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逐句譯文

2023-01-22 07:36:02 字數 5003 閱讀 5586

(2013-12-17 10:40:50)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稱《七佛聖教序》。咸亨三年(672)建於京城長安弘福寺。《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回國後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

太子李治(高宗)並為附記,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石高9.4尺,寬4.

2尺。共30行,行80餘字不等。現在陝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聖教序》。其碑字由懷仁借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歷時25年集募而成,故為世所重。碑文選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託、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

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當然這種集字的做法也有相當的侷限性。如重複的字較少變化,偏旁拼合的字結體缺少呼應。

自此碑以後,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聖教序》最為成功。

《聖教序》的由來:

唐代僧人玄奘法師西行取經,歷盡千辛萬苦,冒生命危險,到達印度。在他取經回歸長安時,舉國為之震動,太宗對玄奘艱苦取經偉大精神感動,並謂「勝朝盛事」,對於他在佛學方面的成就,也極端推崇,於是在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長安弘福寺中,專門翻譯梵經。並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這便是《聖教序》的由來。

《聖教序》成文以後,為了永垂後世,昭示天下,乃籌備將其刻於碑石流傳,又因為太宗皇帝深愛羲之書法,故大家認為這篇碑文,非書聖王羲之書法「不足貴」,然羲之乃晉人,不可再起而書之,於是請弘福寺沙門懷仁擔任集字拼文工作。釋懷仁原是一名擅長王羲之書法的僧人,據說他還是王羲之的後裔,懷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書法拼就《聖教序》全文。太宗為了方便懷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許將宮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跡供給鉤摹綴集。

《聖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記和玄奘本人所譯的《心經》三個部分,懷仁經過了長達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湊、苦心經營,終成此碑。足見《聖教序》乃王羲之書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廣採王書之眾長,非常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亦頗為精到,因此可以說,「聖帖」是從王氏書跡中經過挑選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書的精華,可稱最佳典範。

清人蔣衡在《拙存堂題跋》中說:"沙門懷仁乃右軍裔孫,得其家法,故《集字聖教序》一氣揮灑,神采奕奕,與《蘭亭序》並驅,為千古字學之祖"。《集字聖教序》問世後,宋、明、清以來的歷代書家對這一作品評價甚高,稱之為"百代模楷。

模仿羲之書,必自懷仁始。"的確,這一碑刻充分地表現出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精美典雅和靈動多姿。此碑功德無量,直至今日仍是我們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珍貴碑帖。

其主要特點是:

(1)字數多。全碑共1900餘字,字字精雅飄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學習和臨摹的餘地很寬。

(2)字型多。全碑將王羲之的楷書、行書、草書雜糅其間,大膽地搭配、組合、整合,動靜結合,揮灑自如,對後世書法尤其是當代書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3)變化多。一是筆法十分豐富,楷、行、草、隸、篆各種筆法無不用之其中;二是結字新穎生動,平中見奇,開合有度,欹正相依,靈動多姿;三是重複的字、偏旁部首無不體現變化翻新。據載,懷仁為收集《聖教序》上的碑字,用時長達18年之久,可見其用心之良苦。

在書法史上,可以說「集字」是從懷仁開始的。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釋文:

大唐三藏聖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門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

聽說天地有形狀,所以顯露在外、覆蓋並且承載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四季沒有形狀,所以深藏著嚴寒酷熱來化育萬物。

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

因此觀察體驗天地的變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徵兆;要通曉明白陰陽變化,即使是賢能而有智慧型的人也極少有研究透它的變化規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著陰陽變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為天地有形狀;陰陽變化在天地之間而難研究透的原因,是因為陰陽變化是沒有形狀的。

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顯露在外並能得到驗證,即使愚蠢的人也會明白;而陰陽的變化隱藏了起來沒有人能看得見,即使是聰明人仍會迷惑不解。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

況且佛道推崇虛空,它駕乘著隱秘來操縱著超脫一切的境界,也主張廣泛救濟眾多生靈,用佛教的理論來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發神威就沒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沒有下限。

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

佛道從大處說它遍布宇宙,從小處說又能收攏一絲一毫。

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

因為佛道主張不生不滅,超脫一切,所以雖歷經久遠而永不衰落。它有時隱藏,有時顯露,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傳送著無數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機,即使遵循它也沒有誰知道它的邊際的;佛法的流傳,深邃而靜遠,即使推崇它也沒有誰**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所以眾多平凡而無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淺陋之輩,面對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沒有疑惑不解嗎?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產生並興起的。流傳到東漢就象明亮的美夢一樣,照耀著大唐而傳布著慈愛。

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以前,天地初開的時候,佛的語言還沒完全傳播開而教化的方式已經完成。當佛教深入人心,恆顯於世,人們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

在漫長的等待中,人類由渾沌昏暗回歸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時候,世道更替,法度發生了變化。

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

佛陀金色之相,不用鏡子而觀照三千大千世界。

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

佛像不用任何憑藉即能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麗象:美好的形象。開圖:展示描繪。空端:無有憑藉。)

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

於是精妙的語言廣為流傳,從三途的苦難中去拯救萬物。佛陀遺留的經說長久地傳播,引導眾生按十地修行。

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

然而真正的佛教難以追溯,所以不能統一到根本歸屬。

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

而邪僻的不正當的學問卻容易使人依從,於是邪正之間就在教義上交錯雜亂。

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觀點,有時沿襲著舊俗便產生了爭執。

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於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學說,就暫時沿著時間的流逝而在或興或衰中交替流傳。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

有個叫玄奘的法師,是法門的領袖人物。

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

他從小就很聰明,心懷忠誠,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義;

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長大後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總是堅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門修行。

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即使是松林澗的清風、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麗華美;即使是仙飲的晨露、明亮的珍珠,豈能和他的明朗潤澤相比?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

所以他智慧型超群,沒有牽掛,精神清透,並不顯露;超脫六塵,不同於常人,多少年來沒有人可以和相提並論。

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

他聚精會神地從內心修煉自己,常以正統佛學的衰落為悲傷;他靜心鑽研佛教,常因這精深的理論被謬傳而感慨嘆息;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

他想著要有條有理地分辨剖析**,擴大佛學古代的**典籍;取掉虛假的,保留真實的,讓後輩學者從此開始不再混淆真偽。

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

因此他嚮往淨土,就到西域去求學。

乘危遠邁,杖策孤征。

他冒著生命危險在萬里征途上行進;他拄著拐杖獨自遠行。

積雪晨飛,途閒失地;

途中艱險無以計數,早晨的漫天飛雪,行進途中有時找不到棲身之地;

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滾滾風沙,遮天蔽月難辨方向。

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

在萬里山川之上,有著他排開險阻、撥開迷霧前進的身影;

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

在多少個嚴寒酷暑的季節裡,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進的腳印。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

誠心願望為重,千難萬苦的辛勞為輕,期望著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他遊遍了西域各國,歷時一十七年。

窮歷道邦,詢求正教。

他歷經了所有經過的地方,探詢追尋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餐風,

他經雙林、到八水,體會到了佛教聖地的高貴風尚;

鹿苑鷲峰,瞻奇仰異。

去鹿苑、登鷲峰,瞻仰了佛祖生活過的奇珍異途。

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

在先賢聖人那裡接受了深奧的學問。探尋到幽深神妙的途徑,精通了深奧的學問。

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對於「一乘」「五律」的佛學教說,他很快就牢記在心。對「八藏」「三篋」的佛學理論,他講起來就象波濤流水,滔滔不絕。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

於是玄奘從所經過的大小國家中,總共蒐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譯成漢文後在中原傳布,從此這巨集大的功業得以宣揚。

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

慈仁的雲朵,從西地緩緩飄來,功德無量的佛法象及時雨一樣遍灑在大唐的國土上。

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

殘缺不全的佛教教義終於恢復完整,在苦難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溼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

熄滅了火屋裡燃燒的熊熊烈火,(解救眾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從此不再迷失方向;

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驅散了昏暗,照耀著眾生到達超脫生死的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公升,

因此懂得了做惡必將因果報應而墜入苦海,行善也必定會憑著佛緣而昇華。

公升墜之端,惟人所託。

為什麼會有公升有墜,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為。

王羲之兒時性格

2016 04 12 09 40 揚子晚報我有話說 2016 04 12 09 40 40 揚子晚報作者 責任編輯 邱曉琴 說明 夫子廟王謝故居裡的王羲之像。王羲之的一生就是個謎。他在後人的印象中似乎是清晰的,是個風流倜儻的大才子 然而慢慢走近,卻發現越來越模糊 朦朧,難以捉摸。東晉有兩次大的 幫派...

懷仁縣中醫

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服務 承諾書為進一步加強醫院政風行風建設,促進服務觀念轉變,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質量,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為人民健康服務,讓患者滿意 讓群眾滿意 讓社會滿意,醫院向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鄭重承諾 一 堅持醫院為社會服務 醫生替患者著想 醫療讓群眾滿意的基本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提供熱...

當鏡頭對準了王羲之

春遊古已有之,從曾子的 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六七人,童子四五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到晉朝王羲之的 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修禊事也 古之春遊,是興之所至,有閒來無事融入自然品味自然之意,可到如今,是什麼使春遊變成了一種負累,一種枷鎖。當問及好友去了 有什麼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