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

2023-01-10 01:24:05 字數 5023 閱讀 1187

第一章有效課堂教學深層解讀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

1.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有效行為。

2. 有效教學的核心——教學的效益。

3.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蘊:

①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

②有效率: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人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x100%;

③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

4.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包括: ①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②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③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④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⑤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二、有效課堂教學的12條基本原理

1.當學生清楚地了解了所學內容的框架脈絡,且組織、結構完善,則學習程序必定加快,印象更加深刻。

2.預知是學好的先決條件。所提供的教材和學習內容必須以學習者自身特徵為起點。

3.必須激發學習動機。所組織的學習活動應考慮學生的意願、需要、興趣和激情。

4.學生通過參與設定目標和策劃學習活動,可激發學習動機。

5.成功(成就感)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

6.當學生承擔的任務具有系列的挑戰性,即成功看來不是唾手而得時,可激發學習動機。

7.當學生熟知自己的學習程序,則其行為表現將比應知而未知者為優。

8.學生行為得到表彰(獎勵),意味著更值得去學習。

9.行為的獎勵(表彰)盡可能及時效果才最好,而且讓學生明白無誤。

10.指導下的學習比自發學習更有效。

11.應使學生「主動**」學習內容,而非處於「被教」地位,學習才達高效。教學中多提出問題可促進學生學習**行為。

12.學生在實踐中學得好。

三、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行為

(一)五種關鍵行為

1.清晰授課

有效課堂教學中教師授課行為應(1)要點明確;(2)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3)口齒清楚不含糊,沒有分散學生注意的不良習慣。

2.多樣化教學

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多樣地或靈活地呈現課時教學內容。一般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多樣化的提問;二是表現在對學習材料、裝置、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間等的運用方面。

3.任務導向

任務導向是指把多少課堂時間用於教授教學任務規定的學習內容。教師用於教授特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學生實際投入學習材料的時間,稱為投入率,與教師教授某個內容的時間不同,它是指學生用於學習的時間百分比。

5.確保學生成功率

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二)五種輔助行為

1.利用學生的觀念和參與

這種行為是指教師通過認可、調整、應用、對比和總結學生的反應,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及鼓勵學生參與。

2.組織

教師為安排後繼行為或總結先前行為所做的評論稱為組織。

3.提問

有效性教學理論研究者把提問分為兩類:內容性提問與程式性提問

4.探詢

探詢指的是教師要鼓勵學生詳細闡述自己的或其他同學的答案。

5.教師的情緒

熱情是教師影響力的乙個重要因素。熱情是指教師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活力、力量、投入度、興奮性和興趣。它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遞給學生,最常用的是語言感染、體姿、目光交流和教師的生氣勃勃。

(三)效能型教師的行為表現

.對學生的學習負個人責任,並對每個學生都有積極的期待。

.使教學的難度與學生的能力水平相應,並隨著成功率的提高調整難度。

.給學生提供實踐新學概念的機會,並及時獲取有關他們反應的反饋。

.盡量擴充教學時間,以擴大內容範圍,給予學生最大的學習機會。

.通過提問、組織、探詢來指導和控制學生的學習。

.運用多種教學材料及語言和視覺幫助,以利用學生的觀念的產生和參與行為。

.每次提問時,在轉向下乙個學生或轉入下乙個問題之前,先引發學生的反應。

.小步子呈現材料,給予實踐的機會。

.鼓勵學生推出並詳細闡述正確答案。

.讓學生口頭提問和回答。

.利用自然發生的課堂對話來讓學生詳述、拓展和評論所學的內容。

.逐步將學習的一些責任轉向學生——鼓勵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和決策。

.教給學生組織和學習所教內容的認知策略。

四、有效課堂教學的四種變化

(一)教學目的上的變化

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是以知識的傳承與獲取為目的的;有效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

(二)教學倫理上的變化

傳統的師生關係,由於受傳統社會制度和社會倫理的規定,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威依從關係。參與互動式教學需求民主的、平等的、對話的師生關係。(由尊師愛生轉變到互尊互愛的師生關係。)

(三)教學方式上的變化

相對於傳統注入式教學而言,有效課堂教學實踐的重心出現了兩大變化:一是教學目標重心的遷移,即從知識的儲存轉向素質能力的培養,導致教學方法逐漸從「教」法向「學」法轉移;二是教學活動重心的遷移,即從師生間的單向資訊傳輸轉向師生、生師、生生間的多維互動,導致教學方法逐漸從「注入」法向「互動」法轉移。

(四)教學思維上的變化

首先,教師的權威被消解了。教師成為主導,並非主宰。

其次,學生的個性被解放了。學生在有效教學中,不是被動的接收者和聽話者,而成為與教師完全平等、相互開放精神的對話者。

再次,教材的中心被打破了。在有效教學中,教材成為素材而並非「聖經」,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成為目的,教學真正成為教育的基本途徑。

第二章有效課堂教學的生理心理機制探析

一、「魚」與行為主義的教學觀

(一)行為主義教學觀的生理學基礎——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

(二)行為主義教學觀的心理學基礎——桑代克和斯金納的動物學習實驗及學習理論。

(三)對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評價

二、「漁」與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一)認知主義教學觀的理論基礎——1.苛勒的動物實驗與學習理論2.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論3.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論

(二)建構主義教學觀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世界是客觀的,但人的認識是主觀的,人對於世界的解釋是依賴個人經驗的。

(三)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教學觀的評價

三、「欲」與人本主義的教學觀

※ 人本主義教學觀是致力於學習動機與內驅力的培養的教學觀。

(一)人本主義教學觀的生理學基礎——1.神經遞質的神奇作用2.多通道策略有助於更好地回憶3.教學中可利用的腦開發策略

(二)人本主義教學觀的心理學基礎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以人為本,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知和情感、性格的和諧發展,以便培養出乙個完整的人。

(三)對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評價

1.優點

(1)強調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2)堅持自由為基礎的學習原則。

(3)注重價值、態度、情感等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

第一,人本主義教學觀更切合課程標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關注每一位學生。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2.侷限性

首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宣傳脫離社會需要的「自我實現」。 其次,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習的絕對自由,即學習的動因是內在的,學習的內容是自選的,學習的過程是自主的。再者,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過分強調學習潛能的自主發揮,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能作為一種普遍的常規的教學模式。

3.小結

三種教學觀各有各的適用範圍,行為主義教學觀適用於解釋和指導動作技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認知主義教學觀適用於解釋和指導人們對知識、概念的學習;人本主義教學觀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多的是一種價值取向。在教學中,我們應當了解各種理論的適用條件和範圍,針對我們面臨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理論對我們的工作進行指導。

第三章有效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內涵、過程與特徵

教學設計就是以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方法,調查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分析、評價其結果,使教學效果達到優化的一種系統研究方法。

(一)教學設計的內涵解讀

教學設計的實質,是將教學成效建立在教師工作的規範化、程式化、技術化等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加以個體創造性地整合,也就是說進行教學設計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範、程式,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援。關於教學設計的內涵,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解讀:

1.教學設計是乙個問題求解的過程。(教學問題要明確起始狀態和目標狀態,教學問題的解決要運用反映學習規律的理論知識和有科學理論基礎的教學模式。)

2.課堂教學問題解決的物件。(教學設計所面對的問題目標狀態,是由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教學內容本身的性質,以及教學物件的特徵所決定的。教學設計所面對的問題起始狀態,是由學生的狀態所決定的。

)(二)教學設計編寫流程

乙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應包含如下幾個環節:

1.確立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2.分析學生特徵(學情分析),選擇相適應的教學內容

3.制定教學目標

4.確立適用的教學模式、選擇恰當的教學**

5.實施課堂學習評價

6.編寫教學設計方案

(三)教學設計的特徵

1.教學設計的研究物件是圍繞學生能力素質發展的教學全過程。

2.教學設計的研究方法是將學習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系統地應用於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教學技術。

3.課堂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教師提供一種科學的教學技術手段。

二、學習內容與教學目標分析

(一)學習內容的分類

學習分為事實的學習、概念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原理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學習等五類。

(二)教學目標的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對學習者應當取得的學習成果和達到最終行為目標的明確闡述。

確定教學目標必須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社會需要的因素;二是學生的特徵因素;三是具體學科的特點因素。

1.教學目標的分類

(1)認知領域——包括有關資訊、知識的回憶和再認,以及智力技能和認知策略的形成。

認知領域教學目標按照智力特性的複雜程度分為六個等級:

①知識 ②理解 ③應用 ④分析 ⑤綜合 ⑥評價

(2)情感領域——包括興趣、態度、思想、鑑賞能力和價值觀等。

讀《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有感

讀了 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 使我感受到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亟待急需解決的問題,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有效性教學的決定因素,並非單單教學內容,更重要的在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主動性 專注性。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學會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有...

有效課堂的實施與策略學習心得

有效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 課堂教學始終是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乙個關鍵和焦點性問題,在今天的課程改革實踐過程中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尤為突出。這是因為,學校教育與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質量與發展水平,在非常大的程度上都取決於學校的每一位教師的每一堂課的教學實際效果。學校實施有效教學已有一段時間,圍繞有效教...

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技巧和策略

學校課堂教學策略與技能培訓講稿 一 教師的表達技巧 表達溝通的技巧可說是教學所必備的基本技能。表達常是單方面的傳達,溝通則是雙方面的互動。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如果善於表達,則有助於師生之間溝通 互動,自然有利教學。教師的教學必須善用語言及非語言的技能,但並不意味要成為雄辯家或名嘴,也不需要有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