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心理學概論

2023-02-03 07:39:02 字數 6111 閱讀 1709

第一節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心理現象。心理現象是多種多樣的,也是非常複雜的。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也研究動物的心理現象,既研究個體的心理現象,也研究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

與物理、化學等現象不同,心理現象不具形體性,是人的內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無法直接進行觀察。但是通過對行為的觀察和分析,卻可以客觀地研究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學還研究行為及其與心理的關係。

一、個體的心理現象

心理學上所說的個體是指動物和人類的乙個個有生命的整體。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有許多心理現象,例如,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情緒、態度、動機、意志、能力、氣質、性格以及信仰、期待、做夢……等等。現代心理學的一種流行觀點把人的心理看作複雜的系統。

任何系統都可以作多種描述。人的複雜心理系統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從人的心理的動態一穩態這個維度上來看,可以區分出心理過程、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從人的心理的整體性、穩定性和差異性來看,可以把乙個人的心理看成是個性,從而又可以區分出個性心理特徵、個性心理傾向性和自我;從人的心理能否被覺知到的角度來看,可以把心理現象區分為意識和無意識,等等。

(一)心理過程、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

1.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加工程序。在心理學上,心理過程和心理活動這兩個術語一般是通用的。通常把認識(認知)活動、情緒活動和意志活動統稱為心理過程。

(1)認識過程。也稱認知過程,是指人們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言語等。

人對世界的認識始於感覺和知覺。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和**是我們與外部世界保持接觸的主要感覺系統。通過感覺我們獲取事物個別屬性的資訊,如顏色、明暗、聲調、氣味、粗細、軟硬等等。

知覺是對感覺資訊解釋的過程。它反映事物的整體及其聯絡和關係,如一輛汽車、一幢房子、乙個美麗的街心花園、一群人等。感覺和知覺通常是同時發生的,因而合稱為感知。

感知過的經驗能貯存在頭腦中,必要時還能提取出來,這叫記憶。借助感覺系統認識周圍世界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它只能使人認識到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具體事物。

人了解世界的知識顯然不是僅僅由感覺知覺提供的。人還能通過對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加工會獲取間接的、概括的知識,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思維。例如,人們關於基本粒子的知識和遙遠的星球的化學成分的知識等,都是借助於思維而獲得的。

正常**的思維同言語活動不可分割地聯絡著,用言語把認識活動的成果與他人交流,並接受他人的經驗。通過他人的描述,人腦能想出從未感知過的新形象,這就是想象。例如,人們能想象出前人類社會的生活情景、「外星人」的形象。

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都是為了弄清事物的性質和規律,使人獲得知識的心理過程,在心理學上統稱為認識過程。

(2)情緒過程。當人認識周圍世界的時候,他總是以某種態度來對待它們的,內心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體驗。或滿意或不滿意,或愉快或不愉快,還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喜、怒、哀、懼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等,這些心理現象稱為情緒和情感。

情緒過程就是人對待他所認識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態度體驗。

(3)意志過程。人不僅能認識世界,對事物產生某種情緒體驗,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動中有目的、有計畫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動中設定一定的目的,按計畫不斷地排除各種障礙,力圖達到該目的的心理過程稱為意志過程。

認識、情緒和意志過程簡稱為知、情、意。任何心理過程都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式。例如,思維總要經過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試行解答、加以論證等加工程式。

又如,憎恨的情緒,總要經過認識物件的醜惡品質,從而產生否定它、摒棄它的態度體驗。克服困難的意志過程也一樣,人總是根據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提出改造這個事物的目標,制定一定的計畫,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克服、排除內部和外部的障礙,然後才達到目的的。這當中都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式。

這些心理活動之所以稱為心理過程,是因為其心理操作是一步一步進行的,呈明顯的動態性。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人的認識、情緒與意志活動並不是彼此孤立地進行的,而是緊密聯絡,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緒和意志受認識活動的影響。

所謂「知之深,愛之切」就說明認識對情緒的影響;而「知識就是力量」則說明認識對意志行動的重要影響。另一方面,人的情緒和意志也影響著認識活動。積極的情感、銳意進取的精神能推動人的認識活動,相反,消極的情感、萎靡不振、畏難苟安就會阻礙人的認識活動。

再者,情緒和意志也是密切聯絡、相互作用的。情緒既可以成為意志行動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意志行動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

2.心理傾向

我們的心理活動在一定時間裡總會表現出某種傾向性,這類心理現象稱為心理狀態。其中,注意是一種認知性的心理傾向,表現為認識活動對龐雜而多變的各種刺激的選擇和集中;而動機則是一種情意性的心理傾向,表現為人的認識、情緒和意志等心理活動在程式加工過程中都會出現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例如,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是按一定的程式進行的,但在思維進行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靈感狀態、遲疑狀態或刻板狀態。

此外,認識過程中的聚精會神狀態和注意渙散狀態,情緒過程中的心境狀態和激情狀態,意志過程中的信心狀態和猶豫狀態等等,都是心理狀態。通常,心理狀態是人在一定時間內各種心理活動的綜合表現。例如,俗話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這個人在一段時間裡,感知敏銳,記憶清晰,思維活躍,情緒開朗,做事果斷……表現為心理上的振奮狀態。

心理狀態是心理過程的相對穩定狀態,其持續時間可以是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它既不像心理過程那樣動態、變化,也不同於心理特徵那樣持久、穩定。

3.心理特徵

心理特徵是指乙個人的心理過程進行時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例如,有的人觀察敏銳、精確,有的人觀察粗枝大葉;有的人記得快、記得牢,有的人記得慢、忘得快;有的人思維靈活,有的人思維遲鈍;有的人情緒穩定、內向,有的人情緒易波動、外向;有的人意志果斷,堅韌不拔,有的人優柔寡斷,朝三暮四等等。在乙個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特徵,即為這個人的心理特徵或個性心理特徵。

心理特徵總是以個人特點的形態而固定下來的。

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心理過程、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是密切聯絡著的。首先,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是在心理過程進行中形成和表現出來。如果沒有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產生一定的情緒體驗,沒有對環境相互作用的意志行動,人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便無由形成,同時也無法表現出來。

其次,心理過程的進行受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的影響和制約。例如,漫不經心的心理傾向不僅會降低認識和行動的效率,而且長此以往易使人情緒低落;又如,在思維過程中不同的思維品質(靈敏性、邏輯性、廣闊性等)制約著對問題解決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式(速度、方向、轉換等)。第三,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也是密切聯絡的。

如果說心理特徵是個人恆常的、穩定的特徵,那麼心理傾向則是可變的、流動的。如果某類心理傾向(如漫不經心)經常反覆出現,並且持續時間也愈來愈長,那麼這類心理傾向就有可能轉化為這個人的心理特徵(粗心大意的個性心理特徵)。個性心理特徵又會影響心理傾向的性質。

內向、順從的人受到挫折時多半產生內疚、自責等心理傾向;而機靈活潑、自信心強的人對挫折往往是泰然自若。當然個人的心理特徵也會隨情境的變化、時間的變化和其他因素的變化而發生一定的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總之,從人的心理現象的動態一穩態維度來看,心理過程、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是既有區別而又密切聯絡的。

它們構成了心理學研究物件的最基本的內容。

(二)個性心理

人是社會的個體,是某一社會享有一定權利的成員,能夠而且應該承擔與此相應的社會角色和履行義務,從而實現其自身的潛能。每個人的精神面貌都不相同,各自記錄著自己的生活史。個性是指乙個人的總的精神面貌,它是通過個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穩定的差異的特徵。

個性的心理結構包含極複雜的成分。可以把個性結構劃分為三個主要的子系統:個性心理特徵、個性傾向性和自我。

1.個性心理特徵。

個性心理特徵是人的多種心理特徵的一種獨特的組合。它集中反映了乙個人的精神面貌的穩定的型別差異。例如,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有高度發展的數學才能,有的人有高度發展的**才能。

這是能力上的差異。能力標誌著人在完成某項活動時的潛在可能性上的特徵。有的人活潑好動、反應敏捷,有的人直率熱情、情緒易衝動,有的人安靜穩重、反應遲緩,有的人敏感、情緒體驗深刻、孤僻,這是氣質上的差異。

氣質標誌著人的心理活動的穩定的動力特徵。有的人果斷、堅韌不拔,有的人優柔寡斷、朝三暮四,有的人急功近利,有的人疾惡如仇,這是性格上的不同。性格顯示著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的特徵。

能力、氣質、性格統稱為個性心理特徵。

2.個性傾向性

個性傾向性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力系統,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決定著人對周圍世界認識和態度的選擇和趨向,決定著他追求什麼,什麼對他來說是最有價值的。個性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動機和價值觀。

需要是個性傾向性的基礎。人有各種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等。個性是人在活動中滿足各種需要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人的一切活動,無論是簡單的或是複雜的,都是在某種內部動力推動下進行的。這種推動人進行活動,並使活動朝著一定目標的內部動力,稱為動機。動機的基礎是人的各種需要。

對乙個人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想要怎樣生活?又必須怎樣生活?

由此而產生的願望、態度、目標、理想、信念等等,都是由這個人的價值觀所支配的。價值觀是一種浸透於人的所有行動和個性中的支配著人評價和衡量好與壞、對與錯的心理傾向性。價值觀的基礎也是人的各種需要。

如果說需要是個性傾向性的基礎,那麼價值觀則處於個性傾向性的最高層次。它制約和調節著人的需要、動機等個性傾向性成分。

3.自我

自我即自我意識,是個人對自己的自覺因素。自我意識是一種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從心理形式上來看,自我意識表現為具有認識的、情緒的和意志的三種形式。

屬於認知的有:自我觀察、自我概念、自我認定、自我評價等等,統稱為自我認識。自我認識使個人認識到自已的身心特點、自己和他人及自然界的關係、個人在不斷變化的條件下和他一生的時間內他始終是他自己。

自我認識主要涉及「我是乙個什麼樣的人?」「我為什麼是這樣的乙個人?」等問題。

屬於情緒的有:自我感受、自愛、自尊、自恃、自卑、責任感、義務感、優越感等等,統稱為自我體驗。自我體驗主要涉及「我是否滿意自己」,「我能否稅納自己」等問題。

屬於意志的有:自立、自主、自製、自強、自衛自信、自律等等,可統稱為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表現為個人對自己行為活動的調節、自己對待他人和自己態度的調節等。如「我怎樣節制自己」,「我如何改變自己的現狀,使我成為自己理想中那樣的人」等。

自我意識的上述三種表現形式綜合為乙個整體,便成為個性的基礎——自我。自我使乙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性等造成分成為統一的整體。如果自我發生障礙,人就有可能失去自己肉體的實在感,或者感覺不到自己的情感體驗,覺得自己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狀態,或者感到自己不能做主,總是受人擺布等等,導致人格障礙、個性結構中的諸種心理成分不是無組織的、雜亂無章的,它們是由自我進行協調和控制而成為乙個有組織的、穩定的整體。

總之,從人的心理特徵的整體性、穩定性和差異性上來看,乙個人的總的精神面貌就是他的個性。個性是乙個多維度的、具有層次結構的心理構成物、個性心理(其主要結構:個性心理特徵、個性傾向性和自我)是心理學研究的另乙個重要內容。

(三)意識和無意識

人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個性心理特徵、個性傾向性和自我),絕大多數是當事人能夠覺知到的,但也有不少是當事人不能覺知到的。從能否被當事人覺知到的角度來看,可以把人的心理劃分為意識現象和無意識現象。

1.意識

意識就是現時正被人覺知到的心理現象。我們在清醒狀態下,能夠意識到作用於感官的外界環境(如感知到各種顏色、聲音、車輛、街道、人群等等);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目標,對行為的控制,使環境適應於自己的需要;能夠意識到認識、情緒和意志行動中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特點和行為特點,把「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區別開來;還能意識到「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個人對於自我的意識稱為自我意識。

意識使人能夠認識事物、評價事物、認識自身、評價自身,井實現著對環境和自身的能動的改造。總之,意識是我們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涉及我們心理現象的廣大範圍,就像乙個複雜龐大的心理檔案系統,包含著我們覺知到的一切訊息、觀念、情感、希望和需要等等,還包括我們從睡眠中醒來時對夢境內容的意識。我們對這些「心理檔案」的覺知,通常是用詞來標記的。

2.無意識

除了意識活動,人還有無意識活動.無意識活動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夢境的內容可能被我們意識到,但夢的產生和程序是我們意識不到的,也不能進行自覺調節和控制的。人的自動化了的活動,在通常的情況下我們是意識不到這類活動的結構的。

無法回憶起的記憶或無法理解的情緒常屬於無意識之列.偶爾,無意識中的一些東西也會闖入意識之中,諸如失言或說溜了嘴、筆誤,會把自己無意識的願望洩露出來。有意識的動作或經驗可能在夢境、聯想和神經緊張症中表現為無意識的東西。總之,無意識活動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

人借助於它來回答各種訊號,而未能意識到這種反應的整個過程或它的個別階段。

8582心理學概論

哈爾濱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專科現代文員專業 心理學概論期末複習題 一 論述題 1.試論如何塑造陽光心態。答案 第一,不能改變環境就適應環境 第二,不能改變別人就改變自己 第三,不能改變事情就改變對事情的態度。一 改變認知 二 享受過程 三 忘記恩怨 四 學會感恩 五 變換角度 六 學會彎曲 七 難得...

大學生心理學概論

大學生心理學概論 作者 韓洪濤編著出版時間 2004 9 1出版社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順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需要的大學心理學教材,它擺脫了一般心理學教科書的窠臼,既有基礎心理學知識的介紹,又有生動 真實的大學生心理個案分析。該書文筆流暢,結構嚴謹,理論知識介紹深入淺出,心理個...

學心理學 用心理學

作者 李浪青 都市家教 上半月 2014年第03期 摘要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模式的廣泛開展,學校的管理制度也進行了相應調整。管理過程再不是僅僅遵照傳統循規蹈矩的模式和手段而執行,更多的是順應校園管理 以人為本 的發展趨勢,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管理和教學。本文就 學心理學 用心理學 的教學態度來闡述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