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2023-01-08 12:54:02 字數 4757 閱讀 1765

一、教材分析

本冊實驗教材的教學內容主要有: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資料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對於這些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體現了前幾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

數與代數方面

1、本冊實驗教材有兩個單元的計算教學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根據《標準》規定這些內容是第一學段學生要學習的最為複雜的計算知識,所用時間也比較多,大約佔本冊教學時間的三分之一(19課時),因此仍然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1)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如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從現行教材的17課時減少為13課時,例題也從16個減少為9個);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算法則;

(3)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

(4)加強估算教學,使學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體會估算的作用,

(5)這一冊教材更突出地體現了:將計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乙個組成部分進行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對具體問題,先確定是否需要計算,再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口算、估算、筆算等),最後應用計算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樣一種思維方法。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計算的意義,形成靈活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發展起良好的數感;而且也能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計算教學的每一例題都有現實的問題情境,大都展示了多種計算方法;

2、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例題、習題的編排上學生接受起來吃力。如,例3和例2跨度太大,學生較難適應。

(1)教材為什麼改變了原來的編排,減少了例題?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內容標準中規定,「能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在《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一位數乘、除多位數的筆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可見《數學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相比,降低了筆算的複雜性與熟練程度。

*我們在整套教材「計算教學內容」的編排上注意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注重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在本冊教材中「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個單元裡,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從原通用教材的17課時減少為13課時,例題也從16個減少為9個,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加強估算。

(2)例3和例2跨度較大,如何進行教學?

例3從整理**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238÷6,然後呈現了兩個學生估算和筆算的過程,一方面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另一方面體現估算、筆算各自不同的特點。這個例題裡面難點比較集中,估算與筆算同時出現,要進行比較;被除數的最高位不夠商1;除不盡,有餘數。在教學例3時,可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如果大多數學生都有困難,教師可增加「一位數除三位數(商是兩位數能整除)」的題目,在學生突破了「被除數的最高位不夠商1」這個筆算難點之後,再呈現例3。

3、計算教學中處理好兩個問題

(1)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

(2)解決問題與技能的形成

4、有關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問題。

(1)與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太重複,教材為什麼安排「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內容標準中規定,「能認、讀、寫小數」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所以我們本冊安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

教材在編排這一部分內容時,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並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為學習小數認識和計算的形象支撐,到以後系統學習小數時,再作抽象。

(2)在教學中如何把握要求?

教師在教學本單元時,在把握教學要求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本單元不要求離開現實背景和具體的量,抽象地討論小數。二是小數的認、讀、寫,限於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三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原則上限於一位小數,並且是結合元、角進行計算。

(3)例1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如何進行教學?

例1是教學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含義及寫法。雖然教材設計了公尺、分公尺、厘公尺這一學生熟悉的素材,但由於學生只是通過比較直觀的方式初步認識了分數,如果僅從長度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來思考小數的含義,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借助一些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來理解。

例如,有的教師創設**動物(身高1分公尺)和積木塊(厚1厘公尺)比高矮的場景,並用公尺尺進行測量。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乙個直觀、形象的支撐,避免了僅從抽象的關係去思考。而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反過來思考「0.

1公尺等於多少分公尺」「0.01公尺等於多少厘公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含義的理解。

5、有關第四單元「年月日」的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

由於年、月、日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理解一年或者乙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教材選用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如一些有意義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北京申奧成功等日子,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年曆、月曆。

練習十二中讓學生製作月曆,小組猜生日活動等等。教學時,教師就要充分運用這些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對事件與時間關係的體驗,逐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

2.為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放手讓學生**。

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是在時、分、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但是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教材內容的設計注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台,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如觀察年歷時,讓學生思考「一年有幾個月」等問題,通過觀察鐘面探索外圈和內圈的關係等等。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係和24時計時法。

3.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錶模型等教具、學具的作用。

由於學生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因此在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幾時或晚上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太習慣。教學時,應加強對鐘面的觀察,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一日時針正好走兩圈,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數的關係,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學習24時計時法。在教學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時,讓學生通過觀察鐘面和直觀演示,從出發時刻開始,轉動分針到到達時刻

空間與圖形方面

傳統的小學幾何教學側重於常見幾何圖形的認識和長度、面積、體積的計算,而這些內容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無論在學習素材方面還是在實踐操作方面都顯不夠。本冊實驗教材關於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安排了「位置與方向」「面積」兩個單元。

「位置與方向」的編排,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創設了豐富的便於操作的實踐活動情境,使學生親身體驗方位的知識,感受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例如,學生到操場上學習辨認東、南、西、北等八個方向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在觀察、描述和交流的過程中體驗方位的知識。又如,教學簡單的路線圖時,教材呈現了在某一街區「學生問路」的情境,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從給定的乙個方向辨認其餘三個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線。

在這些現實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一方面獲得了豐富的有關空間方位的感性經驗,另一方面通過自主探索獲得對知識的理解。

「面積」的編排,與傳統教學比較,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面積單位的教學,教材首先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兩個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由於它們的形狀不同,用重疊的方法也很難比較出大小。

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通過親身體驗與討論交流,學生發現「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量」。接著教材進一步啟發學生探索「用什麼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選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

」進而自然地引出面積單位的教學。

1、有關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問題。

[1]教材中為什麼要安排這一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空間與圖形」內容標準中規定,「在東、南、西、北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乙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線路圖」。我們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規定在本冊教材中安排了「位置與方向」這個單元。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因此,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編排上有以下幾點考慮。

⑴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上、下、前、後、左、右的方位知識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本單元內容。

⑵ 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創設了許多既符合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特點又便於操作的活動情境,使學生一方面親身體驗方位的知識,另一面又體會到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2]「位置與方向」比較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好上,如何更好地進行教學?

這些方位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比較抽象。而且由於地域的因素,有些學生在生活中也沒有相應的經驗支撐。因此,在教學時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豐富對方位知識的體驗,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

例如,在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時,就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面向太陽公升起的方向,確定東方,再與前、後、左、右這幾個基本空間方位相聯絡:明確後面是西,左手指向北,右手指向南,認識四個方向。通過這樣乙個簡單的操作活動,就讓所有的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間方位知識(前、後、左、右)為基礎,與新知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建立了聯絡,獲得了對新知識的理解。

2、第六單元「面積」題中,出現平方千公尺、公頃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勁,希望後移。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材分析

一 教學內容 本學期共教學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 在集體中成長 第二單元 我們生活的地方 第三單元 大家都是好朋友 二 教材分析 本學期小學三年級 品德與社會 課試用的是山東人民版的教科書,是新教材。本教材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心理特點,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整合兒童與自我...

新世紀 版 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三年級下冊培訓提綱 一 教材編寫說明 本冊教材仍沿襲前面五冊教材的編排特色,採用主題單元的形式。全冊共12個主題單元,其中第七單元 特產 為開放單元。這些主題有展現自然世界的風貌的,如 春天的腳步 可愛的小生靈 奇妙的石頭 和 走進森林 有反映兒童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如 親情 讀書 等 也有表現人類智...

三年級語文上冊《出塞》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會默寫。2 借助注釋了解古詩的意思。3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渴望平息戰事的感情。4 以朗讀 背誦的方式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教學重 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