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相信未來》教學反思

2023-01-30 12:45:02 字數 3826 閱讀 6491

《相信未來》教學反思第一篇

從講完《相信未來》以來,常以乙個旁觀者身份審視和打量講台上的自己。那些瞬間,我彷彿在讀講台上的自己,讀自己的眼神與表情,讀自己的優點與缺陷,讀語文的靈性與雋永,讀人生的厚重與潔淨……

我像一塊璞玉,未經太多的雕琢。當自己手握刻刀,自我打磨得時候,有時僅是輕輕一碰,可能就有軟軟的觸痛,於是一切雕琢就化為烏有,所有的執著與追尋都變得若有若無。可我知道沒有那把刻刀,沒有剝蝕的痛苦,不會有那柔和溫潤的光芒。

只有在很多失落的感傷與惆悵,追尋的激情與焦灼,夢想中茫然的喜悅,彷徨中掙扎的迷惘後,一種沉甸甸的有金屬質感和重量的東西才會漸漸浮出沉默的真醇。於是今晚,我打算帶著智慧型與虔誠打磨自己,用勇氣與戰慄去穿越自己,解剖自己。

第一、自己教學的基本功還需錘煉。

背後黑板上的字還那麼稚嫩,隔開了字的神與形的渾然一體的美感。漢字是有生命的的,是帶有中華民族心靈溫度的,可自己手下的無數文字在靈魂飄散,不知徜徉於何方?還要好好的練字,穿越文字的生命,讓該哭的字有淚光中情感的轟鳴和靈魂的戰慄,讓該笑的字在我的手下綻開明淨的笑容。

自己那略帶方言的普通話還要繼續練習,一些字發音的生硬減少了文字的音韻的圓潤之美,要讓自己發出的聲響乾淨、純粹,是那種繁華落盡後的真醇,絢爛之極後的平淡,這從容優游的背後要以暗伏的激情做底子。字裡行間,可以觸控到一種真實的呼喊和綿長的溫暖。這呼喊和溫暖要使得文字有了一種令人驚異的精神的力量,鋒利,真切,直接抵達學生的內心。

第二、自己教學的理念還需提公升。

一堂語文課不但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他們的成功欲,而且還能在他們不斷的「新發現」中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但教學的一些環節,如第一活動板塊咬文嚼字環節中的讀出感情的設計就沒完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品味時間短,老師有越俎代庖之嫌,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與能力的培養。最後對學生鑑賞文字總結提公升的環節——用一句話概括食指的相信是怎樣一種相信——處理過於簡單,應借助多種方法加深學生的體驗,並點燃學生對文字課下研修與終身品讀的火花。

讓一節語文課的價值不僅在當下,不僅在高考,而且在一種終身相伴的文學薰陶,一種樸素與真純的生活智慧型。

第三、自己的文化底蘊還需更加深厚。

正如很多老師說的,語文老師必須是屬於語文的,而語文老師的語文味就源於自己的文化底蘊。很羨慕史建築老師的從容不迫,也感嘆劉硯斐老師的柔情似水,更驚異於來風華老師的睿智厚重,於是,在自己那晃來晃去的身影裡還少了很多人生之重。於是,面對語文教學,我願沉心於書中,作乙個樸靜的讀書女子.

深情的撫摸,低迴的追索,從遠古到近代,執著地穿越生活的表層,**掩藏在歷史潛流深處的人類的真實生命情態,對時空的獨特感悟,對生命犀利洞察,叩問與追尋人世的溫暖與感動。

任何美麗動聽的語言,都只能定格在某一時間,走不到永遠。但今晚那刻刀下的陣痛中有我的誓言,剝離自身的浮華與蒼白,我希望我更加曠遠。

《相信未來》教學反思第二篇

以往在教學此詩時,都把重點放在了詩歌意象的分析上,最後指向的是意象語段仿寫,具有濃重的高三複習課的氣息,《相信未來》的節奏美、意象美、情感美和結構美都在所謂的「訓練」中被省略了,而這些恰恰是此詩的亮點和美點。這次的教學設計盡量避免詩歌教學的泛訓練化傾向,借鑑余映潮老師的「板塊」教學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對詩歌進行反覆品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本詩的美點,重要的是,真實地還原食指寫作此詩的心路歷程。

**渲染,意象對接

一首好詩是可以譜曲演唱的,汪峰作詞、作曲並演唱的《光明》就是改編自食指的《相信未來》:

當灰燼查封了凝霜的屋簷

當車菊草化作深秋的露水

我用固執的枯藤做成行囊

走向了那布滿荊棘的他鄉

當大地鋪滿了悲泣的落葉

當杜鵑花化作遠空的霧靄

祝福我吧我最思念的親人

那就是我向你告別的身影

也許迷途的惆悵

會扯碎我的腳步

可我相信未來會

給我一雙夢想的翅膀

雖然失敗的苦痛

已讓我遍體鱗傷

可我堅信光明就在遠方……

鑑於此,將歌曲《光明》作為匯入,借鑑肖培東老師的「評課指導」(博文),讓輕聲跟唱的學生說一下喜歡此歌的原因,並引導學生關注歌詞本身的魅力。既營造了一種詩歌教學的氛圍,又巧妙地對接到了《相信未來》。**渲染可以營造氛圍,可以激發情感、滌蕩心靈,但一定要立足語言、體現語文學科的特質,否則就成了**賞析課。

韻律節奏彰顯的是情感

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情感和認知通過詩歌的節奏、語氣體現出來,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反覆體味,而不只是採用多種簡單的方式重複性朗讀,這堂課在這方面做了一下嘗試。除了讓學生找出韻腳後朗讀,初步體會詩歌的音韻美,還重點指導學生品讀了第三節。學生在初讀此節時,大部分都將「手指」和「手掌」斷開來讀。

這是缺乏詩歌素養的典型體現,學生都將「指」和「掌」當成了動詞,因為在學生的「規範」的語言意識中,好像沒有動詞就不成句子,這是學生長期「浸潤」於題海訓練的後果。豈不知,詩歌是通過意象的組合來表情達意的,有時並非「完整」地呈現。我們再分析一下《相信未來》的第三節: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支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湧向天邊的排浪」和「托住太陽的大海」與「手指」「手掌」形成對喻,這兩句有一種「天門中斷楚江開」的感覺,朗讀至此,詩歌的意境大開,氣勢壯闊,一改前兩節的悵惘低迴。由此可見,如此停頓完全是為了抒發感情的需要。至於用「溫暖」的筆桿比喻「曙光」,更是突出了黑暗裡的光明與純潔,表達了相信未來的率真和堅定。

這一朗讀指導應該是體現了詩歌本身的特質,將詩歌的音韻美和情感美較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紫葡萄」是怎樣誕生的

《相信未來》的難點在於意象的理解,而意象的理解又決定了情感的理解。在寫作背景的處理上,借鑑了肖培東老師的「指導」,並沒有在上課伊始就按部就班地「知人論世」,大講寫作背景。而是選擇了先讓學生自由品讀一二節,劃出詩中的意象,初步體會其含義,學生自然理解的很淺顯。

當學生遇到理解障礙時,再適時地推出此詩的寫作背景:

2023年,文革政治運動席捲全國,摧毀了生活、知識和人性,文明正崩壞為一座廢墟,並展示了幾張文革時期的**,讓學生直觀感受那段荒唐的歷史歲月。而年輕的食指作為「問題」學生被審查、批鬥,人生陷入了極大的苦難當中。點撥至此,學生逐漸明白了「蜘蛛網」「爐台」「灰燼」這些意象表達的是文革對人們生活的徹底摧毀,而「紫葡萄」「鮮花」「凝露的枯藤」則是美好人性和甜蜜愛情的泯滅。

讓我們倍感溫暖的是,這個生長於正統的革命幹部家庭的青年,面對被政治扭曲的時代,儘管是那樣的迷茫和無助,但他對國家還是不改初衷地眷戀,依然堅定地「相信未來」。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明白食指是怎樣通過「紫葡萄」這一意象來表情達意的,特意補充了食指的夫人翟寒樂女士的一段回憶錄:

1 968年,「文革」的繼續使郭路生他們那一批等待後期處理的「問題學生」陷入迷茫,用郭路生自己的話說:「那時候的心情最壞,是感到最沒有前途的時候。」這時張郎郎又因「文革」初期事發,被公安部全國通緝,逃往外地之前在王東白的本子上寫下了「相信未來」四個字,看到這四個字,郭路生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

就在張郎郎逃走的幾天後,鄰居曲磊磊讓郭路生看他從外國畫報翻拍的一張**:**是黑白的,左下角是一串葡萄,右上角是乙個少女頭像的虛影。葡萄和少女頭像的虛影一樣甜美,失去原本顏色的葡萄又像晶瑩欲滴的淚珠。

那時快到秋天,「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淚水」,這一句郭路生想了很長時間,緊接著的第二句隨手寫出。

遺憾的是,我沒有從網上找到2023年那張「失去原本顏色的葡萄」的黑白照,但當我悲痛地講述完食指的這段經歷時,堂下還是唏噓一片。我趁勢說,學習詩歌要有一種悲憫的情懷,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超強敏感力,唯有如此,方可成為乙個「大寫」的人。

這課堂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憾,課前預設太過細緻,不能按照學生學習的節奏順勢而教,總是習慣往自己的「預設」上牽引,也不能有效啟用學生的思維,自然也就缺少精彩的課堂生成,這還是教師片面的「主導」意識在作怪。再就是,高質量的朗讀指導設計能力尚不具備,朗讀指導仍停留在表層化、淺層次的水平上。

好在還是邁出了可貴的一步,不管前方的路怎樣坎坷,不管要摔多少個跟頭,我依然要堅定地走下去。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 湖南省石門縣第一中學趙秀英 在15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應具備以下三點 一 加強教師自身素養 二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 堅持寫教學後記。我這樣踐行著,且收效頗豐。一 加強教師的自身素養。我覺得教語文,學養是第一位的,技術是第二位的。只從 術 的方面去研究,不從 學 ...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 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 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 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二 成就感是學生的學習 興奮劑 高三學生學習語...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裡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 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 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