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念佛法門開示

2021-03-04 02:16:34 字數 6830 閱讀 8070

印光大師法語:十念記數念佛法

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

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

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

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巨集淨土者,尚未談及。

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

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

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

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

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唸。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

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

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居士以年將半百,身繫樊籠,素未參尋知識。

倘欲即生了脫,但當專主淨土一門。金剛法華,且先置之度外。待淨土大通,一心已得後,再行研究不晚也。

若此刻便即從事,恐智力不給,得彼失此。一法未精,二利鹹失耳。揀魔辨異錄系禪宗。

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況居士乎。凡禪宗典章,概勿研究。以禪宗意在言外,若按文解義,則錯會佛法,以善因而招惡果。

釋氏稽古略,乃記事之書,而以禪宗為主。凡屬此種言句,皆當置之勿究可也。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全無恭敬,雖種遠因,其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此係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若當作腐僧迂談,便為自暴自棄,豈特孤負(印光),實為孤負自己也已。

(增廣文鈔卷一)

印光大師法語:十念法門

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

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唸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

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

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念數雖少,功德頗深。(增廣文鈔卷一)

增廣文鈔卷三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並序(代王弘願作)

恐其畏難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攝群機之最勝方便。待其漸入漸深,如得嘉餚,既知其味,則日用雲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於一茶之頃,以為定章也。

倘能具真信願,畢生堅持十念,決定往生。況更能加功用行者乎。(增廣文鈔卷三)

增廣文鈔卷二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願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增廣文鈔卷二)

增廣文鈔卷二復包右武居士書二

晨朝十念,當於盥漱後,功課前行之。淨土十要,西歸直指中,各有其儀,依而行之即已。但不可過十念,以多則傷氣。

光文鈔中亦屢言其利害。朝暮功課,照功課中念之即已。如公事多端,不暇念功課,則但用十念亦可。

此外則但止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已。所謂十念者,以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念十口氣,名為十念。

如氣壯之人,一口氣多念一二十句。氣弱之人,只能數句。不論佛數多少,但以一口氣,至十口氣,為度耳。

其法之妙處,文鈔亦說之。若多念,則又傷氣受病矣。不可不知。

文鈔三編卷三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汝蓋未悉心詳閱文鈔。縱閱,亦只泛泛然過目而已。(一)所言先從十念進行,不知十念一法,乃為極忙之人所設。

以終日無暇,但只晨朝十念。若有工夫人,豈可以十念了之乎。如先念十念,再按自己之身分,所立之功課做,則可。

若但十念即已,則不可。況此患難世道,禍機四伏。若不專志念佛及唸觀音,一旦禍患臨頭,又有何法可得安樂。

文鈔三編卷二復陳土牧居士書四

晨朝十念,忙人決定須用。即閒人能作正課,於正課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課,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唸法,然後再作正課者,何妨礙之可雲。

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十念一法,乃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淨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

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

印光大師法語——攝心念佛法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

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巨集淨土者,尚未談及。

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

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

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

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

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唸。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

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

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諦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

大勢至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也。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舍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

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

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令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

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公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增廣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

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

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閒,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至於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

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喻如兩軍對壘,必須堅守己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

候其賊一發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彼自懼獲滅種,即相率歸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帥不昏不惰,常時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滅賊,反為賊滅。

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至於無耳。故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畫防六賊夜惺惺。

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

增廣文鈔卷二復徐彥如軼如二居士書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

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大勢至菩薩,以如子憶母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餘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應道交。

又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即三昧也。)斯為第一。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攝六根之法則也。

(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聽,眼鼻決不至向外馳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

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真,故無效耳。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

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

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裡,故不知也。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

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

真有信、願,妄當自已。儻平日有過頭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譽、得緣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為自己本心,越精進勇猛,此種妄想,越多越大。

若不覺照,永息此妄,則後來還會著魔發狂,豈但妄想而已乎,固宜汲汲息此過頭妄想也。做功課,當依功課章程。念佛歸位,有加釋迦、藥師、二佛者,亦無礙。

論理,未念之前禮佛,則系釋迦佛也。世人多以人情為事,人無不求消災延壽者,故加唸藥師佛。實則阿彌陀佛,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威神功德,悉皆齊等,非念阿彌陀佛,不能消災延壽也。

文鈔續編卷上復又真師覺三居書(**二十年)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

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

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

文鈔續編卷上復**大居士書(**二十一年)

今日為寫法名,以一函遍復作開示。信發後,看汝信,知汝不知淨土宗旨。當依一函遍復所說,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

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唸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唸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

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

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

汝以極重之業力凡夫,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

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

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校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

既發心念佛,必須戒殺吃素,菸酒同斷。清心寡欲,娶妻原為生子。世人每以**事,為家常茶飯,而望生好子,則難乎其難。

汝以妄為幾殆,當斷欲一二年,為生子故,待婦天癸淨後,又須吉日良夜一行,必定受孕。從此永斷,所生之子,定規賢善強健。又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內而家庭,外而同人,均當以此奉勸,則是真佛**。否則尚為名教罪人,況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何可得乎。

印光大師開示 「念佛如何回向」

回向與不回向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為父母健康而誦咒後,若作回向,父母能得到這一功德,否則,父母並不能得到這一功德。而且,在以後生起嚴重的嗔心和邪見之時,這些善根,都會因此而長時不能感果。另外,回向的物件不同,所感的果,也會有極大的差異。如果只為現世的一些利益,如健康長壽 消災免難 公升官發財等回向,則...

如何契入念佛法門

平實居士著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念佛是三根普被 利頓兼修的修行法門。尤其適合繁忙緊張生活的現代人。念佛法門簡單易學,八十老翁念得,三歲孩兒也念得 大學教授念得,販夫走卒及不識一字的阿公阿婆也念得。但能信心具足,皆可依其根機而獲得或多或少的利益和感應 若能深入佛法 細意思惟,乃至能因念佛法門而明心見性。...

印光大師 請問觀想念佛要注意什麼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