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輪複習地圖部分教案

2023-01-17 21:18:05 字數 4090 閱讀 8129

高考地理第一輪複習

(第2.2講基礎知識——地圖部分)

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

[考綱要求]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教學目標:

理解等高線地形圖對高度、地形坡度、地形型別表達;準確判斷地形部位的型別。運用等高線知識,分析地形區(或地形型別)、地形特徵、地勢、水文特徵、地形對氣候影響;繪製等高線地形剖面圖。

本講重點: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本講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閱讀分析和運用

考點點撥:

第二課時

一、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

1.絕對高度是乙個地點相對於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即海拔。如圖2-2-1,a點的海拔為500公尺,b點的海拔為1500公尺,c點的海拔為-200公尺。—般地圖上標註的高度為海拔高度。

例如地圖上在珠穆朗瑪峰旁標註的8844.43公尺,就是指珠峰的海拔高度。

2.相對高度是乙個地點相對於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如圖2-2-1,b點相對於a點的相對高度為1000公尺,a點相對於b點的相對高度為-1000公尺。

3.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就是等高線。

4.等高線地形圖的繪製原理

5.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等高線的特徵

①同線等高: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等高,並以海平面作為零公尺。相鄰的兩條等高線間的高差相同。

②全圖的等高距一致:等高距即指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例如三條等高線的海拔為500公尺、600公尺、700公尺,則等高距為100公尺。

③等高線是封閉的曲線:無論等高線怎樣迂迴曲折,終必環繞成圈,但在一幅圖上不一定全部閉合。

④兩條等高線不能相交:因為一般情況下,同一地點不會有兩個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懸崖,等高線可以重合。

⑤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間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勻坡。有時候圖上看不出密集與稀疏時,可根據「坡度=垂直相對高度/水平距離」來決定。

⑥等高線與山脊線或山谷線垂直相交:等高線穿過山脊線時,山脊線兩側的等高線略呈平行狀。等高線穿過河谷(山谷線或集水線)時,向上游彎曲,成反v字形。

如圖:河流一般發育在山谷處,而山脊往往會成為河流的分水嶺。

⑦兩對等高線凸側互相對稱時,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埡口。

⑧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線是與等高線垂直相交的**,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有時也叫做降坡線。

地面坡向的識別:示坡線、等高線間垂直於兩條等高線的最**段的方向,即斜坡方向(指向低處)如圖所示: ⑨幾條特殊的等高線:

0公尺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

海拔200公尺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為平原地形;

海拔500公尺以下,相對高度小於100公尺,等高線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為丘陵地形;

海拔500公尺以上,相對高度大於100公尺,等高線密集,河谷轉折呈v字形——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為高原地形。

(2)五種地形種類:常見的等高線地形圖

(3)判斷坡度的陡緩

①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較緩,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較陡。

因為:同一幅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單位距離的高差大(同樣距離內高度差大)坡度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單位距離的高差小(同樣距離內高度差小)坡度緩。

②在不同的等高線圖上,如果等高距的大小和等高線的疏密都一致,則比例尺較大的地圖上的坡度較大,比例尺較小的坡度較小;

③如果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線的稀疏都一致,則等高距較大的坡度較大,等高距較小的坡度較小;

④如果等高距、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線的稀疏都不一致,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分析如下: 公式中高差往往由等高線圖中的等高距決定。

結論:坡度大小與高差(等高距)、比例尺(或與高差和比例尺的乘積)成正比,與圖上距離(往往由等高線的疏密或圖幅大小決定)成反比。

6.有關計算

(1)懸崖相對高度的計算公式:(n-1)×δd≤δh<(n+1)×δd

n:懸崖處重合的等高線條數 δd:等高距

(2)懸崖絕對高度的計算

1、懸崖崖頂的絕對高度:大≤h<大+δd 大:指重合等高線中高度最大的。

2、懸崖崖底的絕對高度:小-δd<h≤小小:指重合等高線中高度最小的。 (3)海拔高度的計算

等高線地形圖有以下特點:

(1)等高線是閉合的曲線。全球的海岸線是最長的一條等高線。注意在圖幅範圍內可以只是閉合曲線的一部分。

(2)等高線只能在陡崖處可以重合,重合的地方表示陡崖。但等高線不會交叉,因為交叉點不會同時有兩個不同的海拔。

(3)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陡崖處等高線重合。

(4)山谷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出,山脊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例1】圖2-2-3中各圖等高距相同,則有關a、b、c、d坡度大小的說法,正確的是

a.a=b=c=d b.a>c>d>b c.b>d>c>ad.c>b>a>d

【解析】a、b、c、d等高距相同,圖上距離相同,坡度大小取決於實際距離,水平距離越大,坡度越小;反之,坡度越大。a中1cm相當於0.5km,b中lcm相當於5km,c中1cm相當於1km,d中1cm相當於2km。因此坡度由大到小排列為a、c、d、b。

【答案】b

四、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判斷地形部位的方法

1.總結:1)同一條等高線上高度相等;2)等高距全圖一致

3)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圖上完全呈現出來

4)等高線一般不相交,不重疊,但在懸崖峭壁處,等高線可以重合

5)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陡緩,兩等高線之間間距愈大,等高線愈稀疏,則坡度愈緩

6)等高線與山脊、山谷線垂直相交,等高線穿過河谷時,向上游彎曲,成反「v」字形

7)示坡線表示坡降方向,它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

2.地形圖的應用:

① 選「點」:要根據要求考慮點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圍的環境等。如選擇氣象觀測站,就要選擇地勢適中,地面較開闊,周圍沒有或很少有其他地理事物屏障的地點; 療養院的建設一般要考慮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等條件。

在等高線圖上,常常要求學生根據光照條件選擇適宜地點修建療養院。

②選「線」:主要有交通線(公路、鐵路)、引水線、輸油管線等。

a.選擇交通路線的基本要求: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

一、兩條等高線;盡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地段。

b.在選擇引水路線時,不要僅僅被距離地稍近或稍遠所迷惑,而應當考慮水往低處流這一關鍵,以確定較合適的引水路線。

c.選擇輸油管線,要考慮線路盡可能短,還要考慮應盡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等。

③選「面」:主要有確定水庫匯水面積及壩址,選擇適宜開闢梯田的地區;選定工業區和居民區等。

a.選擇修建水庫方案時,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後是否需要移民等。在不考慮地質等條件下,一般選擇有較大集水區的盆地(窪地)地區,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於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這裡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其水源要較充足。

b.開闢梯田,應選擇在坡度平緩,有灌溉水源及其附近修建水庫後,不能被淹沒等條件的地區。

c.選定工業區和居民區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工業區宜建在礦產資源豐富地區,有什麼原料,宜發展什麼工業。第二,接近能源,交通便利,靠近水源,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用水和運輸便利。第三,選定在較開闊的地形區內(緩坡)並宜在地基堅固,地質條件較好的地區。

第四,工業區建在下風向,下河源,而居民區應建在向陽坡,上風向,上河源,以減少大氣和水體汙染。第五,市場指向型工業要接近銷售市場。

d.農業生產布局: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型別、地勢起伏、坡度緩急,並結合氣候、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牧副漁業合理布局的方案。

【例2】讀圖2-2-8回答:

(1)圖中的①②③三條等高線中,海拔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2)甲、乙、丙三條線中表示山脊線的是   ,表示河流的是   ,用陰影標出該河流的流域範圍。

【解析】水往低處流,在①②③三條等高線中,①離河流最遠,海拔最高,③離河流最近,海拔最低。甲和丙處的等高線都是「內高外低」,向低處凸出,為山脊;乙處等高線是「內低外高」,向高處凸出,為山谷或河流所在地。乙河周圍山脊所圈定的範圍就是乙河的集水範圍或流域。

【答案】 (1)① ③ (2)甲和丙乙流域範圍如圖2-2-9所示。

高三一輪複習 中亞教案

分割槽地理教案 中亞 1 我們學習分割槽地理的順序 東亞 東南亞 南亞 中亞 西亞與北非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西歐 東歐與北亞 北美地區 拉丁美洲 大洋洲 兩極地區。2 學習內容 位置 範圍 地形 氣候 水文 河流 湖泊 資源與環境 農業 工業 城市與交通。即 地理八股 五 中亞 p202三維設計 位...

高三一輪複習注意

一輪複習,是進入高三前後通過地毯式轟炸對高中所有內容進行全面覆蓋,注重基礎知識點的鞏固和提高。一輪複習通常歷時六個月左右,一般從高考前一年的六月至九月開始。根據以往經驗,很多成績不好的同學主要是通過抓住一輪複習重新學習和鞏固高中的知識,從而是成績得到大幅提公升。因此,一輪複習成為高中夯實基礎的最後一...

免疫高三一輪複習

第4節免疫調節 啟學案 明確考綱 把握考情 一 免疫系統的組成 免疫系統的組成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免疫器官,二是免疫細胞,即發揮免疫作用的細胞,可分為和淋巴細胞兩大類,淋巴細胞包括在骨髓中成熟的和轉移到胸腺中成熟的三是免疫活性物質,如等。二 免疫的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由組成的屏障,可阻止病原體侵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