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結構的雙重性與社會利益結構的演變

2023-02-04 11:21:06 字數 5480 閱讀 9486

韓民青【內容提要】 人類社會是乙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具有雙重性結構即職能性結構和利益性結構。社會的職能性結構,又稱功能性結構、技術組織管理結構。社會的利益性結構,則指的是人們的不同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面。

在社會的職能性和利益性的雙重結構中,利益結構更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社會利益結構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乙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從總的趨勢看,人們的社會利益將經歷乙個從統一到**再到統一的歷史程序。

【關鍵詞】社會結構的雙重性/職能性結構/利益性結構/社會利益結構的演變

人類社會是乙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從巨集觀上講,社會結構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點。在這裡,我們著重考察一下社會結構的職能性和利益性,或者說社會的職能性結構和利益性結構,並從社會結構的雙重性上進一步考察社會利益結構的演變。

一、社會的職能性結構和利益性結構

社會的職能性結構,又稱功能性結構、技術組織管理結構。職能結構是一種什麼性質的社會結構呢?「為了使社會有機體正常運轉起來,人們必須從事生產、運輸、交換、分配、消費等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活動,從事教育、科學、文化等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活動,從事軍事、政治、外交、組織等協調、管理、保衛活動。

人們在從事每一種活動的時候,都形成一種人與人、人與物的特殊的結合,形成著一定的結構,組成某種『社會器官』。而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社會器官』的有機結合則保證了社會有機體生命過程的實現。我們把由社會系統『生命』實現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人們的各種活動、環節與它們之間的功能關係所組成的社會結構稱作社會的功能性結構。

」①人類總體在自然環境中生活,每個人又在社會環境中生活,都需要發生和形成各種各樣的社會組合來實現特定的社會職能,這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類職能。要實現這些職能,就要求社會組合必須有與之對應的結構,這就是社會的職能性結構。從國家層次講的社會職能結構,主要是各種經濟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和文化管理體制。

人們在社會組合中不僅維持著職能關係,還保持著利益關係,這些利益關係又形成了社會的利益性結構。社會的利益性結構,指的是人們的不同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面。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生活資料的分配關係,階級階層的社會地位關係,都是社會的利益性結構。

在社會的利益性結構中,以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為核心的財產關係是其重要內容。所以,社會的利益性結構,亦即人們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力結構,是社會的根本制度,它體現為社會的經濟制度(公有制還是私有制)、政治制度(哪個階級**)和意識形態(哪種思想居統治地位)。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論述都涉及到了社會的職能性結構與利益性結構的問題。恩格斯在論述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時說過:「首先將根本剝奪相互競爭的個人對工業和一切生產部門的管理權。

一切生產部門將由整個社會來管理,也就是說,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總的計畫和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加下來經營。這樣,競爭將被這種新的社會制度消滅,而為聯合所代替。因為個人管理工業的必然後果就是私有制,因為競爭不過是個別私有者管理工業的一種方式,所以私有制是同工業的個體經營和競爭密切聯絡著的。

因此私有制也必須廢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共同協議來分配產品,即所謂財產共有。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發展所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說法。所以共產主義者提出廢除私有制為自己的主要要求是完全正確的。

」②在這裡,恩格斯分別提出了對生產部門的「管理」、「經營」問題,同時也提出了公共的「利益」、「私有制」、「財產共有」、「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協議來分配產品」等問題。前者屬於社會的職能結構,後者就屬於社會的利益結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4卷即《剩餘價值理論》一書中,也涉及到生產(社會)的職能結構與利益結構。

他說:「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已經使那種完全同資本所有權(不管是自有的資本還是別人的資本)分離的管理勞動比比皆是。因此,這種管理勞動就完全無需資本家親自擔任了。

」「只要這種勞動是由勞動的社會形式(協作、分工等等)引起,它就同資本完全無關,就像這個形式本身一旦把資本主義的外殼剝去,就同資本完全無關一樣。……庸俗經濟學家不能設想在資本內部發展起來的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的社會性質,能夠脫離它們的這種資本主義形式,脫離它們的各因素的異化、對立和矛盾的形式,脫離它們的顛倒和混亂。」③在這裡,馬克思所講的「管理」、「協作」、「分工」等勞動的「社會形式」,就是社會生產的職能結構,它是直接為形成生產力和生產活動服務的,它們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沒有根本聯絡,可以離開資本主義而存在;而「資本主義的外殼」、「資本主義形式」則指的是以資本家占有制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它們是社會的利益結構,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靈魂,是與資本主義制度共存亡的。

馬克思還反覆闡述過「協作」、「分工」等現代生產結構在組成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他說:「提高勞動生產力的主要形式是:

協作、分工和機器或科學的力量的應用等等。」他還說過:「協作是一般形式,這種形式是一切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為目的的社會組合的基礎,並在其中任何一種協作中得到進一步的專業劃分。

」④馬克思把「協作」稱作「一般形式」,「是一切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為目的的社會組合的基礎」,這就把它從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利益結構)中剝離出來,把它看成超越利益結構的一般性生產結構,這就是社會生產的職能結構。

應當承認,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根本弊端和腐朽性、建立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是最突出的任務,因此,他們把充分揭示社會的利益性結構,即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核心的生產關係及階級差別、階級對立與鬥爭作為主攻方向。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中,關於社會的利益性結構的論述要更多一些。但決不能由此就斷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注意到社會的職能性結構,更不能由此否定社會的職能性結構的存在。

也正是由於我們以往過多地重視了利益性結構而忽視了職能性結構,以致以利益性結構取代了職能性結構,這就在實踐上造成了重大失誤:只注重所有制問題,滿足於建立了公有制生產關係,而忽視科學管理問題,從而直接影響了各項工作尤其是經濟工作的效率。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在某種程度上仍把以所有制為核心的利益結構作為社會結構的全部內容,又往往造成體制改革的被動,以致一些人以為體制改革就是所有制改革,把所有權與經營權混為一談,認為要建立適合現代化生產的新的科學管理體制就是要變革所有制。

這個錯誤在本質上與先前的只滿足於財產關係公有化是一樣的,都是只看到了所有制問題。顯然,要切實搞好改革,必須認識清楚社會結構中存在著職能性結構與利益性結構兩個層面,切不可以偏概全。

現代西方學者對於社會的職能性結構,給予了較充分的注意。韋伯對現代社會的組織管理體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科層制理論。丹尼爾·貝爾也對西方社會的技術組織管理給予了較充分的分析:

「社會結構包括經濟、技術和職業制度。……社會結構的中軸原理是經濟化,這是乙個根據最低成本、使用代用品、謀求最佳效果和尋求最**值等原則來分配資源的途徑。……社會結構——是乙個旨在協調個人行動以達到特殊目的的職能結構。

」⑤西方學者們認識到,社會的職能性結構具有普遍性,不因社會制度的差異而不同。這都表明,社會的職能性結構的確與利益性結構不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實質上是利益性結構的不同,即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核心的財產關係的不同,而不是技術管理體制、經濟經營方式等職能結構的不同。所以,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可以在堅持各自的利益性結構不變的情況下,相互學習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方面的成功經驗,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從發生學上看,職能性結構是伴隨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形成的。在原始時代,「勞動的發展必然促使社會成員更緊密地互相結合起來,因為它使互相幫助和共同協作的場合增多了,並且使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共同協作的好處。」⑥這表明,正是提高勞動能力的最初需要,促使社會的職能性結構形成了。

但是,由於這時的生產力極其低下,幾乎沒有什麼剩餘產品,分工也是完全按自然條件(男女老幼)而進行,社會內實行的是氏族的共用共享制,人們之間沒有利益上的區別,也沒有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力的高低區分。當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分工日益發達並出現了私有制之後,人們在社會利益上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差別,社會地位與社會權力也形成了顯著的不同,階級出現了。不同社會制度的區別,主要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產品分配方式等構成的財產關係的區別。

在職能性結構與利益性結構並存的時代,它們是統一社會結構的不同層面,具有相互對應的關係。一般來講,凡在社會中占有生產資料的階級和集團,也擁有政治、文化上的統治權,同時在職能性結構中也居於經營管理的支配地位,不論是經濟管理、行政管理,還是文化管理都基本如此。當然這也不是說它們完全一致,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它們二者有時統一,有時也相區別。

例如,當代社會企業中的經理人員往往只具備經營管理權而無佔有權。但從根本上講,管理權還是在擁有資產的董事會尤其是大股東手裡,所有權仍與管理權在深層次上相一致。所以,既要注意職能性結構與利益性結構的一致性,也要注意其差異性,並能動地利用其既一致又差異的關係。

社會的職能性結構與利益性結構既在社會總體上發揮重要作用,彼此也保持相互影響。不論職能性結構還是利益性結構,歸根到底它們都是社會系統的結構,作為社會結構,它們還要形成社會總體上的功能,這些社會功能包括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組合的等社會整體能力和力量。表面看來,似乎只有職能性結構參與形成社會能力,利益性結構由於涉及占有和分配方式以及階級關係,似乎對社會能力的形成就不起作用了,其實不然。

從根本上講,人們的各種活動是為了追求一定的利益,因而追求利益成為人們活動的動力。在階級社會中,利益不是統一的而是不同的,但這不同的利益也要通過各自的活動來取得。經濟、文化等活動是不同階級的人們為了獲取生活資料而必須進行的活動,儘管階級不同因而在社會內部分配生活資料的方式也不同,但是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卻是相同的,這就是形成物質和文化生產力並從事物質和文化生產活動。

在物質和文化生產活動中,經營方式上的職能性結構形成了物質和文化生產力活動的工作機制,而利益性結構則形成了生產活動的動力機制。沒有職能性結構形不成物質和文化生產力,沒有利益性結構則形不成生產活動的動力和積極性。所以,利益性結構是否調整得合理,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在階級社會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對腐朽沒落階級的鬥爭及財產關係的變革,也直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職能性結構與利益性結構也具有一種手段與目的的關係。職能性結構形成工作機制,工作機制的最高原則是效率。因此,提高效率是改進職能性結構的直接目標。

但是提高效率卻不是人們工作的目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各項工作的成果。這些工作成果又正是人們進一步參與分配的利益所在。

人們是在社會的利益性結構中獲得各種社會產品的,並不是從職能性結構中直接獲取,因為職能性結構與利益性結構並不能簡單畫等號。例如,在資本主義制度中,工廠的經理是管理者,但他獲取報酬卻要按照協議以領取工資的方式來實現,而不能像資本家那樣直接占有剩餘價值。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工廠的經理也是管理者,但工廠歸集體所有,他也必須按規定以領取工資的方式獲取報酬。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們為了獲得合理的利益,就必須不斷調整利益性結構(占有與分配方式)。從這裡可以看出,效率應是手段,而公平才是目的。

二、社會利益結構的生成及要素

人是需要和利益的主體,在人與人組成的社會裡利益無處不在,社會簡直就是乙個利益集合體。所以,在社會的職能性和利益性的雙重結構中,利益結構更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為了深入認識社會的組合和發展,我們特別需要對社會利益結構的生成進行一番更深入的**。

社會結構本質上是人際關係的制度化,由於社會是由人和人的社會性創造事物所組成,因此,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就不只是人與人的關係,而是人與人經由社會事物為中介而建立起來的關係,這就使人際關係或者說社會結構複雜起來。人是具有生命的存在,人需要和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資訊才能生存和發展,這些物質、能量和資訊就是人的需要物件或利益所在。由於這些利益物件都是存在於社會之中的,所以,人的利益總是社會利益,人際關係也必然成為具有利益性質的關係,社會結構也必然具有利益性。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社會結構都是利益結構。但從一定意義上講,人的生命活動無所不在,人的利益需要和追求也無所不在,社會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利益。這就是人的社會利益的必然性。

第4章社會結構與社會互動

社會學分析有巨集觀和微觀層次之分。巨集觀社會學分析 如結構功能論和社會衝突論 側重於考查影響人們的大規模社會力量,如社會地位 階級結構 社會制度等 微觀社會學分析 如符號互動理論 側重於考察社會互動。如 分析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巨集觀社會學 他們在社會結構中處於最低層,與這種社會地位聯絡在一起的各種機...

社會轉型與遼寧職業結構的變遷

遼寧是由多個工業城市組成的大規模城市群,其產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 國有大中型企業高度集中的老工業基地。改革開放前作為京 津 滬三個直轄市外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區域,遼寧不僅在全國擁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而且由於國有企業的單位制特徵,作為 公有制體制的受益者 典型的 類中間階層 的國企...

基於社會結構功能的電力市場分析

作者 張昕 人民論壇 學術前沿 2010年第07期 摘要 傳統的電力市場基於經濟學的市場效率概念,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分析有限。只有對目前基於經濟學市場效率的市場分析方法作進一步的補充,站在電力市場整體的立場上,確立社會學分析的角度,才能更科學地看待電力市場的發展。關鍵詞 社會學結構地區差異電力市場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