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芳課題成果

2023-01-10 17:27:04 字數 5170 閱讀 9556

《農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課題成果:

農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辛興鎮一中語文課題組張亞芳

摘要:「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我國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作為乙個全新的課型,學生在進行綜合性學習時所採取的方式必須走出傳統學習方式的藩籬。教師要重視資源開發利用的多樣性,根據學生實際特點確立每項次活動的主要目標,重視活動中的調控、開放,注意學習主體參與的廣泛性,同時更注重實踐性,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這一綜合性活動,發揮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 農村中學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實施策略

伴著新課程的腳步,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語文學習的方式走入了我們的視野。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是在農村中學的教學實踐中卻遇到了一些障礙,如學生的資訊相對閉塞,每天就面對一成不變的教材,連一些新聞之類的東西都無法涉足。再就是學生的閱讀面也相對的狹窄,對於名著只聽其名不見其書,對名著只有根據導讀中的介紹來把握,自己缺乏自主的閱讀等等,都約束了綜合性學習的順利開展,這就需要我們對綜合性學習的課程進行有效的開發了。

那麼,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落實綜合性學習呢?

一、明析支撐點——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性」全解

1、找準契合點,大膽整合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為主的各科學習的綜合。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不是現在才有,而是現在才引起我們的關注。早在我國古代,文、史、哲就密不可分。

可見,語文從來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礎性與生俱來地決定了語文在自身學習中的整合性和實踐性。綜合性學習的乙個突出特點是「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通過實驗,我們欣喜地發現,每個語文教師都能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各科知識來解決綜合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全體學生或深或淺地領悟了「學語文,是在學其他學科,學其他學科,也是在語文」的要義。

典型新穎的成語故事,詳實科學的有關史料、歷練情操的文化積澱,是語文與歷史的契合點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態系統的保護等,是語文和地理學科整合的著手處;數理化學科的定義定理的表達以及邏輯推理的過程,則是語文學科說明教學,特別是語言的歸納概括、根據已知資訊推斷新資訊、長短句變換等語文能力的支撐點;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學科的宣傳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後者強調道德法制的規範性作用,前者強調薰陶漸染的提公升作用。同是語言學習的外國語教學,我們應充分尊重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注重名種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將重點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較上。總之,找準「契合點」是學科間的前提和基礎。

因為它直接影響著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2、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綜合。

綜合性學習內容的設定就是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進行有機統一,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既能提高語文素養,又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語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在綜合學習中相互滲透的。

如我國自行研製開發的神州七号飛船上天,物理學科側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學學科側重大氣酸鹼度、飛行環境等,數學學科可能側重飛行軌道、各種引數等,地理學科要研究大氣狀況,歷史和政治學科可能關注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綜合國力發展水平等,而我們語文學科則要充分利用相關的報道訓練學生對重要資訊的辨別、篩選和歸納概括能力,新聞報道寫作能力。如利用相關的報道材料訓練學習者的語言壓縮(概括)能力、寫作新聞報道的能力。這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習者強烈的**心理,及時組織一場有各科老師參與的熱點問題討論會,讓各個學科發揮其特長,身體力行地引領學習者關注生活、關注科學,激發其學有所用的學習意識,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實踐精神和綜合性學習的意識。

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我們引導學生開展了「這就是我」、「探索月球奧秘知識競賽」、 「名人故事大家講」、「見證文化石拱橋」、「 將《皇帝的新裝》改編成課本劇」與「中學生探險弊大於利」辯論會等綜合性學習,讓學生領悟人生道理,關注身邊的人文地理,學會合作,學會**,學會創新。

二、發現切入點——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

語文課程資源的注入,使得語文的含義豐富了,也使得綜合性學習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俗話說「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 資源的缺乏就會嚴重制約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所以開發課程資源是解決當前這種狀況的一劑良藥.從目前我國課程改革的趨勢來看,凡是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和諧發展的資源都應該加以開發和利用。

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資源作了這樣明確的說明:「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網路、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 國內外的重要事件, 學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

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 去努力開發, 積極利用。」【1】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通過以下策略對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

1、教材內容的活用

教師要認識到教材僅僅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並不是課程的全部,是可以超越,可以選擇,可以變更的;教師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把教材看作是師生對話乙個「話題」、乙個「引子」或者乙個案例,對課本的設計進行改造、變通、拓展完善。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設計的幾個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就應該有選擇的進行。《黃河,母親河》學生大多不熟悉,可以利用圖書館查資料簡單進行,《成長的煩惱》切近學生生活,則可採取多種形式重點開展,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可以就教材某個方面的內容引出某個話題進行辯論、演講。例如,我們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可以引出「父愛」這個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父愛的理解,講講父親愛子女的故事,分析一下父愛與母愛在表現時有什麼不同,寫寫自己的父親。當然我們還可以借助某些課文進行延伸拓展式的學習或活動。

2、語文課堂的生成

綜合性學習並非「課外」的專利,在大量的課堂教學中,同樣有其獨具的魅力。我們可以根據課文的某部分內容組織表演或其它實徵性的實踐活動,有的教師在教學文言文《狼》(蒲松齡)時,就組織全班學生編寫課本劇,演練課本劇,表演課本劇,把課文中的兩隻狡猾的狼和機智的屠戶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出來,並把這些形象搬上了舞台。結合具體課文,學生的質疑,內容的拓展,都可促使綜合性學習的介入。

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教材《孔乙己》一課時,學生提出了乙個看似脫離文字,又與課文相關的問題——「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他的景況會如何?今天的教育制度是否會造就新的孔乙己?」儘管教師授課前對教學環節進行了精心的預設,但課上的「生成」還是備課的盲點。

「語文學習不僅要關注文字,更要關注生活,體現文學**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特點」是《課標》中「綜合性學習」對課堂教學的教學要求之一。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了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

3、學校資源的利用

學校語文學習資源包括語文教師、課代表、文學社、圖書館(藏書、畫冊、音像資料、報刊雜誌、網路資源)、校園文化環境,等等。

這些資源的利用可以多種形式,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堂外,只要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行——動口、動手、動腦,全面發展聽說讀寫能力。講故事、演講,辯論、答辯等,可以訓練學生說話的生動性、鼓動性和敏捷性;口頭評講作文、課文試講等,可以訓練學生說話的組織能力和分析能力;寫字比賽,可以在書寫與比較中得到寫字的秘訣,了解寫錯別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種檢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編排的規律;詞語接力賽,可以訓練學生的聯想力;警句收集、報刊剪摘注評等,可以訓練學生概括能力及辯證思維能力;手抄報、演課本劇,可以發揮學生個人專長,發展個性……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圖書館、閱覽室、電腦房、等都成為學生學習的場所。

4、自然、社會資源的利用

自然、社會語文學習資源包括:語文教育人才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社會文化等等。其中社會文化可以有文化藝術場館(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文化藝術設施(如布告欄、黑板報、讀報窗、宣傳廊等),文化藝術環境(如建築雕塑、園林花卉、標牌廣告、書畫走廊等)。

教師有意識地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充分利用自然、社會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領域都是他們興趣的觸覺所在,他們渴望自己獨立,渴望體會預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生活領域有他們無限的遐想。這時不妨鼓勵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想,一分為二地評價人物和事件,發現問題學寫建議書;指導學生進行調查訪問,學會整理調查報告,進行調查匯報、答記者問,開新聞發布會等。

比如「調查用字的混亂現象」,一改以往侷限於教室「黑板上糾正錯別字」的單調、沉寂,****個推入「社會用字」的實踐活動中,去翻閱書報雜誌,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區分正誤,各自根據已學知識編訂《勘誤表》,彙總,分類,交有關部門。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增長了知識與能力。當然,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形式,如當讀報員為小朋友和老人讀報;當小記者報道新人新事;當采風員收集介紹家鄉民俗;當發言人宣傳科普知識……

5、家庭資源的利用

家庭是社會的一分子,家庭生活充滿溫情和樂趣,是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課程資源。家庭資源包括:家長和親友、家庭藏書、報刊雜誌、音像資料、電腦材料及家庭文化環境等等。

家庭是愛的搖籃,對家庭資源的利用首先在於「關愛」,家庭教育是親情教育,即被人關愛、關愛別人的教育,在被關愛中,學生學會去關愛別人,有了這種「情感的操練」(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審美、鑑賞作品的能力,從而成為審美的人。在教讀朱自清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背影》時,我就可以充分挖掘家庭資源,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驗,對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回憶著父母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訴諸於文,真摯動人;他們嘗試著為父母分憂解難,動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環境較之學校環境更為輕鬆,初中學生好遊戲、好模仿,而又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在節假日,與家人一起去郊遊,或者到親朋好友家去做客,他們看著、學著、模仿著。活的語言總是存在於認識和交往之中:

學會聽,聽準別人的講話中心;學會說,說清自己想表達的觀點。在交往中他們了解了風俗民情,學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時在學校裡所沒有的經歷,不知不覺中他們學著語文、用著語文。

三、巧借著力點——資源開發者作用的發揮

語文綜合性學習不是一種標準化的學習,是一種比較充分體現學生個性的創造性學習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夥伴,選擇學習方式等,並不等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全盤負責。特別是初中學生,自主意識、個人英雄感、叛逆思維等不斷的增強,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更要依靠開發者的智慧型和協調,在綜合性學習中發揮其主導作用。

1、教師個體的開發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說明了教師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客觀上,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開發資源不能不考慮成本,不能不講求效益。特別是語文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應該本著「實」「小」「近」「新」的原則,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例如,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的綜合性學習,教材提供的範圍非常寬泛,可以是錢的歷史、可以是生活中的價值觀念,也可以是家庭理財實踐,還可以是調查研究消費趨勢等在活動內容選取上,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其中的一項,只要不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教學的實際盲目求大求全,就已經達到目的。

張亞亞工作情況報告

先進事蹟材料坑鎮 中心小學 張亞亞2006年5月19日 個人工作情況報告 我叫張亞亞,女,生於1982年,1999年7月畢業於陝西省榆林技校。本科學歷。2003年開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小學二級教師。現承擔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並兼任班主任及學校圖書管理員。我在工作中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

教學反思張紅芳

課堂教學反思 淇縣實驗學校張紅芳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乙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 態度 價值...

課題最終成果簡介

一 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本課題本著挖掘本土資源,弘揚本土文化,轉變教師教育科研的觀念和行為,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為指南,充分利用大自然 大社會中的教育資源,圍繞幼兒熟悉的事物展開主題活動,豐富孩子們的社會情感體驗,拓寬課程資源,優化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1 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需要 幼兒園利用本土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