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

2021-03-03 23:23:14 字數 3105 閱讀 5353

工藝美術教研室于曉燕

在世界文學名著百部中,我挑選了《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名字,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心甘情願的在麥田裡做他人的守望者,這個疑問使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心,首次看到這個題目時,浮現在我腦海裡的是,在一片廣闊的金黃色麥田裡,佇立著乙個稻草人,它身披一件不知是哪個孩子的舊衣服,耷拉的腦袋上罩著乙個打著補丁的帽子,時而有只麻雀飛過他的頭頂,或許在這片麥田的旁邊還有乙個隔絕塵世的小村莊,故事就從這裡開始……可是當我真正翻開書,一頁一頁的讀過去,卻發現完全不是這樣,文字中既沒有金燦燦的麥浪,也沒有寂靜的村莊,有的只是乙個性格複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和他眼中那個虛偽做作的**世界,也就是這樣乙個男孩,和這樣乙個虛偽的現實社會,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麥田裡的守望者》雖然篇幅不大,只十幾萬字,卻在美國社會和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今天的當代美國文學中,有兩部**經過三十多年時間的考驗,已被認為是「現代經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ralph elli, 1914—)的《無形人》(the invisible man,1952),一部就是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j.

d. salinger)(1919/1/1——2010/1/27)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2023年,這部**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

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校園裡到處都模仿**主人公霍爾頓——他們在大冬天身穿風衣,倒戴著紅色鴨舌帽,講著「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國學者只要跟美國學生一談到文學,他們就馬上提出了《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全名傑羅姆·大衛·塞林格(1919/1/1——2010/1/27)享年91歲,一九一九年生於美國紐約城,父親是做乳酪和火腿進口生意的猶太商人,家境相當富裕。塞林格十五歲的時候,被父母送到賓夕法尼亞州乙個軍事學校裡住讀,據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中關於寄宿學校的描寫,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學校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軍事學校畢業,取得了他畢生唯一的一張文憑。

作者除發表過一些短篇**外,迄今只寫過這一部長篇**。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視,不僅是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通過第一人稱以青少年的說話口吻敘述全書,更重要是反應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的實質。人活著除了物質生活外,還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乙個比較富裕的社會裡,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乙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另有些人看不慣庸俗、虛偽的世道,想要反抗,卻又缺乏光輝的理想,找不到一條光明的出路。

因此美國有的當代史家把美國的五十年代稱為「靜寂的五十年代」或「怯懦的五十年代」。有些青年人以消極的方式(主要通過酗酒、吸毒、群居等頹廢的方式)對現實進行反抗,史家稱他們為「垮掉的一代」或「垮掉分子」。本書作者塞林格和他筆下的人物如本書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實際上也是垮掉分子的代表,但垮得還不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乙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種理想當然幼稚可笑,但說明作者有點像魯迅在《狂人日記》裡——提出來的那樣,尚有「救救孩子」的想法。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他有受資本主義社會耳濡目染的醜惡一面,但也有反抗現實、追求理想的純潔一面。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有著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洩、易衝動的個性。這與我身邊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們內心的真實寫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們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看完整本書,讓我不禁的想起了頗受爭議的「80後」和「90後」的我們,這兩代人同樣的處於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生活跟著快速豐富起來的時代,精神生活有沒有協調的發展在此暫且不論,看看身邊部分人沉迷於網路還有社會中熱議的「富二代」等等問題,《麥田裡的守望者》為我們敲起了警鐘

這本書中其中謝幕時的一番話寫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教育:「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乙個人——沒有乙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

我整天的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麥田裡得守望者。」這番話我們仔細揣摩了一下,會得到一些啟示。

第一、 教育需要「順性而為」,在於引導而非強制。孩子之所以能夠無拘無束地做遊戲,首先在於主人公給了提供了乙個釋放童心,張揚個性的精神家園——麥田,或者允許孩子們進入麥田,卻有很多的規定。這樣孩子們興趣達不到極限,也不會有自由精神,更不會有創新精神,甚至會覺得恐喝。

第二、 教育的成功的智慧型在於找到支點,崛起學生的能力發展和生命成長。守望者並不是一名遊戲的旁觀者,而是敏感地發現了遊戲中的關鍵點——懸崖,守候於此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這不正是我們所謂的抓住契機嗎?

「守望」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型,更是一種境界,一種品質。為了學生的成長,教育需要更多「麥田守望者」

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每個人心中也都存在著這樣乙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美好願望,或許是你對現實的生活有著種種的不滿,亦或是遭遇的挫折讓你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又或者所謂的「機遇」沒能給你實現價值的機會,總之,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每當這時,我們也都會在腦中幻想,想著在那麼乙個遙遠的地方,一切都如理想般美好,沒有讓我們煩心的人和事,沒有讓我們厭惡的不公平,甚至沒有許多需要我們操心的學習和工作,遠離塵世,遠離芳華,只有我們自己,做著想做的事,念著想念的人,實現著簡單而又充實的人生價值,既不虛度,又無煩憂,是如此的美好。。。。。。我們常常在夢裡這樣構建著,像霍爾頓對著妹妹菲比念著的一般。可那畢竟是夢,當我們醒來,一切如舊,生活還是周而復始的繼續,絲毫沒有改變。

這時的我們,也許需要的是一種改變,一種對於自己嚮往生活的構建,一種把夢想變成現實的努力,我們更應該相信,純淨而美麗的「麥田」不是只有夢裡才有,眼前沒有「麥田」是因為我們從沒撒下希望的種子,一味的自怨自艾毫無任何意義,所以,我們該做的,不是期盼,不是等待,不是埋怨,而是從現在起,從自己的努力出發,真誠的撒下一粒粒希望的種子,守望自己最簡單的夢想就好,用自己的雙手打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到那時,我們就真的會變成乙個守望者,乙個守望著自己的幸福的人。

2023年3月1日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

塞林格的 麥田裡的守望者 據說這本書細膩的刻畫了青少年的思想,讀了之後,我只能說 在這本 麥田 裡,我找到了自己,找到曾經對這個世界種種惡行,深惡痛絕的自己,會為弱者打抱不平的自己,找到了在發現這個世界的虛偽是,茫然無措的自己。故事從主人公霍爾頓又一次被學校開始說起,他被開除的訊息還沒有被家人發現的...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

文摘守望本是一種難得的情懷,一種勇氣,一種姿勢,又飽含著乙份期待,這個人物形象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他們精神世界的殘缺。我對於這樣的乙個評價不敢苟同。我覺得它並沒有把矛頭指向資本主義的精神文明,沒有那麼明顯的政治色彩。更準確的一點說,它應該是一部青少年心靈的成長史。正文 主人公名叫霍爾頓,書中的...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乙個人 沒有乙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 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