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學反思

2023-01-09 22:09:02 字數 2661 閱讀 7994

瀘縣城西學校陳紅

《昆明的雨》是新選入語文教材的課文,之前並不曾讀到過。面對這樣乙個新文字,解讀是第一要任。翻閱手頭現有的教參、資料,仍是一頭霧水,主要是不知道從何處下手。

乙個週末,在家閉門造車,實在沒辦法,就按照嘴古老的方式進行:檢測預習——初讀感知——精讀細品——延伸閱讀——當堂寫作——作業布置。邀請本組老師在十班磨課,將重點放在語言品析環節,然而,效果不佳。

本組商討後,仍無果。厚著臉皮,粘著嚴大師,然而,初三教學任務繁重,第一次找他,聽課十五分鐘,等他下課,到辦公室簡單告知他我的思路,被全盤否定。他說題目是《昆明的雨》,我們就要抓住乙個「雨」字,分析「雨中人」、「雨中物」、「雨中事」最後研讀「雨中含情」,要抓住文章平淡而有情味的語言進行分析。

回去後,更茫然了,不得不說,我領悟能力不夠!晚上,乙個人躺在床上,反覆閱讀文字,再翻看教參,還是不知道從**下手,就在正準備放棄備課時收到梁琴老師為我寫的文字分析:

「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

他描寫賣楊梅的苗族姑娘,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一角.......讀到這些文字腦海裡自然浮現這樣乙個畫面:在長長的可能還是長滿了青苔的石階一角坐著乙個戴著小花帽子,穿著繡花鞋的,有幾分古韻的質樸而美麗的苗族姑娘,配上黑紅黑紅的楊梅,畫面清麗淡雅;再傳來嬌嬌的讓人聽了發軟的吆喝聲,有聲有色,如在眼前,似在耳畔,更讓人對昆明雨季的楊梅更充滿著神往。

也流露出了作者對昆明一草一木的深情。汪老用最真誠的情懷關注昆明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用最質樸的語言描繪那片土地,其中傳達出的是他寧靜淡遠的情趣。

看著梁琴老師的解讀,我又來了興致,準備自己也從這樣的角度去讀一讀文字,於是,又坐回到電腦邊,敲打下了以下文字: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並不使人厭煩。而且並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不記得」「好像」這些表推測的詞語,可能是作者真的不記得,又或者是昆明的雨季實在太長,所以不記得。有時候人的感覺真的很奇怪,太短的,一晃而過的我們不容易記得,比如瀘縣的春秋兩季,然而,有的太長了,我們還像真的也記不得,就當是時間太長,懶得記憶吧。回想起這段時間,綿綿不斷的幾天的雨,讓人心生不滿。

昆明的雨季既然真的那麼長,為什麼不厭煩呢?除了昆明氣候的獨特外,估計還有昆明雨季裡的這些景,這些物,這些人,真真讓人除了想念,再也生不出其餘的情思來。

「有乙個笑話:有人從昆明坐火車到呈貢,在車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雞樅,他跳下去把雞樅撿了,緊趕兩步,還能爬上火車。」

這個笑話的插入,看似突兀,實則不然。這個笑話毫無鋪陳,語言自然,不加雕飾,然而,「看」「跳」「緊趕」「爬」幾個簡單的動詞卻將乘車人從看到菌,到下車拾撿菌子再回到火車上的全過程生動還原。這個過程在我們看來幾近誇張,然而,不是都說了麼,只是乙個笑話,用意不在真實,不過是告訴我們這裡的菌子很多,即使是名貴的菌子也隨處可見,為什麼呢?

還不是昆明多雨!多雨的地方,空氣濕潤,最適合菌類生長。現在的昆明,我不知道是不是還那麼多雨,但敢肯定的是菌子絕不是隨處可見了。

「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麼好吃?!」兩個標點連用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是行不通的,然而,為了表情,有時候這些外在的形式也不是那麼重要。

問號表疑問,感嘆號是驚訝,吃驚。前一句重在疑問,因為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它「有點像一堆半乾的牛糞或乙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裡面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的不堪入目,讓人無法接受的外形,不管是從它的長相還是那裡面鳥窩一樣的填充物,反正,擱我,一定不會想到這是吃食。

而後一句重在驚訝,因為這看似醜陋不堪的干巴菌在「把草莖松毛擇淨,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後味道那是相當「鮮腴」。作者沒有說干巴菌和雞樅到底哪乙個的味道更美,我沒有去過雲南,也不得而知,留下的不過是想象和極想去嚐嚐的念頭。如果說作者是一名導遊的話,那他的語言是相當成功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兩次出現,看似做作,實是作者內心最為真實的感受,面對這雨中美景,回憶起昆明那坐在青石台階上嬌嗔的賣楊梅的苗族姑娘,和那善良的雖然自己生活拮据,卻不忘將收穫的喜悅和緬桂的美麗與大家共賞的寡婦母女,想起那肥大的仙人掌和那味極鮮腴的各種各樣的菌子,一切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真實,沒有新增劑,沒有地溝油,沒有瘦肉精……難道你不想去看看?難道你不想去住住?難道你不會在住過後念念不忘?

聽著你們精彩的品析,老師也忍不住了,這篇文章老師讀了很多遍,最喜歡的還是那——「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

「一」棵木香,便將小店圍得密密實實的,寫出木香確實比別處的大,從而體現出昆明雨季雨水充足,木香花「豐滿」。乙個「爬」字,讓我們似乎看到了木香花的生長過程,它艱難的,靠著自己不斷的向高處生長,生長。

細碎的綠葉,半開的白花,飽漲的花骨朵,極富詩意,簡單的幾個字,讓我們這些從未見過木香花的人知道了木香花的葉子是細而碎的,在細碎之間,幾朵白花似開非開,花骨朵在雨水的浸潤下含苞待放。細雨中的木香花,如出水芙蓉,嬌豔欲滴,實在是有無限情味。再加上邀得知己三兩,有小酒一杯,於富有古色的土瓷杯中盛放,偶爾押上兩口,店裡看那悠閒的和自己一樣欣賞這雨景的幾隻雞,門外有「梨花一枝春帶雨」般的木香花,人生還有什麼更美好的事情呢?

也難怪四十多年後汪老還能記憶猶新。

其實,想來,在現在社會的快節奏下,我們還有多少人有這樣的閒情逸致來感受生活原本的美好?這就怨不得蘇軾說「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或許有時候我們是應該停下腳步,來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自己靈魂的所在,也可以用自己平實而不優雅的文字去記錄一花一木,一枝一葉的美。

《昆明的雨》教案

導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2 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品味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3 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感悟作者對往昔的一種懷念之情。課時計畫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 一 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 三 四 五。情景匯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春天的雨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各...

昆明的雨導學案

汪曾祺一 了解作者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 散文家 戲劇家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 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乙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乙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 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 受戒 晚飯花集 逝水 晚翠文談 等。寫作風格頗受其寫作老師沈從文的影響,...

《昆明的雨》名師教案課程

教學目標 a 語言知識與運用 1 積累重要字詞 2 賞析文中優美句子。b 語文 文體文學文化 常識 1 進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2 嘗試抓關鍵句子理解文章內容。c 閱讀 1 感受本文語言風格 2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味作品的內涵。d 寫作 學習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教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