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整合實驗與研究的立項方案

2021-03-04 09:27:05 字數 4683 閱讀 1321

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重點課題

課題立項方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圍繞課程實施、課堂改革、作業布置與批改等問題進行過涉及城市、縣鎮、農村43所學校,2367人的小學生問卷調查,有乙個現象引起我們關注,對「你感興趣的課程(可多選)」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科學、品生、品社以及地方課程興趣均較低,全部低於語文、數學。這一結果顯然不合常理,令我們很吃驚。

1.薄弱課程邊緣化,難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科學、品生、品社以及地方課程在學校處於邊緣化的境地。儘管有著高壓的行政制度逼迫著學校開設課程,也安排有教師上課,現實中卻存在著種種問題不可不面對,使得這些課程難以在學校實施。

(1)師資匱乏,教師壓力大

進一步調查發現,上述綜合實踐活動、科學、品生、品社以及地方課程的專職教師很少,絕大多數教師同時兼任一門或幾門學科。科學、品生(品社)專任教師只佔應配任課教師數的30.3%;而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幾乎沒有專職教師。

受訪教師反映,兼課過多使得分身乏術,往往不能把精力平均分配給所有兼課課程,造成有的課程「走過場」。課程中了解社會、動手實踐等體驗感悟類內容更是難以落實。許多學生反映,「老師只是帶領我們粗略地把書翻一翻。

」有的則乾脆「把語文上成語文,把思品、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校課程等都上成語文」,兼職「副科」成了「主科」的幫忙田。總之,這些課程「應付了事」 、「兼而不上」現象時有發生,導致課程教學質量不高。

以下是某校教師周工作量統計:

教師a:語文8、品德與生活3、地方1,共計:12節;

教師b:數學10、地方1、校本1,共計:12節;

教師c:英語6、科學6,共計12節;

教師d:綜合實踐6、校本6,共計:12節。

抽樣學校統計,兼課三門以上的教師達43.9%,最高達到68.07%。這種狀況在我市的農村小學具有普遍性。

師資的匱乏使得學校在面對諸多的課程時,自覺地將「教師」進行了整合。

(2)課程內容與課時安排不匹配,學校壓力大

一方面,象科學、傳統文化、安全教育等課程內容簡單,這裡所說的簡單是相對於其所佔的課時來說的,在要求的課時下完成教材所列的內容太充裕;另一方面,象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開放性課程,既沒有統一的教材,又沒有可供直接運用的具體的操作模式或範例,受理念、水平及教學傳統、考試評價等多因素影響,教師很難將課程實施到位。另外,綜合實踐要求學生的體驗與參與,即便要出去體驗一課時又完成不了,還受安全等因素的制約,出現諸多難以實施的困難,給學校造成很大的壓力。

(3)內容交叉重複,學生壓力大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交叉重複現象不在少數。加之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經由打造特色課程形成辦學特色,進而建立特色學校,被更多校長所認同。學校裡有少則幾門多則幾十門自己開發的課程,使得學生接觸到的課程更是「剪不斷、理還亂」,成了讓廣大小學教師倍感困惑的一大問題。

2.課程目標與內容重複交叉

內容重複交叉:如「分類」的知識,小學數學、美術、品德與生活中均有相關的內容;再如「學看平面圖形」,同樣在小學數學、小學品德與生活中看到。小學數學與語文中分別設定的「綜合應用」和「綜合性學習」與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內容重複。

小學品德與生活中對安全知識的學習與地方課程的安全教育重複交叉。小學科學中很多的像土壤與生命等內容與地方課程中的環境教育交叉。小學地方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同樣在語文課中有不少內容。

等等。目標的重合。如品德與社會、科學、綜合實踐活動三門課程中都有關於人與自然的目標,分別是:

品德與社會:

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科學: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綜合實踐活動:

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形成自覺保護周圍環境的意識和初步能力。

不難看出,上述三門學科有些課程目標並不是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絡、相容相關的。另外,地方課程中的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其課程目標也與上述三門課程的目標存在廣泛的相容性。

統計顯示,國家課程中《科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與地方課程《環境教育》《安全教育》交叉重複率達48%--61%。國家課程中《語文》《數學》與國家課程《科學》《品德與生活(社會)》交叉重複率也達到10%—15%。

對進入學校的全部課程進行梳理整合,統籌管理,實現新課程倡導的「小學課程以綜合為主」的要求,有必要、有空間、有效益。

二、課程整合及價值追求

1.課程整合的界定

從廣義上講,課程整合是指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中,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從狹義上講,課程整合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課程,融合成一門課程組織教學,並達到或超越原課程設定目標的課程實踐活動。

本研究中的「課程整合」,主要傾向於狹義概念,適當延伸到廣義概念。主張以國家課程《語文》《數學》《科學》《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體,設立「語文與品德」「數學與科學」「綜合實踐」等主題,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及學校課程中的相關內容,通過刪減、融合、增補、重組,形成以自主性、體驗性、開放性、生成性為主要特徵的「主題模組」實施教學。整合後的課程稱為主題課程,屬於綜合課程範疇。

2.課程整合意義

主題課程不是對原課程內容的簡單刪減,也不是乙個拼盤,而是在重新審視傳統的學科分類,軟化學科界限,改變單純以學科邏輯組織課程內容的做法,強調以學習者的經驗、個體和社會需要為基礎,以問題為核心進行的課程整合。主題課程既要繼承分科課程的優秀傳統和寶貴經驗,又要在教育理念、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重大突破。

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科課程往往偏重於關注「知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偏重於關注「經驗」,但是,離開了「知識」談「經驗」只不過是「體驗」而已,不能讓學生完全深刻的了解知識的始終。主題課程希望做到書本知識與實踐體驗的有機統整,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個體生活的聯絡。讓學生的知識學習和實踐體驗用整體的視角,走上更高乙個視野層次。

3.課程整合特徵

整合的課程具有以下特徵:

整體性。世界具有整體性,世界的不同構成——個人、社會、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機整體。人的個性具有整體性,個性發展不是不同學科知識雜匯的結果,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世界與自我的結果。

實踐性。主題課程以「活動」為主要實施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想象」、「創作」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開放性。主題課程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本線索,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學習活動方式與活動過程、評價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自主性。主題課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自主開展活動,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

生成性。隨著課程活動的不斷展開,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新的活動目標和活動內容將不斷生成。

4.課程整合理論價值

世界是乙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教育是乙個大整體,每個部分都應從整體論的視角出發,全面的審視和把握世界,構建一種適合學生整體、多元發展的課程模式。

赫爾巴特「相關綜合課程論」。歷史上首次系統論證課程綜合化的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他認為,只有綜合教學「能夠承擔教育所要求的建立整個思想體系的任務」。赫爾巴特是「相關綜合課程論」的代表人物,他倡導教育要以兒童的「思想圈」為出發點,選擇相關的教材學習,從而使得新的觀念不斷被已有觀念所同化,最終目的是要培養人的完整人格。

人本化教育思想主張教育應該培養整體的、自我實現的、創造性的人,倡導人本化的課程與注重人際關係的教學方式。羅傑斯在其著作《學習的自由》中明確指出:教育目標應該促進「整體認知的學習」與變化,「培養對變化開放、靈活和適應的人,學會怎樣學習並且因而能不斷學習的人」

後現代主義課程論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重建整體的、有機的世界,極力主張「去中心」和「邊界鬆散」,極力主張學科之間界限的消除,極力主張科際整合。它批判現代主義知識觀以工具理性割裂生活世界、生命世界、知識世界與自然世界的有機聯絡的機械教學,使教學走向知識、生命與生活的多元整合。

a.s尼爾認為「發現的快樂和征服的快樂,是兒童時期最大的快樂。」a.

s尼爾指出:我常常對這些滿腹無用知識的青年男女的幼稚感到驚訝。他們知道的很多,辯論對答如流,古文出口成章,但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卻幼稚如嬰兒。

他們只被教給怎樣了解,但未學到怎樣感受。

無論是知識中心綜合課程論、兒童中心綜合課程論、問題中心綜合課程論、人性中心綜合課程論,都倡導綜合課程。近年來,世界範圍內新一輪課程改革運動確認了整體主義的課程取向,它十分強調學生的心智、情感、心理甚至是精神等各個方面的平衡。我國當前所推進的新課程改革,正是以倡導全人教育、扭轉課程過分注重知識傳承和技能訓練的傾向為特徵的,主題課程恰好具備這一功能,它能轉變我國單一的課程功能,從而實現整體的課程功能的發揮。

5.課程整合實踐追求

從實踐操作層面,我們對小學課程進行整合的價值追求,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落實兩個《綱要》中關於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落實動手實踐類、體驗感悟類課程內容,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二是減少課程門類,提高課程綜合性,減輕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課程負擔,解決課程實施實踐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

三是實現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

實驗小學課程整合實施實施方案

課程整合從廣義上講,是指將兩種 兩種以上的學科,融入到課程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創立綜合性課程文化。廣義課程整合 針對教育領域中各學科課程存在的割裂和對立問題,通過多種學科的知識互動 綜合能力培養,促進師生合作,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課程發展。課程整合涉及到課程結構 課程內容 ...

中小學課程整合研究方案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張斌 一 中小學課程整合研究的背景 一 開展課程整合是國家課程政策的內在要求 2001年,我國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本次課程改革所頒布的綱領性檔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指出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 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

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深層次整合研究

摘要 課程整合本身就是為了適應時代和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新思想,是將知識更貼近於生活的一種手段。隨著現實社會的發展,教育技術迅速進步,資訊科技不斷更新,整合已經不僅僅侷限於學科課程內部的整合了,資訊科技也參與了進來,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被提上日程。但是,教育技術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提倡素質教育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