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獻之尺牘六十種鑑賞

2023-01-06 00:03:10 字數 4434 閱讀 4619

初月帖釋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

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此帖為《萬歲通天帖》第二帖,草書,藏遼寧博物館。王羲之父名「正」,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可能是較早的作品。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

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後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於此帖皆可領略一二。

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鋒也十分明顯。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

唐代以後追求精整規範,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了。

上虞帖釋文: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

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

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唐摹王羲之草書硬黃本。高23.5厘公尺, 橫26厘公尺, 共七行,五十八字。

體勢靈動綽約,豐肌秀骨,遠勝右軍《如何帖》。此卷為北宋內府舊藏,至今尚何存原裝,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籤題《晉王羲之上虞帖》,卷有南唐內府「集賢院御書印」、「內合同印」 以及宋內府朱文雙龍圓印、「政和」、「宣和」、「御書」葫蘆印、「內府圖書之印」等。明代曾藏晉王府,後由韓逢禧、梁清標、商載、程定夷遞藏。

明代詹景鳳《東圖玄覽》、清代安儀周《墨緣匯觀》有著錄。原跡現藏上海博物館。有影印本行世。

寒切帖【釋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

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老久懸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紙本,縱25.6厘公尺,橫21.5厘公尺。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曾為王時敏等遞藏,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文中「謝司馬」應為謝安。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于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

王羲之此信應寫於此年,次年,即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書應是其末年書。評者都認為,王羲之書法到末年,才達到極致,於此帖可以臨略其末年書法妙處。

此帖書體遒勁妍潤 ,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正如唐人孫過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

」所以能夠「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

快雪時晴帖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君倩。

《快雪時晴帖》,紙本,四行,二十八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帖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簡短的信。

在大雪過後,天氣轉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起首用一句「羲之頓首」,結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這在古人的書信中還很少見。王羲之的墨跡至今已失傳,這件書跡是後人忠實的摹本,不過仍然可以看出本來的面貌。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節奏韻律。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閒逸豫。在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的跋語中都表示驚羨和讚嘆。

清乾隆皇帝曾說:「天下無雙,古今鮮對」;「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他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一同收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並名其堂為「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

大雪過後,天候轉晴,王羲之以這件短札向友人表達問候之意。末行「山陰張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寫在信箋的封面,在此與原跡一併摹在同一張紙上。

這件書跡以圓筆藏鋒為主,起筆與收筆,鉤挑波撇都不露鋒鋩,由橫轉豎也多為圓轉的筆法,結體勻整安穩,顯現氣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態,明代鑑藏家詹景鳳以「圓勁古雅,意致優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測」形容它的特色,並且認為趙孟頫受到這件書跡的影響。不過王羲之內斂沉潛,趙孟頫微有鋒鋩外露,比較對幅趙孟頫的題跋,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

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在於優美的「體勢」,「體」是指結字的形狀和姿態,「勢」是指筆畫產生的律動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兩部份,有著呼應的關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聳,末筆右頓,調和了傾斜的姿勢。「雪」字也有類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傾斜,末一橫畫收筆有向右下的筆勢,所以也調整了整個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覺上下的「行氣」一貫,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

如果只看每個字橫向的筆畫,可以發現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線上,第二行則有些變化,「果為」有連筆,其他的字間距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變化。這些變化顯得很自然,也使得這短短的三行具有豐富的美感。

七月帖 釋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七月帖》又稱《秋月帖》,與《都下帖》裝為一捲。摹本, 麻紙本。縱 27.

7 厘公尺,橫25.8厘公尺。6行,50字。

草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曾為金章宗、項元汴等藏。

都下帖釋文:得都下九日書。見桓公當陽去月九日書。

久當至洛,但運遲可憂耳。蔡公遂委篤,又加廗下,日數十行,深可憂慮。得仁(祖廿六日問,疾更危篤,深可憂!

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

《都下帖》又稱《桓公當陽帖》。摹本, 麻紙本。縱27.

7厘公尺。5行,45字。草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永和十二年(356)書。與《右軍書記》相校,此帖「仁」字下裁去27字。

平安帖釋文:此粗平安。修載來十餘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來。無由同,增慨。

此帖亦稱《修載帖》,與《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紙,摹本,硬黃紙本。縱24.7厘公尺,橫46.

8厘公尺。4行,27字。行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為項元汴、笪重光、清內府等藏。帖中修載為王羲之的從兄弟王耆。

何如帖釋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此帖又名《不審尊體帖》。此帖與《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紙,橫46.8厘公尺。

摹本,硬黃紙本。縱24.7厘公尺。

3行,27字。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帖中「懷充」押署系唐懷充,「察」系姚察。

奉橘帖釋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摹本,硬黃紙本。縱24.7厘公尺。2行,12字。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與《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紙,橫46.8厘公尺。

行穰帖釋文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再臨本, 紙本。縱24.4厘公尺。

2行,15字。草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右軍書記》:『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快不? 大都當任縣,量宜,其令□□因便任耳。

立俟。王羲之白。』此帖僅是著文片段。

頻有哀禍帖

釋文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摹本, 紙本。縱26.9厘公尺。3行,20字。行書。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此帖與《孔侍中帖》共一紙,或將二帖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孔侍中帖

釋文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後問。憂懸不能須臾忘心,故旨遣取訊息。羲之報。

摹本, 紙本。縱26.9厘公尺。

6行,42字。行書。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會藏。

此帖與《頻有哀禍帖》共一紙,或將二帖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

在章法結體上又顯示出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

喪亂帖釋文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 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摹本, 紙本。縱28.7厘公尺。

8行,62字。行草書。日本皇室藏。

此帖與《二謝帖》、《得示帖》共一紙。永和十二年(356)書。書信反映了王羲之對北方故鄉的祖墳被破壞的憤怒和悲傷。

二謝帖釋文二謝面未? 比麵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摹本, 紙本。縱28.7厘公尺。

5行,36字。行草書。日本皇室藏。

此帖與《喪亂帖》、《得示帖》共一紙。二謝一說為謝安、謝萬;一說為謝尚、謝奕;一說為陳郡謝氏兄弟。

得示帖釋文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

摹本, 紙本。縱28.7厘公尺。4行,32字。行草書。日本皇室藏。此帖與《喪亂帖》、《二謝帖》共一紙。

大道帖釋文大道久不下,知先未然耶。

臨本,紙本。縱27.7厘公尺,橫7.9厘公尺。2行,10字。行草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人孫承澤以為公尺芾所臨。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

「《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捲。」

書法故事 王獻之

王獻之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王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誇讚他 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十來歲時,他自認為字寫得不錯了。一天,他去問父親 我的字再練三年就夠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搖著頭說 遠著呢 獻之又問...

王羲之兒時性格

2016 04 12 09 40 揚子晚報我有話說 2016 04 12 09 40 40 揚子晚報作者 責任編輯 邱曉琴 說明 夫子廟王謝故居裡的王羲之像。王羲之的一生就是個謎。他在後人的印象中似乎是清晰的,是個風流倜儻的大才子 然而慢慢走近,卻發現越來越模糊 朦朧,難以捉摸。東晉有兩次大的 幫派...

當鏡頭對準了王羲之

春遊古已有之,從曾子的 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六七人,童子四五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到晉朝王羲之的 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修禊事也 古之春遊,是興之所至,有閒來無事融入自然品味自然之意,可到如今,是什麼使春遊變成了一種負累,一種枷鎖。當問及好友去了 有什麼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