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改變發生

2023-01-23 23:24:01 字數 3678 閱讀 6824

改變,《現代漢語詞典》寫道:事物發生顯著地差別。其實改變無處不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從乙個小小的受精卵生長發育來的,從受精卵到我們呱呱墜地。

這期間發生的變化是驚人的。據統計,初生嬰兒的細胞數量為2萬億,由乙個最初的單個的受精卵發育成為乙個有著2萬億細胞的個體,其中的改變不言而喻。從受精卵到個體,改變的不單單是數量,更有形狀,結構,功能等等。

既然我們能夠來到這個世上就是改變,那我們現在呢?

說起改變,我們都不好怎麼定義它。因為誰都不知道改變之後的情況是對自己有利呢還是有弊,所以每到碰到我們需要改變時,我們總是會權衡利弊,當利大於弊時,我們會選擇改變,反之,我們會繼續保持這種狀態直到下一次可能會發生的改變之前。談改變,其實這個話題還是寬的,聊起來感覺漫無邊際似的,其實不然,改變真實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

庸俗點,講個普通的例子吧。原先可能覺得吃晚飯在家裡坐著看新聞就是享受,偶然的一天突然停電了,一家人出去在公園逛了許久,回來之後感覺整個人特別輕鬆,再也沒有以前坐沙發上看電視的飽脹感了,從此以後,每天吃完飯都會去外面走一會兒 ,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習慣。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做的就是改變,可能我們剛開始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久了,在外人看來就是截然不一樣的變化,同在公園散步的鄰居就會問你怎麼以前不見你下來,這時候作息習慣在這方面就已經發生了顯著地變化—改變。

既然改變這麼容易發生,但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卻害怕改變呢?難道是我們不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抑或學習方式?肯定不是的。

當我們在一種環境中生活了太久之後,我們就對這種環境有了信任,有了依賴。為什麼我們離開家後,總感覺家是最舒服的地方。難道五星級酒店的床睡得不舒服,服務不好?

總感覺到了家裡心裡就有了寄託,感情就有了寄託,到了家裡就什麼煩惱了,沒有學習壓力,沒有工作壓力,沒有社會壓力。這些都源於骨子裡對家的那份信任,依賴。對家的這種依賴也就有了釘子戶的出現。

從家這個概念,我們不難發現,只要我們對某一狀態習慣了之後,我們就會努力去保持這種狀態不改變以適應我們的生活需要,情感需要你。所以其實有些時候,改變其實也是很困難的。我們不知道改變之後對這種狀態的變化有多大,是正效應還是負效應,如果本來好好的人生軌跡被這麼一攪和,那麼一切都改變了,難道這是我們當初改變的初衷嗎?!

有太多的未知在改變之後,所以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會保持沉默。

下面用史記中記載商鞅變法的一段話來詮釋改變。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甘龍曰:

「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於所聞。

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這短話講的就是守舊者甘龍跟變法者商鞅的一段經典對話,兩個人就變法提出了議論:甘龍堅持說聖人教導百姓是不能改變方式的,智慧型的人治理國家是不能改變固有的方法的。

而商鞅則說,一般的人安于舊的習慣,墨守書卷只相信書卷上的話。他們當官,只知道成規舊律,超越了這些,他們就不知道什麼了,而且還提出了夏商周治國方式不同。聰明的統治者善於制定法律,而愚蠢的統治者卻限制應用法律。

從商鞅說的話不難看出,商鞅是極力主張改變當時的社會制度的,因為就當時而言這種社會制度的後果是秦想對於其他國家相對落後。所以商鞅覺得如果秦國繼續這樣的話,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被吞併的,只有對生產制度 、法律制度結合當時的情況加以修改,那秦國才有富強起來的希望。秦孝公自己對這個特別感興趣,因而商鞅也就慢慢開始實行了。

然後保守派的大臣們卻是堅持反對改革的,一味的繼承祖宗留下來的法律,認為祖宗留下來的肯定是符合國情的,一定不能改。我們從保守派分析下:這些守舊大臣們難道是真的不知道當時秦國的生產力低下,制度不合理嗎?

我想不是的,他們既然官,就多少了解秦國上下的生活水平,對生活在最底層的人也有些自己的想法。既然知道如今的各項制度不符合秦國發展的需要,為什麼還仍然堅持呢?為什麼呢?

我想這是有原因的。首先祖先確實當時靠這些制度使國家在當時的經濟狀況下得到了發展。所以需要繼續繼承下去,再者古代對先人是很尊敬的,如果推翻先人創下的制度就相當於否決先人,所以在這一點上先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其次,如果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制度進行修改,萬一對這種國家的發展沒有好處反而拖垮了經濟怎麼辦,有用還好,沒用,那我豈不是罪臣,想到這裡保持現在這種狀況就是他們所需要的。可能另一方面是他們要保全自己的權利財產。我們再轉而看看商鞅是怎麼個看法,商鞅覺得如果秦國不改變制度的話,那就是自取滅亡,變法對於這麼乙個落後的國家的兩面性是可想而知的,要不通過變法使生產力大幅提高,制度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

要麼以更快的速速落後。既然都已經這麼落後了,為什麼不背水一戰。最後秦孝公想變強,就接受了商鞅的變法,最後秦國慢慢強大統一了六國!

每一次的改變,都是對過去狀態的衝擊。有時想維護這種狀態,有時想推翻,關鍵在於我們所處環境的惡劣。如果你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那麼你會抓住每一次可以讓自己翻身的機會;但如果你身處公司高層,因為你的每乙個決定都可能會導致公司的興衰,所以你會慎重考慮每一次決定,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你還是會維持常態只為繼續保持那種安逸的狀態。

我們習慣了我們現在的這種狀態,我們就會什麼事情都用現在這種狀態去理解事物的發展和社會變化,慢慢的對這種狀態就會有安逸的感覺,覺得這種狀態是幸福的,哪怕有的時候不情願這麼做,但是我們就是不想改變我們慣有的生活方式,怕改變之後就回不到這種讓自己覺得舒服的狀態了,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有機會改變,但是我們卻保持沉默以繼續保持這種讓我們舒服的姿態。就拿當今的大學生來說,考研是條不錯的出路,但是考研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呢?說起來,讀了研究生之後,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的知識面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會有顯著地提高,然後在研究課題上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對於以後工作自然是錦上添花,哪個公司會拒絕乙個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呢?

我們反觀一下有些人考研也不完全是為了追求以後更好的待遇,有些人讀完本科之後就一直讀書,研究生過後讀博士,博士之後就留在學校教書了。這和他們的初衷是一樣的嗎?他們當初會想想到自己會走到留教學校?

大學是很安逸的,各方面都自由,大學校園就是象牙塔。我們在這種條件了過了四年,面對即將的就業,心中有各種想法:萬一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找到的工作薪資待遇差怎麼辦,如果就這樣出去工作看不到未來怎麼辦等等。

種種想法接踵而來,現在的大學生活過得多瀟灑啊 ,想上課就上課,想玩就玩,又不用自己掙錢沒有就向父母要,女朋友又在身邊,就會滋生一種想法:如果能永遠過這種生活那該多好啊!有些人不想考研,由於這個的考慮,可能也就踏上了考研的路子,這是他們不想的可是為什麼要繼續?

從大學出去,每個大學生要做出的改變巨大的。一出了社會,找了工作,不是你想睡到幾點就什麼時候起床,你想去哪玩就可以去哪玩,你得看上級的臉色,你錢花的大手大腳,月底不夠花了,你還好意思向父母要嗎,你可是已經經濟獨立的畢業生啊!你可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啊!

你身邊的女朋友可能又在催著你要為以後著想了,再也回不去以前在學下天天晚上逛逛街喝喝奶茶的日子了,轉而變為枯燥的上班下班,買菜、做飯、洗碗。這跟當初在學校的設想不是一樣的,想著畢了業也過著跟在大學一樣的瀟灑日子,可是現實給了我們太多壓力,無法重塑乙個跟大學似得樂園,最後好多情侶因為不甘於這樣的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分手了,我相信這種事絕對不是個例,它具有普遍性。所以大學的生活需要好好珍惜,它只有一次,不可能也不會再被複製,除非你不想改變,除非你想一直活在幻想裡。

make the change!!!

放下自我,改變自我,讓生命成長

有一條小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最後它來到了乙個沙漠。它想 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這個沙漠吧!當它決定越過這個沙漠的時候,它發現它的河水漸漸消失在泥沙當中,它試了一次又一次,總是徒勞無功,於是它灰心了,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我永遠也到不了傳說中那個浩瀚的...

讓軍事化拓展管理改變企業思維

北京明陽天下拓展公司的軍事練習拓展課程力求在紀律性 安排觀念 競賽認識 意志力 履行力 團隊協作 交流方面獲得實踐成效,讓廣闊隊員經過軍旅日子的體會後深刻理解僅靠把握專業技能 做好本職作業並不足以確保乙個安排邁向成功。許多非智力要素,如職工的情緒和觀念,作業操行,對公司文化和方針的高度認同,團隊協作...

《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讀後感

近日,我讀了葉瀾老師的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一文,感慨頗多。如果乙個教師一輩子從事學校教學工作,就意味著他 她 的生命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為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一部分,而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所有老師追求的理想課堂。但現實生活中似乎卻是很難做到的事,在現行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