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四 理性 實踐理性與非理性 節選

2023-01-23 14:57:04 字數 4658 閱讀 2174

十二、戴維森式理性與不同文化間的倫理分歧

美 s. 惠勒/ 文劉新文/ 譯牟博/ 校

長期以來, 對西方人而言, 中國倫理思想已經成為一種思維方式的正規化, 從任何一

種合理的進步尺度來衡量, 它都是一種精緻複雜的、高度發展的、先進的正規化, 但它在

許多方面又十分不同於西方倫理思想。根據戴維森式倫理學解釋, 這種分歧並沒有表明

倫理學比自然科學的客觀性更少。

1 建立在理性上的倫理學

戴維森式倫理學在某些方面類似於康德的倫理學。康德試圖從正確推理的規範性中推導出

道德的規範性。康德論證說, 遵循目的行事邏輯上必然需要一種融貫的普遍原則, 即以一種任

何人都能夠履行的方式來行事。因為康德所謂的行使權利就是履行義務, 他的倫理學是演

繹的。對於戴維森論者來說, 這種隱含在對行為主體的解釋中的規範性產生出倫理概念的規範

性。這種在解釋中被最佳化的合理性包括內容和歸納邏輯。根據這種看法, 這種規範性在

本體論或認識論地位上與事實沒有區別。現在概括一下某些相關的戴維森式看法:

( 1) 作為最大一致性的解釋

戴維森將理性主體這一概念揭示為用於解釋其他理性主體的制約因素。通過把

其他主體視為其大部分信念為真、大部分願望為善的人來對待, 使解釋最大限度達到一

致。當某人把一塊石頭掉在他的腳上時, 除非在十分特殊的情況下, 下述解釋會被合乎

理性地加以拒斥: 此人期望疼痛並相信上述行為會造成疼痛, 或者說, 上述事件被解釋

為非意向的。對行為的解釋要求一種對願望內容起制約作用的擴張型理性概念。如果沒

有對於願望內容的種種制約, 任何行為都會與任何信念相容。因此, 諸如乙個人不應該

期望疼痛這樣的制約就成為作為理性主體這一概念的構成部分。對言語的解釋是對

行為的解釋。在解釋乙個作為誠實論斷的表述時, 人們根據人們期望說實話這一假定而

最大限度地達到信念一致。假定說話者是乙個相信實話的人, 那麼這個表述應當是真實

的。這個應當是制約解釋結果的。解釋的原則就是應當的原則。

( 2) 應然語句

戴維森對軟弱意志的討論暗示了倫理學與解釋理論的聯絡。 應然 ( oug ht ) 條件句

在形式上與或然( probability) 條件句類似。 應然條件句是雙位模態, 其前件相似於一

個或然條件句的前件。正如乙個概率條件句的前件給出或然據以存在的相關資料, 應

然條件句的前件給出乙個人應當據以做某事的相關資料。就像或然那樣, 應

然從根本上來說是非演繹性的。與其形成對照的是, 康德倫理理論所關注的義務

語句卻具有演繹論證的邏輯。如果應然是基本倫理概念, 那麼倫理思維就要依據歸

納模式進行。 原則並非全稱量化式的命令。如果應然句類似於或然條件句, 那麼

它們的範疇形式具有隱含的相對性。一種附加的相對性允許對這種應然的諸多含

義提出一種統一的解釋。 應然的諸多含義是相對於各種考慮而言的。乙個應

然條件表述具有兩種相對性: ( 1) 由前件所刻畫的相對性。因此, 如果你想要成

功, 那麼你就應當努力工作是相對於一種願望而推薦一種行動。( 2) 相對於各種意圖

的考慮去辨別應然的諸多含義。西洋棋比賽中的選手應該相對於西洋棋的種

種考慮而走出每一步棋; 但是, 假定戰勝老闆於己不利, 或許應當走一步臭棋。儘管

應然和或然相互關聯, 但它們是語義上相互獨立的模態謂詞。

2 道德上的應然

因此道德上的應然是最小限制性的考慮, 即將各種考慮恰恰相對於作為理

性主體。在這種情況下, 給定理性願望和理性的實踐推理, 乙個人所應當做的事情便是

實踐推理的結果。如果能夠證明他人的願望可以算得上是理性主體, 那麼, 一種戴維森

式道德理論有時就能夠決定相對於某種情景的倫理真理是什麼。給定對這種意向行為

應然解釋的不確定性, 複雜情形可能是不確定的。這種與康德所希望結果不同的結

果, 來自對解釋所施加的諸多制約因素的性質, 這些制約因素構成戴維森式理性概念。

這些制約因素是最大限度化制約因素, 而不是絕對化制約因素。而且部分制約因素構成

內容。3 倫理學是客觀的嗎?

無法解決的分歧構成道德判斷客觀性的主要障礙。對倫理分歧的通常解釋是, 道德

是主觀的。自然科學理論的一致意見僅僅涉及取得一致的信念, 而倫理學則既包括信念

也包括願望。不像在信念方面的差異那樣, 在願望方面的差異似乎僅僅反映人們內在差

異。然而對行為的解釋, 似乎缺乏乙個對信念加以解釋所擁有的共同世界的基礎。

一位戴維森式的學者能夠把倫理學作為客觀的來對待, 並且把不可解決性歸於解釋

的不確定性來對待。正如我們通常不把信念等同於真理那樣, 我們因而也沒有理由把偏

好等同於善。我們能夠認識到, 我們不是那麼完全有理性的, 即使我們所持有的每一特

定的觀點和評價是合理的。在解釋過程中, 我們把某些偏好當作是非理性的( 例如偏好

痛苦而不是不痛苦) 。因此, 表面看來, 一些關於什麼是比較好的語句是客觀地真

的。有判斷力的人不應當僅僅依賴他自己的感覺對好與壞做出種種判斷, 正如認同

有判斷力的人不會僅僅通過運用他自己的感知來調查研究科學上的各種問題一樣。正如

同乙個人通過在社會中的相互作用來學會在其信念與真理之間的區別一樣, 乙個人通過

關於道德教育的社會相互作用來學會在其偏好與關於什麼比什麼更好的真理之間的

區別。不同的社會可能具有關於什麼是善的不同道德理論。如果我們能夠確定每個人的

願望都應當合乎理性地被考慮並且是可比較的, 那麼, 我們就會擁有一種人們將之作為

客觀倫理學來對待的倫理學理論, 即使存在著不能解決的種種倫理問題。不可解決性會

是解釋不確定性的結果。

在客觀地比較好與主體偏愛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在此我並不知道戴維森的具體看法

如何。我所論證的觀點是, 這種關係類似於真理與主體信念之間的關係。儘管信念不得

不在很大程度上為真, 但真理並不可歸結為意見一致。同樣地, 儘管大多數偏好不得不

在很大程度上相應於客觀上比較好, 善並非必然地是最大程度上滿足偏愛。

4 對我來說比較好、 比較好和自我利益

我的偏好往往是索引式( indexical) 判斷。我寧願選擇對我來說是有益的, 而不願選

擇對我來說是無益的。 a 比b 更好與對我來說, a 比b 更好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戴維森式倫理推理的理性基礎可以論證說, 對比較好就是比較好, 正如

真便是對我來說真。偏好是關於什麼是道德的和什麼不是道德的這樣一些判斷的

信念。它們大部分是真的。有人會論證說, 偏好本質上是索引性的, 因此並不表達客觀

價值。如果在那樣是道德的和我更喜歡那樣之間存在著差異, 也就是說, 如果

偏好的確是關於價值的判斷, 那麼從我偏好a 轉移到 a 是道德的的這種偏好本身

便是人們的一種自然缺點。但是, 乙個正常行為主體的關注超出任何可辨識為作為主體

的特定機體之特定狀態的事物。通常, 乙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的認同僅限於一部分他

人, 因而是一種區別對待, 是偏袒。這種偏袒是對言行進行解釋的一部分, 因而也成

為作為解釋構成部分的理性的一部分。因此, 對他人利益感興趣和缺乏興趣都要經受理

性評價。在解釋當中予以最大限度的合乎理性的新增。但是, 如果在自我利益

與自我之外事物的利益之間沒有明晰的界限, 如果康德和內格爾( nagel) 是正確的( 即

認為關注那種對於每一擁有自我利益的實體而言為善的東西便是理性的) , 那麼正是合理

性與關注每個人的利益便是合乎理性的。

因此我們可以將偏好和利益設想為由索引性偏好強烈影響的那些關於什麼比什麼更

好的帶有角度取向的看法。這種對主體特定利益的看法( 即對他而言什麼是比較好

的) 被合乎理性地設想為一種關於什麼是比較好的概念。從人際關係中產生的對各

種利益的確認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道德生活的一部分。或多或少地無條件的愛是

重要的。每一種文化的倫理理論都使得某些關係成為特殊關注的理由。偏袒可以被

評價為合理的或不合理的, 而我們在解釋過程中都如例行公事般地這樣做。因此, 對他

人利益的興趣可以是合乎理性的或不合乎理性的。

這種最大範圍的關注便是對每個擁有自我利益的實體之利益的關注。如果內格爾和

康德是正確的, 那麼, 這種最大範圍的關注便是合乎理性的。如果我們的動機是由那些

合乎理性地具有的偏袒所造成的, 那麼, 這種偏袒便應當合乎理性地成為任何擁有自我

利益的主體的動機。因此我們可以融貫地把偏好當作關於什麼是客觀上比較好的信念,

可以合理地把關於什麼是比較好的狹隘觀點( 即自私不合理的偏袒) 歸因於理性的

失敗或錯誤的信念。

十三、實踐推理中的非理性:

從中國哲學的觀點看

江怡/ 文

在非理性的悖論一文中, 戴維森指出, 非理性是在理性範圍之內的失敗。這

似乎向我們表明, 非理性並非存在於理性之外的東西, 而是在理性範圍之內的東西。但

既然是在理性之內, 那麼我們又如何會把它稱作非理性呢? 戴維森把這個問題稱作

非理性的悖論, 即非理性是一種錯誤的理性過程或狀態。然而, 從直覺上看, 這種悖

論的存在完全依據不同的理性標準: 從理性至上的標準看, 非理性當然被放到理性的範

疇中加以考察; 但從理性與情感的關係上看, 非理性似乎更多地涉及以人的信念、態度、

情感、意向等方面的內容, 而這些卻往往是無法以理性的標準加以衡量的。

當某人給他的某個行為某種理由時, 我們說, 他實際上是在給出造成他行為的原因。

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摘要 通過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分析論證,可以看出德國古典哲學中既充滿了理性主義的因素,也有非理性主義的因素。無論是古希臘哲學,還是近代或現代西方哲學,都充滿了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分歧和碰撞,因此可以說整個西方哲學史就是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對立統一的歷史。本文擬就西方哲學史上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理性主義和非...

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現代投資決策理論的演進

作者 蘇治 求是學刊 2011年第04期 摘要 理性與非理性的紛爭構成了現代投資決策理論演化的主要脈絡。本文從古典經濟學對理性的最初描述開始,系統討論了博弈論框架下的理性特徵 理性預期對現代金融理論發展的影響 有限理性修正 凱恩斯批判 噪音交易的存在性以及行為金融學關於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的解釋,最後分...

非理性繁榮 泛讀 讀後感

非理性繁榮 閱讀體會 戴程中法學院國民經濟管理班 學號2014202263 手機 137 電子郵箱 個人主要看法和觀點 1 要弄清楚把 推向這一高度是不是真的只是乙個投機性泡沫 由投資者購買行為造成的 非持續性增長,而不是由真實的價值和基本面資訊引起的增長。簡而言之,要弄清楚投資者對 估算的價值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