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

2023-01-23 15:15:02 字數 4640 閱讀 7249

科學與藝術:人類飛翔的雙翼

戴吾三震撼心靈的發問

2023年代初,一位厭倦了現代文明的法國畫家,來到南太平洋中的大溪地島(tahiti)。旖旎的自然風光,原始質樸的土著民情,使畫家找到精神上的慰籍,他借助畫筆和色彩盡情地表達心靈深處的情感和追求,創作出一幅幅象徵主義的作品。這位在藝術史上留下聲名的畫家就是高更(

2023年,高更在大溪地島用心血完成了一幅大型作品,他用夢幻的記憶形式,把讀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時空延續中。在長達4公尺半的大幅畫面上,從左到右意味著從生命到死亡的歷程。樹木、花草、果實,一切植物象徵著時間的飛逝和人生命的消失。

這幅畫的標題也與眾不同,它實際上是三個震撼人心靈的發問: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

我們往何處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作為一名藝術家,高更生前和科學家沒有什麼交往。他可能根本就沒想過,他的發問其實是科學界公認的最基本、最有意義、最值得研究的問題。高更的話若轉換成科學表述即是:

宇宙是怎樣起源的?生命是怎樣起源的?人的意識是怎樣產生的?

人類的未來會怎樣?

上述的每個問題當中,又蘊含著無數更小的謎團。如「人的意識是怎樣產生的?」就可以細分為:

語言是怎樣產生、進化的?記憶、再現的機理是什麼?人為什麼有求知的慾望、審美的需求?

等等。100年過去了,科學在探索未知世界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們已詳細地給出許多具體問題的解答。然而,在宇宙、自然和人類最基本的問題上我們仍有很大的困惑。

未來科學與藝術暢想

展望未來,科學與藝術互相促進、豐富、創新,就像大海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譜寫著人類文明的壯麗詩篇。

今後,對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仍是難度相當大、卻又最激動人心的工作,一批科學家投身其中,運用他們的智慧型去探索,去追尋,不斷地揭示宇宙、自然和人類的奧秘。

與基礎科學相比,有關應用科學的研究情形要樂觀地多,科學家滿懷信心地勾劃了一幅幅藍圖:

資訊科技:「數字地球」即將成為現實,將有更快捷、更有效的新型資訊高速公路,人們盡可在地球的每乙個角落聯絡,方便地傳遞各種資訊。

生命科學:繪製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基因**譜,開闢各類生命潛能劃時代的新天地。借助生命「藍圖」,使科學家能夠控制動植物乃至人類的進化。

材料科學:奈米技術不斷發展,科學家將探索甚至比奈米量級更小的領域,逐步逐項地揭示微粒和波的形態,形成眼花繚亂的原子排列結構,按著人的意願設計所需的各種材料。

空間科學:在月球設立科學工作站,載人和不載人的宇宙飛船頻繁地執行外層空間的探索任務,人模擬其他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宇宙。

藝術家們大都相信,藝術受惠於科學的發展,未來將有更大的空間、更多的形式表達人類的情感,展示藝術的浪漫和風采,豐富社會的文化生活。

科學不斷創造新色彩、新材質、新工具、新方法,給藝術家無盡的推動和激勵。藝術家面臨豐富的選擇,想象力獲得更廣闊的表現空間。

網際網路的普及使虛擬藝術館和畫廊應運而生,計算機為藝術家展示出新的視覺天地,調閱藝術資料就在滑鼠輕輕一點之間。計算機所提供的各種手段和方式,把藝術家的雙手從緩慢的費時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使藝術家不必顧慮所想象的效果能否實現,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構思和想象,創造更豐富美妙的視覺藝術效果。

生物遺傳工程的研究,使動物細胞的活動被放大千百倍,產生奇妙的圖景;對物質微觀結構的認識,使科學家隨意地移動原子,催生超現實主義的藝術表現。宇宙飛船在太空裡遨遊,多角度的拍攝天體活**片,人類在月球和空間站從事各種活動,可想象太空藝術會呈現新的景觀。

數字攝影作為不用暗室的攝影技術,推動攝影藝術的發展,它完全改變光化學成像的創作概念,而以數字圖形處理為核心,這種「科技藝術」模糊了攝影師、插圖畫家及圖形設計師的概念。

隨著電視傳播的迅速發展,動態的影檢視形的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利用二維、三維電腦動畫系統和數字編輯系統所提供的功能進行創作,影視設計藝術家進入幾乎所有的**技術領域,在小型的桌面系統中運用文字、圖形、聲音和動畫工具創作以往難以想象的視覺傳達設計的作品。

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創作的藝術作品,其形貌已脫離傳統的繪畫、雕塑的範疇。動態藝術、電子藝術、光影藝術、視幻藝術的作品大量湧現,表現的動態、形象、光色、音響都給人以嶄新的感受。從事這種藝術創作的不少是科學家、工程師,他們對電子學、機械學、材料學都有深厚的功底,由於個人對藝術的熱愛而運用高科技手段從事藝術創作。

即使在科學技術工作中,科學家、工程師也增添了美學的因素,使科學富有人性化與情感化,盡享科技與情感同在的快樂。

科學與藝術緊密融合,還將產生既非純科學、也非純藝術的新藝術門類,如網路藝術,其作品不再關心物質形態和視覺形式,而是注重在交流的互動中所悟的東西。

未來學家預言,將會有更多的人從事更加富於創造性的工作,他們創造出的東西既適用於事業又能用於休閒。這將會形成藝術與科學結合在一起的名為「知識藝術家」的新職業。藝術與科學整合,形成新的藝術存在方式和形式,藝術門類大大增加。

藝術反映時代,藝術更貼近生活,藝術的表現多采多姿,也更能滿足未來人的多種需求。

當然,也有一些藝術家堅持認為,人只是血肉凡軀,脆弱、會腐朽、各個不同,而且具有靈性。他們反抗科學削弱人性、剝奪情感,反對把人變成一組可歸類、可計量、可鍛鍊的化學物質。這些藝術家堅持用高情感的表現與高新科技抗衡,倡導新標本藝術、新手工藝術。

然而不可否認,新藝術實質上也打上科技時代的烙印,新藝術所表現的情感完全可以借科技手段進行分析。

未來的人才教育

展望未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教育、對人才都提出新的要求。

現代教育改革的乙個主要思路就是摒棄把專業劃分過窄、知識分割過細的做法,強調綜合性、整體性的素質教育,培養複合型的人才。

傳統教育使科學與藝術分離。從事理工科學習的人偏重邏輯思維,從事藝術學習的人偏重形象思維。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已認識到舊有教育模式培養人才的弊病,認識到要全面開發腦功能,實現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統一,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

許多科學家、藝術家和教育家都認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未來人類思想發展的主流,在教育過程中重視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結合,是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徑。

早在2023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倡:「智育與美育並舉」,「科學與藝術並重」,他說:「世之有道德者,無不有賴於藝術與科學」。

2023年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借鑑老一輩哲學家熊十力把智慧型分為「性智、「量智」的觀點,又加以新的闡釋,把藝術活動類歸為「性智」,把自然科學類歸為「量智」,他認為「科學家不是工匠,科學家的知識結構中應有藝術」。錢學森強調:「大科學家尤其要注意『性智』」。

許多科學家認為,科學家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有助於科學研究,因為審美帶來的情感、衝動、直覺常使科學家瞬間進入創造性的化境。

世界著名科學家、控制論之父維納(喜愛詩歌和文學,他認為這影響他的直覺能力,而科學上的直覺運用對攻克難題有非同尋常的作用。維納常常鼓勵年輕的科學家根據科學直覺去從事研究。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玻姆(期望早日將科學與藝術融為一體,他強調藝術並不簡單地由藝術品組成,還包括一種態度,即「藝術的靈魂」;科學也是如此,它不僅包括知識的積累,更在於創造耳目一新的認識方式。「以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進行觀察和思考的能力,比我們所獲得的知識更重要。」

俄羅斯著名化學家阿爾布佐夫(曾以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道:乙個不懂得繪畫和**的科學家在其領域中未必能創造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說:「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於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重視科學與藝術結合在教育中的作用。2023年4月,他參觀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後提筆寫下:「藝術與科學的靈魂同是創新」。

藝術教育和科學教育並重,已成為世界各大國家對未來發展的共識。

美國國會於2023年3月通過了柯林頓**提出的《2023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將藝術與數學、語文、歷史、自然科學並列為基礎教育核心學科。2023年初,在美國藝術教育協會聯盟主持下,美國十大教育組織代表上書國會的每一位成員,用原則陳述的形式,再次闡釋了藝術教育的價值和質量,以敦促**對藝術教育重要性的深入理解。

在中國,國家教育部把藝術教育寫進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將藝術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探索和改革。2023年代末,中國一批理工科大學紛紛調整向綜合性大學發展,成立人文學院,組建藝術類學科。如東南大學建立藝術學系、上海交通大學建立藝術系,西安交通大學建立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建立藝術教育中心。

2023年11月20日,**工藝美術學院與清華大學合併,這一盛事被稱為「世紀之交藝術與科學的握手」。兩校合併,為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走向綜合性,為開啟人類的智慧型和拓展人類生存的新境界做出新的探索。

當校園裡充溢著良好的科學與藝術氛圍時,科學發現和創造溶進藝術的想象和情感的品格中,藝術創造和美的探索又滲入科學理性和技術的手段中,未來將有情感豐富、綜合素質高、創造性的人才不斷湧現。

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互補,將使未來的科學、藝術本身發生重要的變化:科學藝術化、藝術科學化。科學家不只用數字、公式,也用隱喻、模擬的方法形象地描寫自然;藝術家不只偏愛色彩、形態,也會探索由各種資訊、公式組成的世界,創造更富有想象力、更美好的生存方式和空間。

人類社會發展的美好境界

人類的前途究竟會怎樣?

20世紀末,在一系列嚴峻的挑戰面前,人們開始對傳統的價值觀和發展觀進行深刻的反思,並逐步意識到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科技、文化等更廣泛的系統學的高度去審視人類的前途。

2023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有183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給可持續發展下的定義「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需求的發展」得到了廣泛認可,會議通過了在全球區域和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綱領性檔案《21世紀議程》。

科學與藝術

科學與藝術電子資訊學院 09級測控技術與儀器01班 40903050135 範青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要是在兩個層次上來使用科學技術這個概念的 其一,科學技術是人類有關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執行規律的知識體系,包括社會科學知識 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技術知識等 其二,科學技術是人們為了擴大其知識儲備及應用而進...

領導科學與藝術

1 陳彤 章喜為主編的 管理學原理 一書中認為,領導就是指揮 帶領 引導和鼓勵部下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過程,該定義包括三個要素 a 領導者必須要有部下追隨 b 領導者擁有影響部下或追隨者的能力 c 領導是有目標的行動過程。2 萬良春主編的 新編領導科學教程 中認為,領導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組織或群體內,...

溝通的科學與藝術

班主任工作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管理者 組織者和領導者。如何和家長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我通過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發現家長會是一種比較適宜的溝通方式,同時也能夠引起家長的重視。我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溝通方式。一 培訓式家長會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