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項羽之死》的悲劇意蘊

2023-01-29 18:15:04 字數 990 閱讀 1266

作者:王建穩諸雨辰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23年第01期

項羽是司馬遷筆下最成功的悲劇英雄。《項羽之死》生動地記述了項羽生命最後階段的三個場景,是司馬遷極著力、極得意的文字,也最能體現英雄之死的悲劇意蘊和文化價值。

項羽「欲渡」而又「拒渡」的矛盾心理和行為,是**項羽之死悲劇意蘊的關鍵點。「垓下悲歌」中最為著名、也最具悲劇感的是「霸王別姬」一幕。項羽「歌數闋」,「泣數行下」,「奈何」既見自負又不甘的悲愴,也有英雄末路的無奈、無助。

正如清人吳見思《史記**》所評「一腔憤怒,萬種低迴,地厚天高,脫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也!」

然而,《垓下歌》實為虛飾筆法,是司馬遷的「筆補造化」。除了對個人實力與命運不公的感慨,這段文字也是他對生命的留戀。「力拔山兮氣蓋世」是項羽生命力量的彰顯,「時不利兮騅不逝」則是他面對不公命運的一腔悲怨。

寶馬與美人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寶馬是英雄精神的化身,美人則代表其多情氣質。所以,他嘆的不只是駿馬和美人,更有他逐鹿天下的英名和霸業、江東子弟。面對「四面楚歌」,項羽承認「時不利兮」,內心卻依然對自己的生命有著極大的欣賞、肯定和留戀,——他不能也不甘讓自己蘊含著無限力量與光輝的生命就此隕落。

「東城快戰」是悲劇落幕前最後的演出,也是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又一次明證。在潰圍、渡淮、陷澤的一系列拼殺中,項羽兵力銳減,僅剩二十八騎,當項羽意識到「不得脫」、「今日固決死」後,反將生死置之度外,而「願為諸君快戰」。從情理上說「快戰」、「潰圍」是為到達烏江、實現「欲渡」創造條件,但實際上「快戰」也是「讓諸君知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為了讓生命暢快地、完美地謝幕。

身後幾千追兵,項羽三番進出敵陣,如入無人之境,殺敵數十百人,斬首敵將如探囊取物。只「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懼驚,辟易數里」。項羽「認命而不服命」的抗爭和由此爆發出的生命激情,把二十八人的戰鬥力也推向了極致。

相對於漢軍而言,「亡兩騎」接近於零**。「快戰」是項羽生命價值、生命力量、生命自由、生命尊嚴的表現,不僅表現了項羽的勇猛無敵和神勇自負,也包含了司馬遷對末路英雄的深深惋惜,對如此激情而驍勇無敵的生命毀滅的不忍!

《項羽之死》說課稿

二 檢查預習 基礎知識概括 三 理清思路 圍繞人物活動的地點及內容讓學生概括全文情節,教師總結如下 垓下之圍 1段 東城快戰 2 3段 烏江自刎 4段 四 察言觀色看行動 賞析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步驟如下 研習第一段 1.師生齊讀第一段,然後理出主要情節 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2.分析人物性格 行 驚 起...

《項羽之死》學案

一 課前預習 一 作者 司馬遷 前145 前87年後 字子長,自稱太史公朝代 夏陽人,我國偉大的史學家 文學家 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後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 太史公書 後稱史記 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紀 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 世家 敘述貴...

」喜「的外表,悲的實質

喜 的外表,悲 的實質 簡析 祝福 中祥林嫂形象的刻畫 神木職教中心王濤 眾所周知,祝福 是魯迅 的名篇,祥林嫂則是其核心人物。在 中,祥林嫂用它悲劇性的一生,印證了中國傳統禮教虛偽,腐朽以及吃人的本質。毫無疑問,祥林嫂是一位悲劇性的人物,而這種悲劇,作者卻是用 喜 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下面我就結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