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椎體退化及相鄰軟組織

2023-01-17 02:39:06 字數 5290 閱讀 2316

脊髓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椎體退化及相鄰軟組織(如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刺、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或鈣化、椎管狹窄等)的退變造成了對脊髓的直接壓迫,加上劇烈的運動或長期的不良姿勢等動態因素的影響,導致脊髓受壓或脊髓缺血,繼而出現脊髓的功能障礙,臨床表現如四肢麻木無力、活動不靈、走路時有踩棉花的感覺等。

脊髓型頸椎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患者,平均年齡50-55歲。由於脊髓型頸椎病起病隱匿,不同個體間差異較大,脊髓受損表現多種多樣,其發展速度、趨勢和轉歸也各有差異, 因此患者如有上述症狀出現,應當立即去醫院就診,以免錯失最佳**時機。

檢查線平片及動力性側位片

主要表現為:

頸椎屈頸試驗示意圖

(1)椎管矢狀徑大多小於正常:按比值計算椎體與椎管矢狀徑比值大多在1∶0.75以下;絕對值也多小於14mm約半數病例在12mm以下。

(2)梯形變:病程較短的病例,大多係因突出或脫出的髓核及椎節不穩所致。因此,,其鄰節在出現骨刺之前亦先從梯形變(椎節不穩)開始。

(3)骨刺形成:約80%左右的病例於患節椎體後緣有較明顯的骨刺形成,其矢狀徑可為1~6mm或更長,一般以3~5mm者居多。

(4)其他改變:某些病例可伴有後縱韌帶鈣化、先天性椎體融合(以頸3~4為多)及前縱韌帶鈣化等異常所見此種異常與本型症狀的發生與發展亦有密切關係。

技術mri影象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圍組織的縱向剖面解剖圖可使區域性的病變一目了然,所以每個病例均應爭取選用,這不僅對頸椎病的診斷分型至關重要,且為手術的決定手術部位的判定及術式的選擇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3.其他

包括ct檢查、脊髓造影等對本型的診斷均有作用可酌情選擇。

分型脊髓型

脊髓單側受壓

頸段髓內與髓外損害的臨床鑑別

當脊髓單側受壓時,可以出現典型或非典型的brown_sequard症候群。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同側肢體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並出現病理反射;重者可以引出髕痙攣或踝痙攣。另外還有觸覺及深感覺的障礙。

對側以感覺障礙為主,即有溫度覺及痛覺障礙。而障礙的分布與病變水平不相符合。由於對側的運動束及本體感覺束尚屬正常,所以,該側的運動機能正常。

脊髓雙側受壓

早期的症狀以感覺障礙為主或以運動障礙為主;晚期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活動不利,步行不穩,臥床不起,呼吸困難,四肢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陽性。病人有胸、腰部束帶感,感覺改變平面與病變水平往往不相符合。有時左右兩側感覺障礙的平面與程度不相符合。

有的感覺障礙平面呈多節段性分布。嚴重的病例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

脊髓與神經根混合型

除脊髓束受累的症狀和體徵以外,尚有頸神經根的症狀,如肩、頸痛,上肢麻木或跳痛,肌肉萎縮,肱二頭肌或肱三頭肌反射減弱,手指感覺減退。

交感神經脊髓混合型

有脊髓束症狀,同時有交感神經受刺激的症狀。

椎動脈脊髓混合型

有脊髓束症狀合併有椎動脈受刺激的症狀。

**病機

引起脊髓型頸椎病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外傷

頸椎位於頭顱和胸椎之間,是人體脊柱活動範圍最大的部位,受傷的機會也較多,青少年時頸部外傷是導致中年後發病的重要因素。據報道5%~15%的頸椎病人有急性外傷史。特別是頸椎骨折、脫位後出血、水腫波及椎間孔,骨折碎片移位直接壓迫脊髓或血管神經而引起的病理變化,或骨折後區域性形成的骨痂刺激脊神經根、脊髓,椎體脫位或半脫位,使椎管變窄等均可產生脊髓的壓迫而引起臨床症狀。

脊髓前**動脈症候群與過伸性損傷的鑑別

(二)頸部的慢性勞損

長期低頭工作或姿勢不良,引起頸部的肌肉、韌帶與關節的勞損,患椎骨關節增生炎性退變,頸椎生理曲度後凸,頸椎失穩、錯縫,與相應患椎後方骨贅突入椎管內,均可導致脊髓受壓發病。

(三)頸椎退行性變

年老體弱,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可引起頸部韌帶鈣化。頸椎間盤、椎體、椎間小關節等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若頸椎間盤突出物突向椎體後方,則壓迫脊髓,造成脊髓型頸椎病。

(四)椎管狹窄

由於頸椎間盤退變,纖維環向椎管內膨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突向椎管內,導致椎管狹窄。同時,椎間隙發生變窄時,黃韌帶鬆弛、頸椎骨關節錯位、失穩,可發生代償性韌帶增厚及骨質增生,加重頸椎狹窄的發生。有的由於先天胚胎發育過程中椎孔本身狹窄,加之移位,可造成相鄰椎孔間狹窄,而使脊髓受壓發生病理變化。

這是脊髓型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脊髓受壓時間長,病變繼續發展時,可出現脊髓變性、軟化,甚至出現脊髓空洞,病變區神經根也因受壓而使神經根袖纖維化,嚴重壓迫可發生瓦勒變性。

(五)髓內血迴圈受阻

脊髓型頸椎病在病理變化中,如果引起的椎管狹窄改變到一定程度時,脊髓可受到壓迫性損害,壓迫應力耐受較弱的髓中心部灰質及側索等部位,使髓內血循受阻,受壓部位發生血管擴張,甚至斷裂。區域性病變組織因血瘀氣滯,組織血氧**減少,可出現神經細胞萎縮壞死,空胞變性及出血等。說明脊髓由於受壓、缺血可引起組織病理性改變。

根據文獻報道,病變部在頸椎5~7的13具屍體標本,經病理解剖學研究,發現受累部相當於頸6髓節平面;由於頸髓缺血,引起受損的神經組織依次為灰質、錐體側束、脊髓丘腦束和後索。

(六)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

頸椎椎管狹窄而導致的脊髓型頸椎病,在不明確診斷之前,若頸椎伸屈過度時,可引起其繼發性的病理變化。由於頸椎上部和延髓及顱內腦幹相連,當頸前屈度較大,頸髓受到較大的牽扯應力從偏後椎管內拉向前移,使頸髓變細,椎體後緣突入椎管內,骨贅或椎間盤組織就可壓迫磨擦頸髓致傷。頸後伸度較大時,頸髓增粗並貼向後方,椎管內前方的後縱韌帶變性增厚,後方黃韌帶向椎管內隆起皺褶,使椎管前後徑減小0.

5~1.0公釐。在椎管狹窄壓迫頸髓時,反覆作頸椎的前屈、後伸,範圍較大時,頸髓隨之向上向下移動,可導致頸髓運動性摩擦創傷。

所以說,頸椎在前屈後伸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下,常促使頸髓病損加重。

臨床表現

一般來說,臨床表現為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顫抖,行走困難,繼而雙側上肢發麻,握力減弱,容易失落物品。上述症狀加重時,可有便秘、排尿困難與尿瀦留或尿失禁症狀,或臥床不起,也可併發頭昏、眼花、吞嚥困難,面部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症狀。

脊髓型頸椎病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鑑別

1.錐體束徵

為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特點其產生機制是由於致壓物對錐體束(皮質脊髓束)的直接壓迫或區域性血供減少所致臨床上多先從下肢無力雙腿發緊(如縛綁腿)及抬步沉重感等開始漸而出現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離地步態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狀。檢查時可發現反射亢進、踝陣攣、髕陣攣及肌肉萎縮等典型的錐體束症狀腹壁反射及提睪反射大多減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墜落(表示錐體束深部已受累)最後呈現為痙攣性癱瘓。 錐體束在髓內的排列順序從內及外依序為頸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經纖維,視其受累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型別:

(1)**型(上肢型):是錐體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該神經纖維束靠近**管處故又稱為**型症狀先從上肢開始,之後方波及下肢其病理改變主要是由於溝動脈受壓或遭受刺激所致,如一側受壓表現為一側症狀;雙側受壓則出現雙側症狀。

(2)周圍型(下肢型):指壓力先作用於錐體束表面使下肢先出現症狀當壓力持續增加波及深部纖維時,則症狀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仍以下肢為重。其發生機制主要是椎管前方骨贅或脫出的髓核對硬膜囊前壁直接壓迫的結果。

(3)前**血管型(四肢型):即上、下肢同時發病者主要是由於脊髓前**動脈受累所引起,通過影響該血管的支配區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產生症狀本型的特點是患病快經**痊癒亦快;非手術**有效。

以上三種型別又可根據症狀的輕重不同而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度指症狀出現早期雖有症狀但尚可堅持工作;中度指已失去工作能力但個人生活仍可自理;如已臥床休息不能下地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則屬重度一般重度者如能及早除去致壓物仍有恢復的希望。但如繼續發展至脊髓出現變性甚至空洞形成時,則脊髓功能難以獲得逆轉。

2.肢體麻木

主要是由於脊髓丘腦束同時受累所致該束纖維排列順序與前者相似自內向外為頸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經纖維。因此其出現症狀的部位及分型與前者相一致。 在脊髓丘腦束內的痛、溫覺纖維與觸覺纖維分布不同因而受壓迫的程度亦有所差異,即痛、溫覺障礙明顯,而觸覺可能完全正常。

此種分離**覺障礙易與脊髓空洞症相混淆,臨床上應注意鑑別。

3.反射障礙

(1)生理反射異常:視病變波及脊髓的節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現相應的改變包括上肢的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和橈骨骨膜反射以及下肢的膝跳反射和跟腱反射多為亢進或活躍此外,腹壁反射提睪反射和**反射可減弱或消失。

(2)出現病理反射:以hoffmann徵及掌頦反射出現的陽性率為最高;病程後期,踝陣攣、髕陣攣及babinski徵等均可出現。

4.自主神經症狀

臨床上並非少見可涉及全身各系統,其中以胃腸道心血管及泌尿系統為多見且許多患者是在減壓術後症狀獲得改善時,才追憶可能系頸椎病所致可見術前如不詳細詢問常常難以發現。

5.排便、排尿功能障礙

多在後期出現起初以尿急膀胱排空不良尿頻及便秘為多見漸而引起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

6.屈頸試驗

此種型別最怕屈頸動作如突然將頭頸前屈由於椎管內有效間隙突然減小致使脊髓處於容易遭受激惹的敏感狀態,在患有脊髓型頸椎病者,其雙下肢或四肢可有觸電樣感覺(圖2)。此主要是由於,在前屈情況下不僅椎管容積縮小且椎管前方的骨性或軟骨性致壓物可直接撞擊脊髓及其血管,與此同時,硬膜囊後壁向前方形成的張壓力亦加重了對脊髓的壓應力。 併發症:

可併發痙攣性癱瘓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礙。

診斷依據

脊髓型頸椎病有部分病人的症狀容易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科或內科疾病相混淆。臨床上應結合主訴、症狀、體徵及頸椎x線片等進行分析,以作出早期診斷:

①40歲以上,有外傷史,結合上述症狀及體徵,可考慮為本病。

②病變節段不如神經根型明確,亦可多節段性,多為慢性發病,多數病人的症狀逐漸加重,部分病人病情發展較快。

③病情發展到錐體側束病變時,下肢發軟、力弱或行走費力等;病變累及脊髓丘腦束時,患者多有胸背部以下感覺差或有麻木感;頸髓灰質前、後角發生病變時,侷限於上肢有力減弱和肌肉萎縮,後者以上肢遠側手部小肌肉較明顯;橫貫型病變的病例可出現軀幹部傳導性痛覺損害區,需作胸背部詳細檢查。

④腰穿行腦脊液動力檢查。可見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表現。

⑤肌張力可能增高,腱反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髕腱、跟腱反射)可亢進。常可引出病理反射,如霍夫曼徵(hoffmann徵)、巴彬斯基徵(babinski徵)等陽性,甚至可出現踝陣攣和髕陣攣。

頸椎x線片檢查,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向後成角或椎體後移,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體後緣有明顯的骨質增生突向椎管內,椎間隙狹窄,椎間孔縮小。脊髓造影、造影劑在頸椎間隙部分、完全受阻,可確定病變部位和受壓情況)

⑦ct和mri在脊髓型頸椎病診斷及鑑別診斷,ct掃瞄與mri兩者都能準確測量椎管蛛網膜下腔狹窄程度,但在鑑別骨和軟組織擠壓方面ct更為準確。對於脊髓受壓,ct更有助於分辨是單純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還是突出物與椎體後緣骨贅混合壓迫。後縱韌帶骨化之擠壓脊髓,並能直接顯示出骨化區之形態、厚度等。

mri克服了ct掃瞄視野侷限和範圍小的不足,能夠直接顯示出脊髓的全貌及受壓情況,並能從矢狀面和軸面上顯示早期椎間盤變性的表現和晚期脊髓全長變性的病理徵象,如變性、萎縮、壞死和空洞形成等。

如何預防頸椎病,頸椎病怎麼預防

現在生活中頸椎病越來越低齡化,也越來越常見,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頸椎病呢,頸椎病都有什麼好的預防方法?其實很多疾病的發生都與患者自身的心態和心理方面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人們一直在提高積極樂觀的生活。乙個要若是長久的壓抑自己的感情,經常是多愁善感,這樣很易患神經衰弱。而神經衰弱會影響骨關節及肌肉休息,長此...

頸椎病藥酒

茄皮鹿角酒 藥物組成 茄皮120g 鹿角霜60 燒酒適量 約500ml 赤砂糖適量 功能主治 頸椎病。用法用量 一日二三次,適量飲服。製備方法 上藥燒酒浸泡十日,去渣過濾,加赤砂糖。風傷酊 藥物組成 上骨片5g 蛤蚧 去痛風 10g 蘄蛇 去頭 30g 白酒600ml 功能主治 神經根型頸椎病。用法...

頸椎病治療

操前準備 身體挺直站立,昂下顎 挺胸 收腹。兩腿直立兩腳尖朝前。1 左右旋轉。取坐位或是站位。雙手叉腰,頭輪流向左 右旋轉。動作要緩慢。當旋轉到最大限度時,停留3 5秒鐘。使肌肉和韌帶等組織受到充分的牽拉,左右各旋轉10次。2 提頸縮頸。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時頸部向下縮,停留3 5秒,再自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