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2021-03-04 05:48:16 字數 5237 閱讀 7026

曹志英《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師翻譯,長春出版社 2003 年出版。本書以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為主線,結合課堂實踐揭示這種課程形態為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生長點,從而引發課堂和學校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書中很樸實的給我們展現了乙個個實際問題並進行認真有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書中又深入淺出地闡述現代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正如李季湄教授所說「讀罷此書,完全被作者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精闢入裡的批判所震動。」

我讀的是前言部分。有這麼乙個故事:當學生在媽媽的陪同下去學校時,怎麼也不肯進教室。

他說:「學校裡不快樂」。當小林老師問其他同學時也得到了同樣的答案。

第二天小林老師把自己的詩寫在黑板上時又引起了孩子們說:「小林老師太溫和」的聲音。讀到這裡我不由想起了我自己,在我身上也有著這樣的問題。

方法嚴厲了孩子就太「死」,稍微松一點孩子就太「活」。因此我往往把握不好這一點,不能把兩者融合起來。在佐藤學先生看來,在「潤澤的教室」裡,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

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在課堂上,老師傾聽的不僅是學生發言的內容,更是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不僅聽他們的有聲語言,還認真傾聽那些可能更有價值的無聲的語言。在這樣的教室裡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乙個乙個的學生。

老師即使在對教室中的全體學生講話,他也從心底裡意識到,是在與每乙個學生個體的交流。「潤澤的教室」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和滿足,而這正是教育人性魅力的最好體現。

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成長的快樂。這是我們新教育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就多了。

對於後進生,雖然自己沒有從人格上歧視過他們,但除了提供一些學習上的幫助外,很少走進他們的生活與心靈,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在行動上的缺失。以前,比較注重別人的看法與評價,喜歡自己的淡定與從容,但我想沒有方向感的淡定與從容終究會演變成頹唐與平庸。我捫心自問,乙個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我做到了嗎?

我覺得自己相距「好老師」還很遠很遠很遠,我沒有對學生付出像母親般的關愛,我在教學上依舊停留在知識傳授的層面,沒有給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學習的幸福感…… 作為教師的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

積極完善,努力讓孩子們感到學校的快樂!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吳香《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本並沒有多少大理論、大敘事的書,但其中卻隱含著最真實的教育哲理。它的確是一本好書,作者以通俗的語言解決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迷茫和困惑,讀這本書讓教師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課程改革。讀著讀著你會感到它與我們有許多的共鳴之處,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

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是學生成長之寶地。而這恰巧與我這學期的小課題研究相關。

在課程改革中我們過多地追求課堂上小手如林地爭搶發言的熱火朝天的場面,似乎只有那樣的課堂才能顯示出教師的水平和學生的能力。卻忘記了缺乏靜思默想的發言往往是最膚淺的理解,最沒有深度的表達。同時造就了一批思想的「懶漢」;培養了一批只知道表現而不善於思考的追求虛榮的幼苗。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擁有怎樣的課堂呢?讀了這本書你就會明白:我們的課堂教學追求的不該只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

作者在《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

」作者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用心傾聽,更有利於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在我們平時的課堂中,老師乙個問題出來,學生立即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在交流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的腦子裡只裝著自己的見解,卻沒有用心傾聽其它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不夠全面、缺乏主動。

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重要」「在教室裡,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以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就得豐富起來」,這樣,學生的發言才會有深度,有廣度,從而形成自己的想法。

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中,也何嘗不是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學生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非常熱鬧,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教師更應該善於傾聽,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猶如是在「與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悅的」,由此可見傾聽的確非常重要。

所以說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教師更要學會傾聽,特別是面對表達不暢的學生發言,教師更應該耐心地傾聽,不但要去傾聽學生發言的內容,更要懂得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所以,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不能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至未能與他們的想法產生共鳴。語文課堂非常注重人文性,有許多東西往往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

如果我們教師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即用心傾聽他們有聲的發言——回答問題時的表達,也用心傾聽他們無聲的發言——乙個動作,乙個表情、甚至乙個眼神,那麼一定能真正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這也成了我現在要一直努力的目標。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周麗娜這兩天,我認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應該說教學過程還是比較順暢的。但是,我始終覺得課堂裡似乎缺了點什麼。

究竟是什麼呢?好像是一種氛圍。對,是缺少了一種融洽的、自然的、符合真實生活的交際氛圍。

可是,我面帶微笑,態度和藹可親,對學生以正面鼓勵為主,怎麼會有不夠融洽的感覺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當反反覆覆地想過後,我一下子醒悟了,原來是站的位置出現了問題。

課堂中的我,儘管態度親切,可是始終把自己當作教師,站在講台邊上,和學生進行遠距離地交流。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被乙個個小腦袋隔開了。真實生活中可不是這樣交流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是近距離的,這樣才能傾心相訴,侃侃而談。

是呀,只有空間距離的縮短,才會使心靈距離縮短。否則,交際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果然是這個原因!今天,在課堂上我調整了自己和孩子們的距離。我走到孩子們的中間,課堂氛圍真的變了。

在和婷婷交流時,我彎下身子認真地傾聽她的發言;和小麗交流完時,我用手輕輕地拍拍她的肩膀,微笑示意她請坐。同學對同學進行朗讀評價的時候,轉過身去真誠地面對其發表看法……真神奇,課堂氛圍一下子變得融洽了。我和孩子們之間,心更近了;孩子們和孩子們之間,心更近了!

課堂氣氛,是一種社會情感氣氛,主要指班集體的情緒狀態。它影響著群體的集體精神、群體的價值以及每乙個學生的內心世界。良好的課堂氣氛具有極大的感染力,本身具有課堂效果的「助長」作用。

日本學者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提出了「潤澤的教室」概念,揭示了課堂中的師生和生生關係。在「潤澤的教室」裡,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構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著一種基本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不會因此受到忽視,也能夠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得到承認。

教師的行為決定了課堂氛圍,而這種氛圍又反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師生間資訊交流和整體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積極行為對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十分重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感受,樂於接納學生的意見,善於啟迪學生的思維,積極讚賞鼓勵學生。

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生生間距離的控制,教師的肢體語言呈現都是十分微妙的,它們無形地影響著課堂氛圍。教師走近學生,俯下身子讓自己的目光與學生平視,細心地傾聽,娓娓而談,平和地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此時,教師淡化了角色意識,和學生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使得課堂氛圍融洽而和諧,口頭表達過程展開充分,目標有效達成。

正是由於空間距離的拉近,才實現了心理距離的拉近。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陳志英 當我拿到《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就在想這個日本學者伊藤學給書取這樣乙個怪異的名字,大概是因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為教育者個體的觀點,理念上的革命,因為改變自身的認識理念是最難的事,所以冠之以「革命」,而這個革命最主要發生在自身,所以又謂之「靜悄悄」。 本書對許多教育例項的剖析和論述,對我乙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頗受啟示,下面只是攫取一些片面的、印象最深的感受。

前言裡,小林班上的學生,對於「學校不快樂」的呼聲,對我很有觸動。而對佐藤學教授提到自責的情緒和自厭的念頭我也感同身受。坦白的說,我現在就常常有力不從心的感受。

無論是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容易焦慮。總覺得這樣也有問題,那樣也有問題。尤其是在課堂上,倘若出現一時的沉默或者學生無法說到自己預設的內容,總是擔心完不成教案,無法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覺得那是教學工作的失敗。

然後就開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給學生提示甚至答案,偶爾有幾次,還會因此對學生發脾氣。然後學生們雖端端正正坐著,卻一言不發。

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之後,發現自己仍然在以學生的「發言」為中心了解他們的看法,而不是在認真仔細地對待「傾聽」,還沒有向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方式轉變。反思這十年多來的教學,班中常常會有一部分學生不善於傾聽,常常是草率發言,對於這些學生,我卻忽略了培養他們傾聽的能力,正如書中所說,有不會傾聽的學生,是因為有不會傾聽的老師。我自己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常常在學生還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就不斷地再想,接下來的環節是什麼呢。

看似在聽學生的回答,其實已經忽略了他們的回答,以及回答背後所傳遞的資訊,包括他們思想的起伏波動。

看來,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麼讓自己和學生學會傾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學會了傾聽別人的訴說,才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因為只有傾聽是一種理解,在努力聽懂、理解之後,才能做出積極的反應,給予正確的評價。只有建立了這種誰都能安心地表現自我、相互學習的環境,自己才能擺脫焦慮,學生也才不會覺得學習是不快樂的。

看完《靜悄悄的革命》,我對自己說:埋怨聲中,我們永遠看不到綠色教育的一線曙光。所以,首先要潤澤自己的心態,克服焦慮。

然後再努力潤澤自己的課堂和教學,努力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用本書封底的話來說: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

僅此而言,它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同樣,自我調整和自我改造的過程也將是在不斷的觸動和感悟中完成的。

讀《靜悄悄的革命》

馮瓊娟讀這本書,受益匪淺。

我讀書,喜歡囫圇吞棗,很快速地瀏覽,所以常常可以很快地讀完自己喜歡的書,但當讀完,只記得大概,至於細節,忘了。可是讀這本書,我發現只能徹底改變自己的閱讀習慣,因為按以往的讀書方式閱讀,居然不行,讀不懂。你看,「這種教師的活動可以作乙個大致的區分,主要表現為兩種活動方式。

一是與每個學生應對的活動,一是與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認識相互激盪迴響的活動。」什麼意思?回過頭再讀,一連讀了三四遍,還是不懂。

那就放著,一知半解吧,繼續讀。於是又看到了兩個詞:「服裝裁剪」「交響樂團」,不禁莞爾,對作者深深佩服。

這本書,既有深奧的理論,又有貼切的比喻,對比,很形象,讀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我浮躁的、膚淺的讀書方式,讓我回歸了學生時代細緻、字斟句酌的閱讀方式。再說得嚴重些,它改變的其實不只是我的閱讀方式,還有我的學習態度,能讓我終於定下心來讀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深層次的東西。

邊讀著書,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把書中的事例與我們的現實相比,然後感嘆,國情不同,教育也就有太多的不同了呀。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當我拿到 靜悄悄的革命 一書,我就在想這個日本學者伊藤學給書取這樣乙個怪異的名字,大概是因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為教育者個體的觀點,理念上的革命,因為改變自身的認識理念是最難的事,所以冠之以 革命 而這個革命最主要發生在自身,所以又謂之 靜悄悄 本書對許多教育例項的剖析和論述,對我乙個普通的教育工...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關注傾聽 提公升學習能力 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佐藤學的這句話讓我想到乙個故事 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在節目中訪問乙個想當飛行員的小朋友,問 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的回答是 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下去 當現場的觀眾笑得...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1.創設情境,使學生樂於傾聽 孩子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傾聽對學生來說是無趣的,為此我們要想方設法從這種無趣中為學生尋找和創作樂趣。比如我經常在為學生創設合理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對話,當在學生反饋時,此時要求其他學生不舉手,不打斷他人的對話,逐步培養學生樂於傾聽的能力。2.恰當評價,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