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複習第十一章

2021-03-04 05:40:27 字數 4640 閱讀 4732

第十一章能力

【考試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熟悉能力的基本概念,掌握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和聯絡,區分才能與天才;掌握能力的分類,識記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創造能力、晶態能力、液態能力的概念;掌握能力的理論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懂得能力發展的一般趨勢,能力發展的個別差異和能力測量方法,重點識記一般能力測驗中的智商計算公式;把握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條件,識記信度、效度與常模;聯絡實際如何培養學生能力。

【大綱內容與重點】

第一節能力的一般概念

一、什麼是能力

(一)能力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

(二)能力與活動的區別與聯絡

能力與活動是緊密相連的。能力表現在人所從事的各種活動中,並在活動中得到發展。當然,能力與活動之間,並非完全一一對應的關係。

一種能力可能會對多種活動起作用,一種活動也會需要多種能力。

(三)能力的分類

能力包括已有能力和潛在能力。

1.已有能力:已有能力亦即現實能力,指已經在活動中得到發展,並可以通過活動顯現的能力。

2.潛在能力:潛在能力指個人能力發展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在外部環境或教育條件許可時,可以通過一定的經驗發展成為現實能力。

二、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與聯絡

(一)知識與技能的概念

1.知識:知識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每個人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都不斷地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

2.技能:技能是在活動中由於練習而鞏固、並在活動中應用的基本動作方式。

(二)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和聯絡

第一,所屬的範疇不同。知識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動中由於練習而鞏固、並在活動中應用的基本動作方式;而能力則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徵。

第二,生理機制不同。知識、技能賴以獲得的神經機制,是形成暫時神經聯絡和動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經基礎是中樞神經系統在暫時神經聯絡形成和鞏固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某些特性。

第三,概括化的內容與結果不同。知識是在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中對相應經驗的概括化結果,技能是在行為方式的練習鞏固過程中對相應行為方式的概括化結果,而能力則是調節行為、活動的相應心理過程的概括化結果。

第四,遷移的範圍不同。知識與技能的遷移範圍都比較狹窄,它們只能在類似的活動、行為或情境中發生遷移;能力則有相當廣的遷移範圍,可以在很多場合間(即使它們並不很相似)發生作用。

第五,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不是同步的。較之能力的發展,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能力也不是永遠隨知識、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地發展。

能力與知識、技能又是緊密相聯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會影響到知識掌握的深淺、難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掌握系統科學的知識和技能,則更有利於能力的增長和發揮。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把知識、技能的傳授與發展學生的能力簡單地等同起來,也不能僅僅依據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來衡量他們的能力高低。同時,也要注意通過教學活動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使能力得到發展。

三、才能與天才

(一)才能的概念:

才能是多種能力的獨特結合,通常在解決實際問題和應對現實事件的過程中體現。完成任何活動,單憑一種能力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多種能力的合理結合。

(二)天才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少數人的多種能力在活動中達到了最完備的發展與結合,能夠高水平、開創性地完成多種活動任務,或完成某一領域中人們通常難於完成的特殊活動任務,這種高度發展的才能通常被稱為天才。

第二節能力的種類和結構

一,能力的種類

(一)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各種活動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從事一切活動所必備的。如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這裡需要作出說明的是,目前國內一般學術著作中所出現的智力概念,其含義是指一般能力的綜合。

2.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從事某項專業活動所必備的能力。如**能力、繪畫能力、數學能力等等。它是順利完成某專業活動的心理條件。

3.二者關係: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是有機地聯絡在一起的。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特殊能力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內部條件;特殊能力的發展也有助於一般能力的提高。

(二)模仿能力與創造能力

1.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是指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活動,然後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應的能力。模仿是動物和人類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

2.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指按照預先設定的目標,利用一切已知的資訊,創造出新穎、獨特、具有個人或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

3.模仿能力與創造能力的關係:模仿能力一般包含了創造性的因素;創造性活動也包含有模仿活動,創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三)液態能力與晶態能力

1.液態能力:液態能力是指受神經系統成熟影響較大,受後天文化和知識影響較小的能力。

2.晶態能力:晶態能力是指受後天經驗影響較大,主要表現在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識或解決問題上的能力。

3.二者關係:液態能力和晶態能力有不同的發展規律。個體早期時候,液態能力有比較明顯的發展;進入成年期以後,液態能力有所衰退。

晶態能力則不然,它伴隨個體終生發展,到25歲以後發展速度才逐漸趨於平緩。 .

(四)認知能力、操作能力與社交能力

1.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資訊的能力。它是人們完成活動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條件。

2.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人們操縱自己的肢體以完成各種活動的能力。人們通過操作能力與外界發生聯絡。

3.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主要表現為人際關係敏感性、人際關係調整能力和自我協調能力。

4.三者關係:認知能力、操作能力與社交能力是互相聯絡、相輔相成的。人在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發展認知能力;認知能力的提高有助於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二、能力的結構

心理學領域中關於能力的各種學說主要源自國外,下面就各種學說作一簡要的介紹。

(一)因素構成理論

1.二因素說

能力的二因素說是由英國心理學家和統計學家斯皮爾曼提出的。這種觀點認為,能力由兩種因素組成:一種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潛能,是決定乙個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種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因素),它是保證人們完成某些特定作業所必需的。

活動中包含的g因素越多,各種作業成績的正相關就越高;包含的s因素越多,成績的正相關就越低。

斯皮爾曼的學說對我們理解能力的結構具有重要啟發意義。能力包含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種不同因素的觀點,為我們研究二者的區別與聯絡、制定測查這些能力的手段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出發點。

2.群因素說

通過因素分析,美國心理學家塞斯頓提出了構成能力的七種因素。它們分別是:詞的理解力、言語流暢性、數字計算能力、空間知覺能力、記憶能力、知覺速度、推理能力。

塞斯頓後來根據自己的理論編制了一套《基本能力測驗》。

群因素說與二因素說不同之處在於:斯皮爾曼認為,能力除了g因素外、還有很多s因素;塞斯頓則認為只有有限的幾種基本因素。

目前,心理學領域傾向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能力既有一種共同因素、又有為數不多的幾種基本因素。這種觀點將斯皮爾曼和塞斯頓的看法綜合在了一起。

(二)三維結構模型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智力可以分為三個維度:內容、操作和產品。

內容包括:視覺、聽覺、符號、語義、行為;

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集中思維、評價;

產品包括:單元、類別、關係、系統、轉化、蘊含(應用)。

這三個維度構成乙個立方體。由於內容有五種、操作有五種、產品有六種,由此就構成了總數為5×5×6—150種的不同組合。每一種組合代表一種能力。

(三)層次結構理論

英國心理學家弗儂繼承和發展了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說,提出了能力的層次結構理

論。他認為,能力的結構是按層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層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層次分兩大群,即言語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機械方面的因素,該層次稱作大因素群;第三層次為小因素群,包括言語、數量、機械資訊、空間資訊、用手操作等;第四層為特殊因素,即各種各樣的特殊能力。

(四)三元智力理論

三元智力理論是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斯騰柏格提出的智力的資訊加工理論,也叫三元智力理論。三元智力理論是在認知心理學資訊加工理論影響下形成的。該理論試圖以認知過程的觀點,解釋認知活動中所需要的能力。

根據這種理論,個體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於個體對資訊加工方式的不同決定的。因此,設法測量個體在認知情境中資訊加工的方式,就可以鑑別個體智力的高低。

三元智力理論設想:人的智力是由相互連線的三邊關係組合而成的智力統一體。智力統一體的三邊可視為智力的三種成分,各邊之長度因人而異,由此造成了個體的智力差異。

智力統一體的三種成分分別是:

1.成分性智力,指個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資訊進行有效加工處理的能力,包括三種基本的智力成分:元成分(元認知能力)、執行成分(認知能力)和知識獲得成分(通過學習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2.經驗性智力,個體運用或改造自己的經驗從而實現目標的能力。它包括兩種能力: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造舊經驗創造新經驗以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個體在現實生活中,有效地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並從中獲得有用資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種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改造環境的能力和選擇能力。

而所謂的選擇能力是指在多種可能性中選擇其中之一以達到目的的能力。

很顯然,三元智力理論在理論上把智力的觀念擴大了,傳統智力測驗測量的只是學習知識的認知能力。該理論強調適應環境和改造經驗乃是人類智力的重要表現,這對於引導學生學好課堂內外的知識,讓學生接觸現實生活以培養其適應環境和創造新經驗的能力,是有啟發價值的。

《中學心理學》期末複習指導第十一章

重點 金茲伯格的職業發展理論和霍蘭德的人格型別理論 中學生公升學心理的特點及型別 考試焦慮的產生原因與應考策略 影響中學生就業心理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當代中學生職業選擇的特點 前程設計的心理學原則 職業指導的作用和任務。難點 職業心理研究的有關理論 如何幫助學生選擇公升學的志願及應考的策略 學生的理想...

管理學原理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人員配備工作概述 本章基本結構 第一節人員配備的含義 第二節人員配備的原理 第一節人員配備的含義 一 人員配備的概念 單選 名詞 管理學中的人員配備是指對管理者進行恰當而有效的選拔 培訓和考評,其目的是為了配備合適的人員去充實組織機構中所規定的各項職務,以保證組織活動的正常進行,進而實現組織...

第十一章熱學

一 擴散 不同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意義 分子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的運動,而且溫度越高,擴散越快。固體 液體也有擴散現象 二 布朗運動1827年 英 布朗首先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花粉時發現的,稱為布朗運動。1 運動是無規則的 2 顆粒體積越小越明顯,質量越小越明顯 3 溫度越高越明顯 4 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