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生命》教學反思

2023-01-29 09:12:06 字數 3465 閱讀 3422

家庭是幼兒語言活動的重要環境,為了與家長配合做好幼兒閱讀訓練工作,孩子一入園就召開家長會,給家長提出早期抓好幼兒閱讀的要求。我把幼兒在園裡的閱讀活動及閱讀情況及時傳遞給家長,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長朗誦兒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長共同配合,一道訓練,幼兒的閱讀能力提高很快。

教師範讀的是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採用範讀,讓幼兒學習、模仿。如領讀,我讀一句,讓幼兒讀一句,邊讀邊記;第二通讀,我大聲讀,我大聲讀,幼兒小聲讀,邊學邊仿;第三賞讀,我借用錄好配朗讀磁帶,一邊放錄音,一邊幼兒反覆傾聽,在反覆傾聽中體驗、品味。   《平分生命》是本單元「親情」主題的最後一篇文章。

《禮物》使學生通過親人送給自己的禮物,感悟親人對自己的愛與期盼;《奶奶最喜歡的鈴兒》使學生感悟到親情是親人間情感互動的過程,要學會用行動去關愛親人;《平分生命》這篇外國文學作品,則告訴人們親情是一種責任,要像文中的小哥哥一樣,甘願為親人無私奉獻。

要練說,得練看。看與說是統一的,看不准就難以說得好。練看,就是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擴大幼兒的認知範圍,讓幼兒在觀察事物、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的活動中,積累詞彙、理解詞義、發展語言。

在運用觀察法組織活動時,我著眼觀察於觀察物件的選擇,著力於觀察過程的指導,著重於幼兒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要練說,得練聽。聽是說的前提,聽得準確,才有條件正確模仿,才能不斷地掌握高一級水平的語言。

我在教學中,注意聽說結合,訓練幼兒聽的能力,課堂上,我特別重視教師的語言,我對幼兒說話,注意聲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揚有致,富有吸引力,這樣能引起幼兒的注意。當我發現有的幼兒不專心聽別人發言時,就隨時表揚那些靜聽的幼兒,或是讓他重複別人說過的內容,抓住教育時機,要求他們專心聽,用心記。平時我還通過各種趣味活動,培養幼兒邊聽邊記,邊聽邊想,邊聽邊說的能力,如聽詞對詞,聽詞句說意思,聽句子辯正誤,聽故事講述故事,聽謎語猜謎底,聽智力故事,動腦筋,出主意,聽兒歌上句,接兒歌下句等,這樣幼兒學得生動活潑,輕鬆愉快,既訓練了聽的能力,強化了記憶,又發展了思維,為說打下了基礎。

學習《平分生命》這篇課文的要求是讀懂課文,感受兄妹深情,使學生產生對親情的嚮往,能在生活中用心體會親情。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男孩的神態、動作、語言的語句,初步體會這些語句在表達文章中心意思時的作用。講完《平分生命》這篇課文後,我有很多的思考。

學生學習的情感是積極的、主動的。在「閱讀課文,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活躍,思維角度多樣,能夠在讀書過程中積極發現問題,主體作用得到較好的發揮。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努力從感情上走近學生,與他們共同學習,學生也能百分之百地投入。

當學生解決抽血前男孩有什麼表現,心裡可能想什麼時,學生依據醫生建議男孩獻血給妹妹,男孩「猶豫」、「點了點頭」,說出了男孩複雜的內心活動, 「男孩可能在想,我輸血給妹妹,會失去生命嗎?我輸血給妹妹,妹妹會活嗎?如果妹妹能活的話,我寧願把我的血全輸給妹妹,就算我失去了生命,我也要妹妹好好地活下去,快樂地活下去。

」 「猶豫」一詞在同學們娓娓道來中,得到了形象的說明。我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覺得男孩怎樣?

」「勇敢」「善良」「疼愛妹妹」一下子從同學們口中蹦出來……當提到「抽血時,男孩安靜、微笑地看著妹妹,心裡會想著什麼」的問題,學生說:「他不想打擾醫生的工作,微笑寫出了他為妹妹有救而高興。」抽血後,學生認為男孩的心理活動:

「自己快沒命了,所以他說話的聲音會顫抖。」當學生找出課文中醫生被感動的語句之一「醫生的手心滲出了汗」,學生有不同的看法:「醫生很關愛這一對兄妹,也很敬業,所以做手術時特別用心,本身手心有些熱,一感動就冒出了汗。

」學生的語言那麼純真、可愛,也體現了學生對文字的獨特的感受。

觀察內容的選擇,我本著先靜後動,由近及遠的原則,有目的、有計畫的先安排與幼兒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觀察內容。隨機觀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當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蟲等,孩子一邊觀察,一邊提問,興趣很濃。我提供的觀察物件,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鮮明,大小適中,引導幼兒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觀察,保證每個幼兒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說得正確。在觀察過程中指導。我注意幫助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按順序觀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徵重點觀察,觀察與說話相結合,在觀察中積累詞彙,理解詞彙,如一次我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觀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劇變化,烏雲密布,我問幼兒烏雲是什麼樣子的,有的孩子說:

烏雲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說「烏雲跑得飛快。」我加以肯定說「這是烏雲滾滾。

」當幼兒看到閃電時,我告訴他「這叫電光閃閃。」接著幼兒聽到雷聲驚叫起來,我抓住時機說:「這就是雷聲隆隆。

」一會兒下起了大雨,我問:「雨下得怎樣?」幼兒說大極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較觀察,讓幼兒掌握「傾盆大雨」這個詞。

雨後,我又帶幼兒觀察晴朗的天空,朗誦自編的一首兒歌:「藍天高,白雲飄,鳥兒飛,樹兒搖,太陽公公咪咪笑。」這樣抓住特徵見景生情,幼兒不僅印象深刻,對雷雨前後氣象變化的詞語學得快,記得牢,而且會應用。

我還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聯想,讓他們與以往學的詞語、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在發展想象力中發展語言。如啄木鳥的嘴是長長的,尖尖的,硬硬的,像醫生用的手術刀―樣,給大樹開刀治病。通過聯想,幼兒能夠生動形象地描述觀察物件。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於是看,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裡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

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後,教師與其他**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 匯入時讓生說說對「生命」的理解,生大部分的回答是「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很寶貴等」,當學習完課文再問這個問題時,生的回答一下子豐富了起來:

「如果能將生命分給別人,那這樣的生命會更加的有意義」「生命只有一次,但只要我們願意,是可以和別人分享,讓別人再多一次生命的」……

「教書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為熟悉的一種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麼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並非源於教書,最初出現的「先生」一詞也並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於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

可見「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師」之意,倒是與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看來,「先生」之本源含義在於禮貌和尊稱,並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於《禮記?

曲禮》,有「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致。宋以後,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

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

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於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後,對於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

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相信通過學習了「親情」這一單元,學生們一定對親情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與感悟。

《平分生命》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認識6個生字,會寫9個字。情感目標 讀懂課文,體會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產生對親情的嚮往。能力目標 1 找出文中描寫男孩神態 動作 語言的語句,初步體會這些語句在表達文章中心思想時的作用。2 將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1 將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2 體會當時男孩的心情變化,並...

平分生命說課稿

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 平分生命 說課稿 香山小學朱永萍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香山小學的朱永萍。今天我帶來的說課內容是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的 平分生命 我打算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設計,說教學評價等五方面對課文進行說課。一 說教材 平分生命 是小學語文s版第四單元的第...

平分生命講課材料

平分生命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學習生字新詞,感知課文內容,積累語言。2 過程與方法 讀懂課文,體會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情深,產生對親情的嚮往,感悟親情的可貴與偉大。3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讚美親情偉大。教學重點 難點 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進而感受文中的思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