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中如何蒐集積累材料

2021-03-04 09:58:42 字數 4819 閱讀 7881

就是找能使之(或使人受)「感人、感染、感傷、感憤、感召、感化、感奮、感恩、感謝、感激、感念、感觸、感悟、感慨、感喟、感嘆、感懷」的材料;而不是找一般的「感覺、感受、感知、感想、感應」(這些都是非動情點)

作文教學的主要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但寫什麼,怎樣寫,是許多中學生深感頭疼的問題。「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他們筆重於斤,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即使絞盡腦汁,搜尋枯腸,拉扯成篇,不是拾人牙慧,就是缺乏時代氣息,體現不出個性特徵,甚至千篇一律。

古代一位秀才道出了寫不出文章的真諦。他在臨考前愁眉苦臉,坐立不安,夫人問他:「寫一篇文章能比我們生孩子還要難?

你愁什麼呀?」秀才拍拍夫人的滿腹,又指指自己的肚子,嘆道:「你肚子裡有貨兒,我肚子裡無貨,當然要比你難了。

」這位秀才固然迂腐,但這句話卻說到了點子上。肚裡無話,筆下難成文,而要想「肚裡有」,必須注意日常收集積累材料。

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說:「乙個作家應該有三個倉庫:乙個裝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乙個裝間接材料的倉庫,即裝書籍和資料得來的材料;另乙個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的倉庫。

有了這三種,寫作起來就比較容易。」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寫作,應該先引導學生「找公尺下鍋」,即幫助他們建立起裝材料的倉庫。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找到「下鍋的公尺」呢?

一.仔細觀察生活,把握時代脈搏。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語文老師要特別強調,學生必須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觀察的習慣,留意周圍的人和事,努力從生活的一切現象裡抓住生活,了解生活,找到足以表現生活本質的材料。有人認為當今中學生接觸面太窄,生活單調,缺乏體驗,缺少素材。

其實他們時逢盛世,改革開放出現的萬千現象,生活的豐富多彩,廣播電視的覆蓋,報紙雜誌的繁多,為他們寫作提供了豐富材料,但學生身在公尺倉卻找不到公尺下鍋。為什麼?究其原因,學生並不缺少生活,也不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對生活的留心觀察,用心思考,不懂得如何蒐集積累材料。

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針對這種情況,指導學生觀察很有必要。那麼,怎樣觀察和認識事務呢?

處處留心皆學問。觀察要勤,時時處處不忘觀察。19世紀法國作家福樓拜在指導莫泊桑觀察生活,進行寫作時,曾以眼前經過的一輛牛車為題,讓莫泊桑寫出七篇不同的散文來,當時莫泊桑感到很為難。

這時福樓拜啟發他說:「拉車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態不一樣;趕牛車的人喝醉了酒和沒有吃飽,對牛的態度也不一樣;牛餓著肚子上山岡和飽著肚子走平路有明顯的不同……這些不同的細節舉不勝舉,如對這些細節仔細加以觀察,就是寫出一百篇散文也不困難。」的確如此,我們要提高寫作水平,就要隨時隨地注意細緻地觀察,廣泛地認識生活,從細微處做起,一點一滴地積累。

觀察要廣。可留意改革開放的大潮,也可留意身邊的凡人小事,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和認識的物件。例如,由於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城鎮的幹部、職工在經受了下崗的陣痛後,改變了就業觀點,找到能較好發揮自己的特長的職業重新上崗。

針對這種形式,我引導學生細心觀察,一位同學觀察和思考之後,在作文中這樣寫道:「形式上的下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下崗。我媽媽敢於正視現實,迎難而上,面對生活的挑戰尋找機遇,用做個體戶的再就業形式來為自己開闢一條光明大道。

我要為她鼓掌,我要為她喝彩。」經過細心觀察,感受獨特,寫作真實而感人。其實父母兄弟、街坊鄰居、老師同學、親朋好友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穿著打扮、興趣愛好、性格情趣等等,也是我們觀察和認識的內容。

比如,在認識和觀察周圍同學時,你會發現,同樣是中學生,生活地域不同,有的城鎮,有的農村;經濟狀況不同,有的富裕,有的貧困;性格特點不同,有的活潑,有的沉靜;處事能力不同,有的敢說敢做,有的優柔寡斷;語言風格不同 ,有的潑辣率直,有的少言寡語。總之,他們身上折射出各種閃光點,本身就是乙個材料寶庫。關鍵看你是否做了生活的有心人,發現了這個倉庫。

作為教師應該時時引導,讓他們對周圍最熟悉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計畫、持續地進行觀察,讓自己的頭腦隨著視覺和聽覺而積極開展活動,有點到面,有校內到社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品味人生艱辛,領悟生活哲理。

觀察要敏銳。提高他們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水平。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他們用哲學的眼光,懂得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眼光去觀察認識事物;事物是相互聯絡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觀察認識事物;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觀察認識事物;應學會用全面的,辨證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觀察生活,認識社會。

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乙隻鉛筆和一草薄,無論走到**,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 ,你要找你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做朋友,和他們交談,記錄他們的談話,記下你隨時隨地對他們觀察的所得。」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認真地堅持這樣做,日積月累,看的多了,記得多了,作文時才會有物可寫,有事可議,有情可抒,還愁什麼「無公尺下鍋」呢?

二、閱讀報刊名著,留意電視廣播。

中學生的知識多半是間接得來的。廣播電視上的節目,報刊雜誌上的文章,古今中外名著,是中學生攝取的主要營養。

廣播電視,報紙雜誌,內容豐富,節目繁多,是現實生活的實錄,能及時反映改革開放的最新成就,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堪稱時代的一面鏡子。為中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把握時代脈搏,蒐集積累材料開闢了乙個新天地。語文教師不但要求學生多聽多看,以利於提高思想覺悟,增強責任感,分辨真善美、假惡醜的能力,而且要求他們在聽了或看了以後,及時用自己的話去概述,然後分門別類,抄錄下來。

課餘飯後,不時翻翻、看看、記記。日積月累,堅持下去,那麼在寫作就會如魚得水,游刃有餘,不再出現「面壁十年圖破壁」式的「苦寫」,換之以「為有源頭活水來」式的「樂寫」了。

古今中外名著,內容包羅萬千,欣賞價值大,是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學生要盡可能多讀。多讀,能陶治自己的性情,能培養高尚的道德品格,能拓寬思路,能彌補生活的缺陷,能幫助自己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地觀察生活,對生活作出客觀評價,還能擴大蒐集積累材料的空間,把歷史和現實有機地統一起來,使材料更廣泛、更充實、更具有說服力。學生閱讀時,語文教師要特別強調,對一些精彩片斷,要轉述下來或記錄下來,以便日後翻看。

如《紅樓夢》中精彩的人物肖像描寫,《水滸傳》中精湛的景物描寫,《三國演 》中的「三顧茅廬」、「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哲理名言「餘霞散成綺,澄清靜如練」、「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等,更要摘錄下來,熟讀成誦。這樣,寫作時,由於材料充足,就不用憂慮「無公尺下鍋」了。

三。放眼各科教材,注重語文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應竭力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事物。」且不說政治、歷史、地理、數學、英語等學科如何包羅永珍,是材料的寶庫,單說語文教材中許多章節內容,就是學生寫作豐富的材料之源,更是學生學習語言取之不盡的倉庫。

因為這些文章大多選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高度概括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內容,凝聚著前人的生活經驗,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課文中所表現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為學生寫作中最好的素材,課文中所描繪的山川風景、自然景物可以成為學生寫作參照的物件,許多古詩文中的至理名言可以成為寫作中很好的論據。如以國事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的屈原、藺相如、文天祥等;虛心向他人請教,不論身份貴賤的信陵君、韓愈等;愛人民、恨敵人的魯迅、朱自清等;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布魯諾、居里夫人等;還有表現人物崇高氣節的孟子的「捨生取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傳統美德的「滿招損,謙受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都是學生寫作時極好的素材。

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熟讀、精思、深思的讀書習慣作為教學重點,引導他們反覆閱讀,冷靜思考,大膽想象。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透徹的理解,從課文中積累素材,積累語言,充實自己的材料倉庫和語言倉庫,何愁「無公尺下鍋」?

四、注重自身實踐,參加社會活動

參加社會實踐,亦即親身體驗生活。平時學校學校組織的各項社會活動、集體活動都不能放過。要知道學生的社會實踐時間有限,切莫荒度。

假期,也是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好時機,語文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更要指導學生學會在社會實踐中觀察自己。學生平時不太注意自己的活動和所做的平淡無奇的事,更談不上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所感所想,所以不能從自身實踐中蒐集積累的材料。有簽於此,教師應教育學生要象哨兵似的警覺,把自己的所做所想隨時記下,等到寫作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跳出令自己感興趣的、滿意的材料了。

例如,去年暑假期間,有個中學生獨自出外打工,在乙個建築工地當了泥瓦小工匠,幹了一天就累得眥牙裂嘴,渾身痠痛,勉強幹了半個月,但他已深切體會到掙錢的不易,想到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禁流下了慚愧的淚,也更加珍惜父母勞動了。據此,他寫成作文,由於是親身經歷,親身體會,同學們聽了,都非常感動。這個同學雖然黑了,瘦了,卻也成熟了。

假如他不去參加社會實踐,假如他沒有這種特殊感受及時寫下來,那麼這種感受,這個材料,或許會隨時光的流逝而變得難以識記,甚至蕩然無存。

此外,學生在家幫父母幹活,平時與同學、鄰里相處,或參加其它社會實踐活動,如文明禮貌月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星期天去車站為旅客服務,節假日到大自然中去領略祖國山河的奇異風光等,也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體會和感受,那麼以應隨時把它們記下來,以充實自己的「公尺倉」。

平時,老師應千方百計地鼓勵和支援學生投身生活實踐,開闊視野,關心不斷湧現的新人新事新觀點,從而溝通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蒐集積累新材料。

五、蒐集積累材料,莫忘作文講評課。

每次作文課,雖然同一文題,但學生由於性格不同,生活閱歷不同 ,觀察體驗不同,想象力不同,表達能力不同,積累材料多少不同,所以寫出的文章使用材料也有差別,評講作文時,我總是挑出最佳材料師生共賞。學生聽後,發現有些材料非常新鮮,是自己所沒有積累的,於是很感興趣,即興記錄下來,充實自己的「公尺倉」。例如,在寫《說「愛」》這個文題時,學生使用的材料有:

北大成立愛心社;老農節衣縮食資助希望工程;人民子弟兵奮不顧身參加抗洪救災;老狐狸在有小狐狸時,百般呵護,但小狐狸長大後,就拼命趕走它。也有「不法分子獵殺國寶大熊貓」、「救助落水兒童開價」、「親子燒老母騙取保險費」等反面材料。同一文題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通過作文評講課,學生不斷收集積累到同一主題的不同材料,「下鍋之公尺」,源源不斷。

要想有說話,就是平時攢。如果語文教師能經常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留意報刊廣播,放眼各科教材,參加社會生活,不忘作文講評課,養成隨時記錄所見所聞的好習慣。那麼,各項積累會積少成多,為寫作籌備大量的「儲備物資」,隨時呼叫,才能做到有物可寫,有物能寫且能寫好,「找公尺下鍋」也就不再成為難題了。

談談作文寫作材料積累

古人為文之道,講究 厚積而薄發 意即要提高寫作水平,寫出好文章,必須從 積 入手,豐富學生作文素材。可見積累材料很重要。怎樣指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呢?一 教材內積累 中學語文課本盡收名篇佳作,思想之精深,材料之豐富,無不給人以藝術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反覆誦讀這些精品文章,品味其精美的語言 精巧的結構 高...

鼓勵學生觀察生活蒐集寫作材料

初中 作文 觀察 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每個學生都是乙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寫作是展示學生的個性化世界的最佳途徑。語文課程標準 也為初中作文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方向 要求學生說真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 社會 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 力求...

如何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現今好多孩子面對作文無話可說,想一點寫一點,寫一點想一點,這種擠牙膏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知識面狹窄,基礎薄弱,缺乏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入手,教給學生採集積累的方法,鼓勵他們多積累,夯實寫作基礎,讓孩子們的作文妙筆生花。一 在勞動實踐中獲取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