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的理論與方法

2021-03-04 02:16:34 字數 4813 閱讀 7655

慧廣法師著

目次序言

第一章懺悔的意義

第二章佛教的懺悔觀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三種懺法的內容

第三節三種懺法的比較說明

第四節事懺與理懺

第三章中印懺悔法的異同

第一節懺悔的次序

第二節懺悔方法的演變

第三節中國懺的特點

第四章禮佛持咒的懺悔功用

第一節禮佛的懺悔功用

第二節持咒的懺悔功用

第五章不能作法懺時

第一節作法懺的功用,

第二節以心念法懺悔罪

第三節大乘的懺悔觀

第六章取相懺的意義

第一節禮佛罪滅的徵象

第二節持咒罪滅的徵象

第三節見到瑞相的意義

第四節信心能滅罪

第五節取相懺與修行

第七章完成取相懺的例子

第八章從事懺到理懺

第一節理懺的重要性

第二節理懺的內容

第九章能滅重罪的無生懺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懺除殺父罪的例子

第三節懺除害母罪的例子

第四節懺除波羅夷罪的例子

第五節無生懺罪滅的徵象

第十章善待懺悔

後記懺悔的理論與方法

序言「業障常會跟隨修行的人」,不管這句話的真實性有多大,但對國內的某些佛教徒來說,卻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不知道古代的佛教徒是否如此?在當前,有不少的佛教徒,總是覺得業障深重;而且,難消難解。比方:

身體上的病痛,看遍了多少的名醫,吃盡了無數的藥物,老是醫不好;心理上的障礙,一旦用功修行時,就會現前,也一直束手無策。只要進入佛門數年,常在各道場跑、常與各方佛教徒接觸的,就能夠感覺出,有些佛教徒確是多災多難。業障,對現代的佛教徒,尤其是修行者,往往是個很令人困惱的問題——不管是出家或在家。

為什麼現代的佛教徒會多諸業障呢?或許是福薄吧?或許是往昔(前生)惡業造了太多,今生惡因成熟,終於報應來臨?

所謂「業障」,就是會障礙我們學佛修行,使我們不容易達成修行的目標。因此,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須先消除業障。

那麼,業障要怎樣才能消除呢?業障重的人,可能也是福德較差者。所以,要消除業障,必須先培福德,多做有益於人類社會,乃至一切眾生的善事功德;譬如:

持戒、布施、供養三寶……等等。業障就是由「業」——各人所造作的行為所引起;會形成障礙的業,必然是惡業,善業是不可能成為業障的。於是要消除業障,就不可以再造惡業了;而要不造惡業,必須多行善事功德,這不但可以培植本身的福德,也具有消除業障的功用。

另外,就是要懺悔了。

懺悔是消除宿業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惡從善必經的程式。業障既由惡業所造成,當然,也就必須先消除惡業,業障才可望消除。

要如何懺悔,才能達到消除惡業及業障呢?這是有方法的,必須依照方法,正確的懺悔,才有可能達到懺悔的目標;而這,也就是本文所要提供給讀者的了。

本書所論述的懺悔方法,以根源於印度佛教者為主。佛教傳來中國之後,中國的祖師曾經根據經論中所說的懺悔原理與方法,編集了一些懺法,以供佛教徒懺悔時之用。譬如:

《粱皇寶懺》、《三昧水懺》、《法華懺》、《藥師懺》、《大悲懺》、《淨土懺》……等等,都是很有名的懺法,佛教徒依之懺悔,多少也能懺除業障。

古代中國的祖師,對佛教的貢獻,自然是有目共睹的。他們不但對傳自印度的佛教教理,有所整合,也有所創新;同時,使佛法本土化,為大多數的中國人所接受和信仰——這也表現在祖師所編的各種懺法中。

如此,本文為什麼不論述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懺法,而要談印度佛教的懺悔呢?這是有原因的。

(一)佛教來自於印度,印度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根源不明,是不容易正確的了解一件事情的;而且,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懺悔法,也是根源於印度經論,然後,再進一步的整合、提公升與創新。因此,了解傳統——印度的懺悔法,也有助於了解中國式的懺法。

(二)一種法門流傳久了,往往會變成形式化,而失去了它內在的精神。懺悔方法在經過中國祖師編集而固定化,長久為中國佛教徒所採用以來,似乎也難免流於形式化的傾向,逐漸偏離了佛教懺悔的真義;於是,憑藉中國懺法以懺悔的人,也就不容易達到懺悔的目的。因此,要來**印度式的懺悔法,期能匡正與更新中國式的懺悔。

(三)懺悔,如果要加以分類,或許可以分為「別懺」與「總懺」兩種。別懺是針對自己造了什麼惡、犯了什麼戒,然後再依有關的懺法來加以懺除。譬如:

犯戒的遮罪必須依「作法懺」來悔除;性罪則須依「取相懺」才能究竟的滅除,——這是佛教經律所強調的。總懺則是不管自己犯有什麼罪業,更不論自己的業障是今生所造或前世所造,都希望能夠在懺悔中加以懺除。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懺法,多屬於這種。

這兩種懺法,以那一種較為殊勝,而能達成懺悔的目的呢?似乎各有它的殊勝處,也各有不足的地方。舉例來說:

別懺能夠應病予藥,它的懺悔功效自然是很顯著的。但它的不足是:有的懺法只能懺除某些罪業,其他的罪業依然存在。

比方:作法懺能除遮罪而不能滅性罪;取相懺能滅遮性雙罪,而不能究竟罪源,唯有無生懺才能究竟懺除諸罪。所以,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懺法,大都將三種懺融合在一起,以便能總懺各種罪業,而又能究竟罪源。

這是總懺的殊勝了;但它的缺點是:將各種懺法大意編集成本後,懺悔者很可能以為依著懺本文本念誦一遍,或禮佛一遍,便是懺除了各種罪業。結果:

只是自我安慰罷了,罪業並沒有消除。

因此,在中國的佛教徒,長久以來,習慣了中國式的懺法之後,有必要回頭一探佛教的原來懺悔法;然後,吸收、融合中國式懺法的憂點,再依之來懺悔,如此,將會更容易達成懺悔的目標。所以本文的論述要以佛教原來的懺悔法為主;至於中國式的各種懺法,大多數的佛教徒都知道的,自然不須要再多加論述了。

第一章懺悔的意義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注重懺悔,都希望它的信徒常常懺悔;佛教也不例外。在佛教裡面,懺悔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

為什麼宗教——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都注重懺悔?懺悔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懺悔在印度的梵語,叫做「懺摩」。懺摩又是什麼意思呢?《南海寄歸傳》說:

「懺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口雲懺摩,意是請恕,願勿嗔責。」(註一)就是說:懺摩乃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它的意義就是「忍」;如果我們向人懺摩,意思就是請他人忍受和寬恕我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希望他不要生氣、不要責怪於我。

所以,懺摩就是請求他人原諒自己的過錯——也就是做錯了事情之後的一種內心的後悔。因此,懺摩又翻譯做「悔往」(註二)——後悔以往所做的事情。

從梵語的「懺摩」,演變到」懺悔」,則是在印度的梵文中,加入了中文。《金光明**句記》卷三說:「懺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懺摩,華言悔過。

」(註三)本來,梵文懺摩一語的意思,就是我們中文的後悔、悔過,大概是古代的祖師,希望懺摩的意義,更容易了解,於是,將「摩」字去掉,放入了中文的「悔」字,成了「懺悔」,如此,人家一看,馬上就可以了解它的內容。因此,中文化的「懺悔」,就代替了純印度梵語的「懺摩」。

但是,懺摩成了懺悔之後,在中國祖師的解釋之下,懺悔似乎比懺摩有了更深的意義。《摩訶止觀》卷七說:「懺名陳露先噁,悔名改往修來。

」(註四)懺悔不但具有去舊,也含有更新——去惡行善的內容了,這與懺摩的只是後悔以前所做的過錯,請求他人的忍恕,自然是義理上的進一步提公升。不過,筆者不懂梵文,梵文懺摩的意義,是否但為忍恕、悔往,只得存疑了。

從前面所述,就可以了解到;懺悔是在自己做錯事之後,知錯改過的表示,也是一種不甘墮落、向上公升進的心志。

人,是很容易犯錯的,《三昧水懺》說:「人之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

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註五)所以,有了過錯,比方:對不起他人或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時,唯一能夠補救的方法,就是懺悔,勇於承認自己的過錯。

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就要去向他懺悔,請他原諒;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時,就自己責備自己,以後不再犯錯了。

由此可見,懺悔實在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有了懺悔,人們才能免除做錯事之後,心中所產生的罪惡感;有了懺悔,做錯犯罪的人,才能夠改過向新,不致於長此墮落下去。所以,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注重懺悔,的確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註一:見大正藏五四冊二一七下:

註二:見三藏法數:懺悔條,

註三:見大正藏三九冊一一二中。

註四:見大正藏四六冊九八上。

註五:見大正藏四五冊九六○下。

第二章佛教的懺悔觀

第一節前言

懺悔,在佛教來說,是有方法的;也唯有講究方法;依靠著正確的方法來懺悔,才能達成預定的目標。

懺悔除了有改過向善的意義之外,還具有滅罪的功用。但要從懺悔中,達到滅罪的目的,依中國佛教律宗的說法,必須先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這個罪必須用什麼方法,才可以滅除?

這在戒律裡都有規定的。所以,要如法的懺悔,罪業才有可能滅除;否則,是徒勞無功的。

因此,中國古代的祖師,依照佛經所述,將佛教的懺悔法分為三種:作法懺、取相懺和無生懺。

第二節三種懺法的內容

一、作法懺

作法懺就是依靠著一定的方法,來發露自己所造的惡業,藉著方法的運作,而達到懺悔滅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式叉摩那、沙彌尼,如果犯了戒,就必須向僧中發露、陳說自己所犯的戒;然後,經過一定程式的羯摩,也就是懺悔儀式的作業之後,犯戒的戒罪,便可以消除,犯戒者的內心也就重獲清淨,不會再為犯戒而懊惱。

這便是經由作法懺而滅除了罪業。

在律宗來說,懺悔時的作法是很重要的;所以,作法懺特別為持戒的人所注重。從戒律的規定來看,犯戒的戒罪,也唯有經過如法的懺悔之後,才有可能滅除。

二、取相懺

取相懺就是在佛菩薩像前,發露過去所造的惡業,然後自貴於心,不計困勞的禮拜佛菩薩,以求見到瑞相。見瑞相之後,身心就會清淨舒適,不再有懊惱、不再有罪惡感;於是,過去所造的惡業,便消除了。

《梵網》菩薩戒四十八輕中,第四十一條「為利作師戒」內說:「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

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這便是取相懺。

總之,取相懺必須經由懺悔者,在佛或菩薩像前,痛澈的懺悔與不斷的禮拜;然後,感應到佛菩薩的瑞相,由瑞相的現前而獲得滅罪。

父親的懺悔

乙個人說要幹什麼事?首先看他讀了幾本書?讀的什麼書?基本上就可以看出乙個人能幹什麼事了,能不能幹事。比如說,乙個大學畢業生,臨畢業前,考慮首先當個老闆,幹一番偉大的事業。畢業後,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於是考慮找個工打打,首先問工資多少?再後來就是找個偏僻的地方,再找個不如自己的人,每天翻翻手機,偶爾看...

最優化理論與方法

課程報告 學生姓名 學號院系專業二 一二年十一月十日 最優化方法是近幾十年形成的,它主要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各種系統的優化途徑及方案,為決策者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最優化方法的主要研究物件是各種管理問題及其生產經營活動。最優化方法的目的在於針對所研究的系統,求得乙個合理運用人力 物力和財力的最佳方案,發揮...

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

如果從藝術切入研究文化和人的問題,可以看到有三方面的需求 突破演繹理性的束縛而直面與把握生活及其中的藝術實踐 突破實證理性的羈絆而深入體驗與闡釋藝術實踐的內在意義和想像世 突破 異文化中的藝術 或 原始藝術 的視域侷限而將所有生活中的藝術都盡收眼底,並確定文化批評的視角。最後,何明教授在人類學視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