公知端州,不持一硯歸」的千古佳話。端硯享譽天下,文人墨客視為至寶,朝廷列為「貢品」。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包公任端州知州。上任後,他訪察民情,聽到硯工反映:以往州縣官吏,往往在「貢硯」數額之外,加徵數十倍端硯,中飽私囊,用以賄賂朝廷權貴。

廣大硯工如牛負重,苦不堪言。包公決心興利除弊。他嚴令各地只按「貢硯」數額徵收端硯,州縣官吏不准加碼,違者嚴懲不貸。

包公以身作則,知端州三年,不貪一硯,在任不用一端硯,離任不持一硯歸,實在難能可貴,令人肅然起敬。包公之廉潔自律、一塵不染,由此可見一斑。

包公對**汙吏深惡痛絕。他曾給仁宗皇帝上了一道《乞不用贓吏疏》,還給後世子孫留了一則極為嚴格的《家訓》。包公在《乞不用贓吏疏》中稱: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愛憎十分分明。他尖銳地指出了當時**遍地、貪濫成風的嚴重情況,分析主要原因是朝廷對**姑息遷就、包庇縱容,以致「雖有重律,僅同空文,貪猥之徒,殊無畏憚」。

在《家訓》中,包公給後世子孫立了一條嚴格的家規:「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就是說,包家後世子孫當官,如有貪贓枉法者,開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後也不准葬入包家祖墳。不遵從此訓,包公就不承認他們是自己的子孫。這在封建時代,是十分嚴厲的家法。

包公還囑家人請工匠,把這則《家訓》刻在石碑上,豎立在堂屋東壁,昭德塞違,垂照後世。千百年來,百姓一直傳誦包公為清官楷模。今觀其《家訓》,可見並非過譽。

包公這種嚴格廉潔自律,嚴格教育子孫的精神,在今天也不無借鑑意義。它說明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重於言教這個道理,更說明了良好的家風對為官者的重要意義。

官風即家風,家風亦官風。二者往往是互相影響,互相左右,甚至是互相決定的。現實當中,我們的領導幹部中間,有很多和包公一樣,用自己的良好官風言傳身教,樹立良好家風的感人事例,也有一些因家風不正而導致官風敗壞,乃至腐敗墮落、身敗名裂的反面教訓。

對此,我們不可不思,不可不慎。我們的領導幹部須知,後代子孫都在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倘若我們都能像包公一樣,廉潔奉公,一身正氣,率先垂範,為後世子孫做出榜樣,同時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嚴格監督,如此,就能實現官風、家風的良性互動,一方面更好地保證自己清正廉潔,另一方面能夠讓好的作風世代相傳,保證我們的子孫後代永不變質。

有感於參觀家風耀中華

昨天,學校黨支部按照上級黨組織的要求,組織校內的全體黨員到天津博物館參觀 家風耀中華 的展覽。在觀展中,我一直思考 家風是什麼 這個問題。在重點閱讀了林則徐 曾國藩等家族的家風之後,對家風稍有理解。近代名人徐特立先生的 有關家國常讀書,無益身心莫所為 的手書步入眼簾,讓我幡然醒悟。家風 就是乙個家族...

有感於「綠色評價」

吉林省樺甸市橫道河子中學應玉國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評價要具有鼓勵性 指導性。評價才能在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傳統的評價方法是 分數框 就是用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學生面對刺眼的數字,蒼白的分數,喜怒哀樂形於色。這樣不但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

有感於《教學革命

教學革命 蔡林森與先學後教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把課前預習這個版塊放到課堂上,教師在上課前要根據教學內容擬定實際可行的教學目標,每節課的四十分鐘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在有限的四十分鐘時間裡,學生進行了緊張有效的學習,課後絕不留尾巴。這樣的課堂由於減輕了學生課外的作業負擔,所以很受學生歡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