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遊戲中體會學習的快樂

2021-03-03 22:43:09 字數 1591 閱讀 4558

興趣是行為驅動系統中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通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藝術來激發,因此教師要善於抓住教學環節的一切機會來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學生有了興味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

」在我們身邊,可能有厭倦學習的孩子,卻沒有不喜歡的孩子。因此我把培養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作為和諧教育的突破口,在教學中可能發揮班級人數少的餓優勢,面向全體,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活動中學,從而不斷感受和諧教育的樂趣。

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很多種遊戲方式:

一、計算教學:計算教學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關係著學生觀察、記憶、注意等能力的發展,關係著學習習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計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的發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初中階段涉及到的計算有:有理數的計算、解方程、不等式等,這些計算枯燥無味,如果讓學生們分小組以接力賽的形式賽出勝負,學生們會興趣大增。在這部分教學中,我往往採用「計算接力賽」的形式進行,在比賽的過程中,還讓學生們同時給其他組判出正誤,這樣既考查了學生計算的速度又考查了學生計算的效率,以比賽的形式來完成,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概念和定理教學:數學概念及定理是客觀現實中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只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理,才能將它在解決實際數學問題時運用自如。

由於數學概念具有抽象性,學習數學,如運算、邏輯思維、空間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概念基礎之上。要使學生們全面、正確的理解數學概念及定理,就應該靈活採取各種教學方法。在每一章節結束,複習課中我針對概念及定理教學設計了遊戲:

「快樂猜猜看」: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出兩個同學,乙個學生先抽籤,然後根據抽籤的內容要麼表演、要麼畫圖,但不許出聲,由另乙個學生來猜,在規定的時間內,每猜對乙個概念加10分,猜對乙個定理加20分。最後看哪一組得分最高。

這樣,就要求學生對概念和定理要充分的理解才能猜對,避免了一部分學生死記硬背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證明題教學:數學中證明題,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大部分學生對這一類題感到頭疼,對證明題產生畏懼心理,只要一看到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不會,連看題的勇氣都沒有。

所以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設計了很多富有創意的展示板塊:一題多解,豐富多彩;設計方案,大顯身手;奇思妙想;相約經典;動手嘗試等等。通過這些板塊,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證明題的興趣。

四、應用題的教學:數學應用題是近幾年來出題的熱點題,同時更是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充分運用,而學生也能體會到數學**於生活,而應用於生活。但是這類題也有一定的難度,學習起來不是很輕鬆,針對這類題我設計了:

走進生活,請你支招;設計方案,大顯身手;明辨是非;奇思妙想,我最棒等等板塊,通過各種展示,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五、複習課教學:複習課教學大家往往認為枯燥無味,除了做題還是做題,一上覆習課就頭疼。針對這一情況,我把以上各種遊戲都適當的穿插到複習課中,讓學生不再感到乏味。

另外,我還讓各小組建立了「數學醫院」對於「數學病例」讓各組同學進行會診,提出各組的診療方案,然後全班同學在會診,提出最佳**方案。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及興趣。

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快樂

新課標定義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應當是充滿樂趣的。數學知識中有許多趣味因素,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課堂教學的突破口,靈活運用教學手段來啟用課堂氛圍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來再現數學的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快樂,從而獲得...

讓學生在體育遊戲中感悟成長的喜悅

作者 王彬 新課程 中學 2012年第03期 新課程的體育教學任務,不但要達到使學生長智 學知 增強體質 強健身體的目的,更要熱愛生命 關注安全,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合群 懂得協作的社會適應能力。我認為,體育遊戲是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的。一 體育遊戲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可見...

讓學生在多樣化數學作業中體會快樂

作者 盛天文 中學生數理化 教與學 2014年第06期形式單一的數學作業容易抑制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抑制學生的好奇心 求知慾 創造性,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呼喚多樣化的數學作業,設計開發出多種形式的數學作業,是一線數學教師落實課標精神的義務.這需要每個教師細挖教材內容,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