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故事二則扁鵲治病

2023-01-31 21:30:10 字數 1848 閱讀 1060

《扁鵲治病》一文說課稿

一、教學理念

《語言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在基礎教育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雙基的學習與訓練,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薰陶、文化品味的提高、審美情趣的培養等。做好這些的前提,教師就要正確地把握語言教育的特點,重視語文課程的薰陶感染,充分利用課堂的實踐性,使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全方位地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習和言語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能力。

二、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扁鵲治病》是小學語文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該文取材於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主要寫扁鵲多次拜見蔡桓公,並勸誡他及時醫治自己的疾病,但蔡桓公堅信自己無病,不肯從醫,導致最後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乙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扁鵲治病》主要學習故事,感受故事的魅力,體會其中道理。在這篇文章中,一是讓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絡有關詞句,體會人物想法。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

3、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整體地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絡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自己理解感受課文,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並從中學習

為人處事的哲學,運用於生活。

課時安排

本課計畫1課時完成,因其是一篇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因此可以完全在課堂內精彩

演義,感受故事的神奇色彩和藝術魅力。

說教法、學法

「撒網捕魚式」教學法有一定的靈活度,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思維,進行應變並加以

引導。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盡可能去猜想學生們的答案並準備相應的對策。另外教師也應加強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和語言過渡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本文還採用情境式對話教學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更有興趣地投入教學。

說程式(一)匯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1、你讀過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給更多學生說的機會。)

2、根據閱讀體會談談,這些寓言有什麼特點?(故事中蘊含著哲理)

3、本節課繼續閱讀寓言故事《扁鵲治病》。(板書:扁鵲治病)

(二)認識扁鵲。(出示課件)

(三)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由讀;學生比賽讀。)

2、師生評價學生讀的情況。

3、文中的人物有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用一句話來說)

(四)交流討論,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渡:事情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呢?我們再次細讀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

2、指導學習:用「———」劃出文中描寫時間的句子;用

劃出桓公病狀的句子;用====劃出扁鵲寓言、舉止的

句子;用「~~~~~」劃出蔡桓公態度的句子。

3、完成**。

4、學生圍繞**複述故事。(師生給予評價)

5、乙個勁勸蔡桓公治病的扁鵲,為什麼掉頭就跑呢?

(讓學生找相關的句子,並帶上感情去讀)

6、課文讀到這,你認為扁鵲和蔡桓公各是什麼樣的人?

(讓學生說,師為學生提供詞語「諱疾忌醫、防

微杜漸「,並出示詞語意思。)

7、從文中你悟到了什麼?(讓學生用上師提供的詞語)

8、再次齊讀課文。

(五)課外延伸。

穿越時空的對話:把你要對蔡桓公所說的話寫下來。(在小組、班級交流)

(六)課外閱讀。

繼續閱讀寓言故事,讓故事長廊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七)作業。

完成本節練習冊的習題.

教學故事二則

在剛帶小學五年級時,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我想給學生調換一下位置,課間時幾個女同學說 老師你調誰到我們女生附近都行,就是不能調a同學。我問 為什麼呢?她們說 老師他愛撒謊,還愛學著別人講話,別人說什麼他就說什麼,可煩了。我又問 你們怎麼知道他撒謊?女同學 有一次,他騙老師。通過女同學的這幾句話我知道了...

《寓言二則》反思

劉家橋小學楊麗霞 第一課時 亡羊補牢 亡羊補牢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根據學生學習的基礎,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教案。1 開課時以看圖猜寓言的遊戲方式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引發學生回憶寓言的特點,為學習新寓言做好鋪墊。2 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借助多 教學,特別...

古代寓言二則

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 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試之以足?曰 寧信度,無自信也。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