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心理學案例分析社會工作者

2021-03-03 22:25:17 字數 4764 閱讀 6471

5、 父親對問題看法:

父親認為,案主今天的結果自己負有較大的責任,自案主很小時候,沒離婚前,父親對案主實行的是打罵教育,離婚後沒有給案主較多的愛,使案主長期在缺少父母愛的環境中長大。另外他還認為,案主所在的學校在對待案主的有偏見的不正確教育方法上對案主今天的行為結果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談到案主所在的學校包括幼兒園和現在的小學,案主父親充滿憤懣、仇恨心理,但同時又表示,不送到學校案主又能到那裡去,自己也是沒辦法的事。

二、曾經**經歷:

父親曾帶案主看過心理醫生,醫生的診斷結論是:父母離婚、父親生病對案主的打擊很大,案主意識到失去母親又要失去父親而自暴自棄,因此常常做出一些危險動作引起別人注意。醫生的建議是要給案主更多的愛,這樣才能激發案主把自己的愛帶給其他人。

三、案例診斷:

工作員對案主進行了兩天的接觸與觀察發現案主並不討厭暑脫班生活,也想容入這個集體,很怕老師讓他單獨呆在一邊。如果老師對他態度很兇,他如果覺得自己沒錯,他的反抗就很強烈,但如果是他做的不對,老師給他講道理,他還是聽話的,如果是嚴厲的批評他,他也會反抗,但不是較強烈。案主非常聰明動手能力很強,很喜歡手工課,在手工課,比其他孩子提前完成作品,且很有創意。

數**算能力很強,反映很快。在課間主動找其他小朋友玩,但玩不長,通常是有不合他意的就與小朋友打起來,如果他喜歡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東西,他不會主動借的而是趁小朋友不注意時拿別人的,如果在課間他與其他小朋友玩的過程中,工作員表揚他一些好的行為或鼓勵他幫助小朋友他會很樂意的。在與其他人交往過程中缺乏禮貌用語通常是說「你、給我」等帶有命令式語氣的句子,不帶有稱呼的。

綜合分析案主周圍人對案主的反應與工作員對案主的觀察作出以下分析:

1、在讀學前班前,由於父母鬧離婚,父母之間的不良交往方式,以及父母雙方把情緒遷怒到案主身上,拿案主發洩,使案主從小生活在乙個沒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這對案主造成很大程度的傷害,使案主幼小心靈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2、在缺少愛與溫暖的環境中長大,家庭的變故,身邊人的暗示(失去母親,父親得了癌症也可能會失去父親,案主將是乙個可憐的孩子)使案主總覺的身邊的環境對他不公平,造成對周圍的一切產生仇視心理,這樣的後果一方面使案主比一般孩子成熟,另一方面也常常做出一些危害性的行為,表示他的報復心理和引起別人的關注。

3、不良教育方式的影響,當父親意識到家庭變故對案主造成的不良影響時,不是以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而是以另一種用物質上的滿足彌補自己的愧疚的方式對待案主,使案主生活在縱容、順從、嬌慣的家庭環境中,由於自己工作忙,為給案主乙個「安全,有人照顧的環境」又把案主寄養在別人家,殊不知無論是爸爸的做法還是寄養人家的做法都缺乏對案主的正確引導,他們的這種一味順從做法使案主養成了任性、耍賴的性格,使的他周圍的人都要順著他否則就發脾氣。他的這種性格到了學校就行不通的,老師學生是不會像家人一樣順著他的,案主會感到外界對他是不公平的,在案主的概念中「公平」就是他的要求其他人像家人一樣都可滿足他,因此案主在學校或者外界就成了行為偏差學生

4、學校缺乏對案主的正確引導,從管理學校或班級的大局出發,對案主管制與約束,甚至把案主領出來單獨看待,為案主貼上行為偏差學生的標籤,更加重了案主反抗與反常的心理,使案主的不良行為變本加厲。

5、社會化程序在青少年成長中不足,他人導向的影響。

4、案例分析

(一)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里的層次需要理論分析

馬斯洛認為,可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本案例中案主在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上就明顯的缺失,沒有得到滿足。

首先,安全的需要是人對生命財產的安全、秩序、穩定,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它是在生理需要的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感到威脅和恐懼。它表現為人都希望自己有豐厚的收入,有乙個穩定的工作;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和熟悉的環境中;喜歡做自己熟悉的工作等等。

從案例中案主的父母在他年幼父母離婚,父親又因工作關係不能照料案主,而是請保姆照料,但期間又換了幾位保姆,沒有固定的、有秩序的、可以**和熟悉的生活環境,使他沒有最基本的安全感從而缺失了安全的需要。

其次,愛與歸屬的需要,是指在生理和安全需要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絡。愛的需要包括給他人的愛和接受他人的愛。在本案例中案主的父母離婚後母親回浙江再婚,父親帶著案主單獨生活,離婚後父母保持較友好關係,節假日,案主有時會到母親那裡過一段時間。

但也讓案主從小就失去了母愛,再加上案主的父親因工作原因只能把他送到保姆那裡直到晚上才能去接案主回家,父母離婚、父親生病對案主的打擊很大,案主意識到失去母親又要失去父親而自暴自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案主既缺少母愛同時也缺失父愛。因此可以看出案主在愛與歸屬的需要是缺失的。

再次,尊重的需要,是指希望有穩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評價,受他人的尊重並尊重他人的需要。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會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增強他的信心。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會使人產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在本案例中,老師就認為案主很頑皮,外面的集體活動,為了其他學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師會把案主留下,不讓其參加集體活動。現在的班級,由於太頑皮,老師專門做了一本針對案主的意見薄,班裡同學隨時發現案主的頑劣的行為,並報告老師記在上面。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不僅打擊他案主的自尊和自信,同時也會使使案主在今後的人生中留下陰影,因此,案主在尊重的需要也是沒有得到滿足的。

(二)性格

性格是乙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乙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決定了他的行為方式,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有體現了他對現實的態度。性格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他會在不同時間和情況下表現出來。

性格的穩定性並不是說它一成不變的,性格也是可塑的。性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乙個人生活環境的重大變化,也一定會帶來他性格特徵的顯著變化。在本案例中,可以看出案主的性格屬於膽汁質,不穩定性人格,其表現為頑皮、聰明、好動、不愛學習、自暴自棄。

其形成這種人格性格特徵是與他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的。如:大媽媽反映,大媽媽認為案主很聰明,平時從學校回來後就看電視,讓他寫作也不會去寫,一直看到吃晚飯,若不看電視就自己玩,很少寫作業,臨近考試大媽媽叮囑案主要考試了,要抓緊複習,這時候才會看看書,考試成績挺好。

在大媽媽家裡,所有人也是順著他,否則他會發脾氣,用大媽媽的話說是「你要順著他的毛長,否則會鬧 」在這位大媽媽帶他之前已有三位大媽媽帶過他,都因為他太頑皮,別人不願帶他。

這樣的環境下造成了他無人管教、任他妄為、頑皮、不愛學習,經常逃課,暴力傾向,與其他小朋友打架,擾亂課堂紀律等的性格。

5、**方案

(一)陽性強化發

陽性強化發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及動物的行為是後天習得的,是行為結果被強化的結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種行為,可以對其行為進行陽性刺激,即獎勵,通過獎勵強化該行為,從而促進該行為的產生和出現的頻率,行為的以產生和改變。陽性強化法的建立、訓練某種良好行為的質量技術或矯正方法,也稱為「正強化法」或「積極強化法」。

通過及時獎勵目標行為,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的發生。針對本案例中案主的行為改正的步驟如下:

1、明確目標行為,在本案例中案主的目標行為是不欺負小朋友、形成看書學習的習慣。

2、監控目標行為,詳細觀察和記錄該目標行為發生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及制約因素,從而確定目標行為的基本水平。特別要注意目標行為的直接後果對不良行為所產生的強化作用。例如,本案例中案主什麼時候看書學習,看多長時間的書,哪些因素影響案主看書學習等。

3、涉及干預方案,明確陽性強化物。與案主一起涉及干預方案,已取得案主的積極配合。這是不但應確認需要被干預或塑造的行為,還應該確認採用何種干預形式和方法,並且確定使用何種強化物,以達到確實有效的強化與干預的目的。

同時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干預方案,最終使新的行為結果取代以往不良行為產生的直接結果。如,案主在課間主動找其他小朋友玩,但玩不長,通常是有不合他意的就與小朋友打起來,如果他喜歡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東西,他不會主動借的而是趁小朋友不注意時拿別人的,在這**初期當他這些行為出現時老師或家長應及時向他說明這樣做事不對的,並教他應當如何相處與處理,但是之後他在發生如此現象老師或家長以及同學不要理會他。如果在課間他與其他小朋友玩的過程中,工作員表揚他一些好的行為或鼓勵他幫助小朋友他會很樂意的。

當這些行為出現時家長或老師就要及時表揚或獎勵他,這樣促使他知道這樣做是對的,以便使陽性行為得到更好的發展。

4、實施強化,將行為與陽性強化物緊密結合,當案主出現目標行為時立即給與強化,不能拖延時間,並向案主講清楚被強化的具體行為、目標、意義和方法,使案主了解干預的目標,理解所用的技術和方法的目的及意義,明確自己該怎麼做,確立信心並主動配合。一旦目標行為按期望的頻率多次發生,就應當逐漸消除具體的強化物,而繼續採用社會性強化物或間歇行強化的方法,以防出現對強化物脫敏的現象。例如,當案主出現看書、能與小朋友好好相處這一行為時,應該對其進行陽性強化,給與獎勵,實現看書、與小朋友好好相處的目標行為與陽性強化及獎勵的結合,逐漸養成愛看書學習、好好與小朋友相處的行為習慣。

5、追蹤評估,隨著行為干預的進展,應讓案主本人也掌握和使用干預方法,學會把干預情境下所獲得的效果鞏固下來,並在干預程式結束之後,進一步發揮案主的主觀能動性,使本案主主動的把療效擴充套件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去,進行週期性的評估。例如,本案案主已經用陽性強化發誓自己養成愛看書、好好與小朋友相處等的行為習慣,可以建立起信心,利用所學到的方法,舉一反三,運用到其他需要改變的行為上去,從而改變不適行為,建立良好的行為,獲得心理的成長。

(二)社會方面

1、老師方面。向老師及同學證實是否有認為案主很頑皮,外面的集體活動,為了其他學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師會把案主留下,不讓其參加集體活動。現在的班級,由於太頑皮,老師專門做了一本針對案主的意見薄的事實,如果該事實是存在的,應當相關部門反映該老師的的素質行為情況,並對該老師進行素質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導,不應以歧視或其他理由來對待學生。

但如果該事實不存在,那就應該向老師講明案主的情況,讓老師對該案主的情況進一步了解以便進行下一步的教導。

2、家長方面。對於家長方面,家長應該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案主,而不是一味的因為工作原因而把案主交給保姆,這樣既可以拉近父子間的關係,又可以填補案主的安全需要已經愛與歸屬的需要。

社會工作心理學團體遊戲

28個團體心理輔導心理遊戲 1 過關 適用 團隊協作 簡述 藉著被綁在一起來完成數件任務。人數 不限,場地 不限,道具 繩子或其他可以綁的東西。適合全部的人遊戲方法 1.分組,不限幾組,但每組最好二人以上。2.每一組組員圍成乙個圈圈,面對對方。老師幫忙把每個人的手臂與隔壁的人綁在一起。3.綁好以後,...

社會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請根據下列資料制定案主鄭某社會工作方案 鄭某,男,85年5月生,xx社群青年,計算機中專畢業。父母離異,與母親一起居住。具計算機操作技能,曾經學習並通過若干門漢語言文學大專自學考試。父母離異,母親改嫁,但又因與小鄭的繼父不和,現與小鄭兩人單住。母親在 工作,平時工作繁忙經常出差。親生父親長...

個案社會工作案例分析

再通過展開一到二次的訪談與案主建立信任的專業關係,其主要目的在於使案主相信工作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務,即取得案主的信任。並同案主一起協商制定具體的 計畫,簽訂服務協議,其中涉及到澄清服務的方法 服務的性質 服務的目標,明確案主 工作者 機構各自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等方面。成效評估 本次服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